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七子抱母”向天歌
杨进文(苗族)
《宋史蛮夷列传》所说的梅山(雪峰山)四至,西抵湖南邵阳城步威溪乡区域内。威溪乡属雪峰山余脉,地处今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北部,东临湖南省新宁县麻林瑶族乡,南西接城步西岩镇,北抵湖南省武冈市邓元泰镇。
在威溪竹海的江口村栗山村民小组里,有一棵神奇而古老的银杏树。据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监测,树龄大约800年,高约28米,主径直径约2米。古银杏树距赫赫有名的沙角洞(罗汉洞)银杉自然保护区十余华里。
古有“五子登科”,(银)杏有“七子抱母”。江口村这棵古银杏的脚下,先后派生出来有七株大小不一的银杏紧紧相拥在硕大的“母亲”周围,犹如“七子抱母”。这棵古银杏给游客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那幅“七子抱母”向天歌的大活画。
“七子抱母”向天歌,这幅美好图画,目前已成为威溪风景名胜的一处“亮点”,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打卡。这棵参天的银杏巍然矗立在江口茶马古道一侧,并依次率领着“身后”不同品类的白腊树、古红枫树及老水冬瓜树“列队”。古银杏犹如一个标准军人,一年四季头顶夏日列队,身裹风雪站岗,武装越野汗流浃背,军事技能达标,练得磨破了肩臂。自始至终守护着威溪人民的安宁。
江口古银杏,相传是八百多年前,瑶民为逃离战乱而隐居威溪深山老林的江口时所栽植。历史以来,古银杏见证了数代王朝的兴衰;见证了抗日战争取得胜利;见证了祖国改革开放走进新时代。
在清代,离古银杏树不远有一户萧姓人家,户主大名叫萧光长,他成年后娶妻生有二个儿子,长子号伯勋,次子叫伯云。两个儿子长得生龙活虎,天真可爱,光长夫妇为了送孩子们进私塾念书,你勤我俭,寒来暑往,日夜操劳。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日寇侵华气焰更加嚣张。后来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接连遭遇失败,日军面临被盟军切割包围歼灭的危险。为挽救颓势,日本集结了50万兵力进攻河南、湖南和广西地区。其时,国难当头,为国效力,匹夫有责。一日大清早,萧光长一手牵着长子伯勋,一手拿着钱纸香蜡来到古银杏树脚下“烧香敬神”,欲求得世间太平,同时毅然决然送伯勋去参加抗日战争。不久,伯勋被部队选送到黄埔军校深造,毕业后任国民党某军正营级干部。萧伯勋在武汉一带率领士兵抗日救国,屡立战功。抗日战争胜利后,萧伯勋凯旋归来,重建家园。
仰望古银杏,人们又怎能忘记,1945年5月上旬的一天中午,那“七子抱母”又发生了一个奇迹:那天,10名日本残兵因迷失道路从相邻的大古山那边窜进江口,来到这棵银杏树下准备歇息一阵,欲想沿江逃脱入武冈。此时,银杏树的上空有一群山鹰紧紧地围着日本鬼子飞来飞去,既大声呼叫个不停不歇,又不停地往鬼子头上泻尿拉屎,当日本兵举起洋枪射击山鹰时,却不知何故,洋枪变成了“哑炮”,怎么也打不响。一时气得10名残兵抱头鼠窜,沿江而下。
天断黑时分,日军窜到桂花村里的杨家铺,非常狡猾地藏匿在对面深山老林中,当地民众使劲地敲打着木梆、铜锣,像驱逐野兽一样驱赶日本残兵。其时,李井化、肖焕然闻讯率领自卫队进行“地毯式”围剿。待到天亮时,民众配合自卫队放火烧山。烧死日军9人,缴获步枪8支,轻机枪一挺。有一名日军从岩洞里逃了出来,说时迟,那时快,被身强体壮的张如兰一把扭俘。
世易时移,江口八百年古银杏雄风今犹在。在新时代春风吹拂下,“七子抱母”又焕发了生机,亮出了风采,在当地政府重视及乡贤集资下,一条新修的马路从古银杏树旁边“侧身”而过,极大地方便了游客观赏。从而使这棵饱经风霜的古银杏更是热了一方土地,撑起了一片蓝天,其传奇故事亦广为人知。

“七子抱母”,在浓烈的阳光下蓬勃地生长着,它的干枝通直光亮,分枝侧生而不乱,端端正正地挺拔在江口的栗山里,显得正直而又威武、肃穆而不失优雅。深秋即至,银杏树金色迷人,那满地金黄色的树叶,灿烂无比。人们不禁想起“满城尽带黄金甲”,那真实写照不过如此罢了。
一场秋雨一场寒。一阵秋风吹过,“七子抱母”的银杏树叶纷纷扬扬地从树上飘落下来,宛若无数只金色的蝴蝶漫天飞舞。那种令人一看就灼眼的黄色,碎如金辉的醉迷,是从心灵里透露出来的纯朴。那飘动的金叶炙烤深秋风情,染遍山谷暖苗乡。它作为存活亿万年的物种的坚韧与风采,显现决然挺立的英姿,畅享点燃了生命的激情与活力。
“七子抱母”向天歌,最爱它如扇面般精巧玲珑的叶子,在微风中簌簌,在长夜里飒飒。看它那呈波浪起伏的边缘,无论画家有多高超的画技,也画不出那自然、和谐与统一,这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精品。
“七子抱母”古银杏树,挺立在威溪竹海之腹地上,引领着终年不凋的竹、松、棕,聚集成无边的绿色,擎着这绿色招展着白云、彩霞及四方八面的山风。然后形成无际的绿浪,翻腾出震天的林涛,并用“涛声”警示世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非常敬佩江口村民,历来将“七子抱母”进行重点保护。因为古树名木是森林资源中的魂宝,是有生命的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生态、景观和经济价值。保护古树名木,是传承中华文明、保护历史见证的需要,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优良基因的需要,是建设生态文明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
推荐阅读:
点击链接-杨进文作品
作者简介:杨进文(笔名先进文化),男,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苗族,城步作家协会会员。常在《中国绿色时报》、《湖南林业》等报刊上发表文章。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