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汉连杯”世界华文闪小说大赛访谈】
“汉连杯”
优胜奖获得者
邱 天
访谈录
主持人/吴跃建
一、简单介绍自己:
邱天,福建省永安市人。1951年8月生。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专委会福建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秘书长。郑州文化传媒公司《百花园》杂志签约作家。三明市小小说学会副秘书长。永安市作家协会理事。热爱小说写作,先后在国内外正式刊物发表各类文学作品300余万字,并多篇小说获国内大奖。著有小说集《履痕,在岁月中萌芽》(大众文艺出版社)、小小说集《梦的阶梯》(团结出版社)。受聘世界华文闪小说大赛2018年“重宇杯”大赛初评委、2019年“赤系杯”家国情怀大赛初评委、2020年“赤帜阳杯”大赛初评委、2021年“重宇杯”征文初评委、2022年“汉连杯”世界华文闪小说大赛初评委等,竭诚为推动世界华文闪小说创作、交流尽微薄力量。
二、本届“汉连杯”作品创作体会:
1、“汉连杯”厚重、深远的大赛主题深深地吸引着我。
参与一届大赛,必然先阅读这一届大赛的征文作品主题。我阅读“大赛征文启事”,其中“征文主题”是: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一带一路”的巨轮,给国际物流、跨境电商开辟了新航道。征文作品以“世界不再遥远”为主题,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速度,展示中国形象。突出“汉连”等相关元素构思的作品,同等优先。
纵观国家近年迈出“一带一路”的步伐,连接起“丝绸之路”沿线友好邻邦,其厚重的韵味意义深远,让闪小说创作者有无限想象空间可以发挥。而“世界不再遥远”不仅是国与国拉近距离、人与人拉近距离,更是各国人民间的人心、人性拉近了距离,且中国的发展速度展示国家强大,融入“汉连”国际物流、跨境电商元素,使小说故事有厚重的背景和深远的意义,这样的大赛值得我努力创作作品,积极参与。
2、“嗦啰嗹”民俗文化巡游给了我创作灵感,“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给了我创作的“故事核”。
“汉连杯”大赛开始时正值端午节,福建电视新闻播放的“嗦啰嗹”民俗文化巡游活动的报道,让我想到可以将这样的活动作为闪小说《老龙头》的故事背景,很快我构思了小说的雏形,栩栩如生的故事人物在我脑海中跳跃着。
端午"嗦啰嗹"巡行是闽南人的习俗,又叫采莲。端午节午后,人们抬出供奉的龙王头雕像焚香叩拜,走街串巷进行采莲活动。由于行进间反复咏唱《采莲歌》,领唱者每唱一句歌词,众和声高歌"嗦啰嗹啊伊嘟啊啊咧",意为"消灾纳福",因而称采莲为"嗦啰嗹"。扮“驱疫傩”的艺人扛着老龙头,唱着嗦啰嗹歌,沿街挨家挨户送上陶瓷做的“小红孩儿”或“小龙头”祈福,祈求驱疫逐邪、阖家平安。
我以此作为背景,然后植入“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这个“故事核”,从而构思了《老龙头》的人物艾吾华及其国外父母“从事电商,经营中国丝绸、服饰销售”的情节,再将“汉连公司”、“跨境电商”这些大赛元素有机地串联起写出这篇“支持帖”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鉴于闪小说600字限制,要想将一个大的主题写好不容易,因此只能从大故事的一个侧面折射出主题意义。闪小说中“惠安女”的出现也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我作为初评委,我的作品不参评,只能作为“支持帖”交流。但我乐在其中,《老龙头》获得“支持帖”优胜奖,我很开心,也感激大赛终评委的关心和鼓励。我还创作了另一篇支持帖《海岛三代邮递人》。我以我心热衷闪小说创作为精神支柱,发挥余力,我愿以我的热情竭诚为福建闪小说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就足以欣慰了。
三、支持帖优胜奖作品
《老龙头》

支持贴002号

老龙头
文/ /邱天
端午。泉州。“嗦啰嗹”巡行。扮“驱疫傩”的艺人扛着老龙头,唱着嗦啰嗹歌,沿街挨家挨户送上陶瓷做的“小红孩儿”或“小龙头”祈福,祈求驱疫逐邪、阖家平安。
人群中走着一位黑头发洋面孔的混血儿,他叫艾吾华,在厦门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读研。这天,他到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采集素材,准备毕业论文,巧遇当地文艺踩街。他用手机拍摄了各种风土人情、各种靓丽的服饰。
忽然,一位惠安女挤到前面,伸手抢走嗦啰嗹艺人送给艾吾华的小龙头。
惠安女回头做鬼脸说,帅哥,抢福啊,动作得利索。我先抢到啦!
艾吾华说,请便,是你的。美女,你的服饰很漂亮,能拍张照吗?
叫我阿惠吧。你喜欢惠安女的服饰?
嗯,我的母亲,她是美国人,却喜欢中国的丝绸和民族服饰。
你母亲喜欢,可以给她买些回去。

我的父母在唐人街从事电商,经营中国丝绸、服饰销售。
阿惠伸出大拇指夸他,将小龙头转赠给他。
艾吾华回到厦门时收到一条手机短讯:很高兴地通知您,您申请到汉连全球(厦门)跨境电商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实习,获得批准!
艾吾华高兴地连夜给远在旧金山唐人街的父母亲发送在泉州拍摄的照片。
很快,父亲的电话来了,孩子,你是到梦寐以求的汉连公司实习吗?
是的老爸。我到中国留学,就是要进这家跨境电商公司上班!
电话里传来父亲的喜泣声。
艾吾华想起父亲是泉州人,他年轻时是嗦啰嗹巡行扛老龙头的那个人!
电话里父亲洪亮的声音:孩子记住了,世界不再遥远,中国是“一带一路”的老龙头!(595字)




泉州世界级“非遗” 项目
你知道泉州共有多少项世界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吗?截至目前,泉州市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项,成为全国唯一拥有联合国三大类非遗项目的城市。
此外,近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我市共有3个项目入选,包括泉州刣狮、泉州木雕、以永春传统香制作技艺为代表的福建香制作技艺。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达到36项,位列全国地级市前列。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一般指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是2020年中国申遗项目。
2021年7月25日在中国福建福州举办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构成。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

南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承传中原雅乐遗韵,集萃闽南曲艺精华,南音由“指”“谱”“曲”组成,以琵琶、洞萧、二弦、三弦等乐器伴奏,用泉州方言古语演唱,清丽委婉,曲调优美,因历史悠久和文化多元的
特征,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闽南民居)营造技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源自泉州的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凭借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底蕴,始终占据闽南文化圈古建筑技艺的主流。而鉴于泉州的地理、气候、文化习俗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总结出一套泉州传统建筑的营造法则和技巧,常见于“皇宫起”大盾、“手巾素”等。
鲤城区杨阿苗民居、南安蔡氏古民居、惠安传统“皇宫起”大唇规制严谨,精工巧饰,其中轴对称、光厅暗房、主次尚礼、“风水”玄理等特点皆体现了闽南建筑文化的深厚内涵。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水密隔舱技术是福船建造最为关键之处,即采用隔舱板将船舱分成互不透水的不同舱区,确保船在受损时仍能保持浮力,极大提高了航海的安全性,于今仍是船舶设计中重要的结构形式。
此项技术至今在晋江、泉港世代沿袭,且技艺体系完整、传承谱系健全,“而黑舶五青案”船型则是泉港区“水密隔舱”福船典型代表。水密隔舱技术的发明为宋元时期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发挥了积极作用。

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
泉州提线木偶戏的源起可追溯至唐末,明清时已班社林立,并在千余年的传承里,积累了700余出传统剧目和300余支传统曲牌唱腔,形成了一整套精巧的操线功夫和完备的演出规制,极富感染力和地方特色。

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送王船”源于王爷信仰,广泛流传于闽南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泉郡富美宫“送王船”民俗历史渊远,久负盛名。“送王船”仪式遵循迎王、造王船、竖灯筒、普度、送王船等程序,当焚化盛满祭品的王船,任凭王船在海上随风而去,仪俗结束,象征着祛除瘟疫、灾祸、邪崇,也传递着对先辈走向海洋的历史记忆。



泉州·端午·唆啰嗹
唆啰嗹又称采莲,因反复吟唱唆啰嗹,故俗称唆啰嗹、梭罗莲、嗦啰嗹等,是泉州地区在端午节时表演的一种独特的传统民俗踩街舞蹈,在全国独一无二。


简介
唆啰嗹是福建省的传统民俗文化。清代至解放前,“唆啰嗹巡行铺境唱”广泛流传于泉州城内各铺境以及周边晋江、南安、惠安各沿海地区,尤其是晋江沿岸各码头。但是,随着一些民间“唆啰嗹”老艺人一个接一个地老去,解放后还一度作为封建迷信产物被打入“冷宫”,后逐渐消失。
《泉州府志》:“五月初五采莲,城中神庙及乡村之人,以木刻龙头击锣鼓迎于人家,唱歌谣,劳以钱和米。”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0·风俗》:“五月初一日采莲,城中神庙及乡村之人,以木刻龙头,击鼓锣,迎于人家,唱歌谣,劳以钱或酒米。”
码头工人成群结队地敲锣打鼓并扛着“龙王头”,沿着街市商店,挨家挨户送上陶瓷做的“小红孩儿”及“小龙头”,一人领唱众人和唱“唆啰嗹”歌以化缘,其中1人手持1根系着长方形或三角形的旗帜,上端扎着榕枝与杏花,每到1户,均象征性地比划几下以表驱疫逐邪,祈求即将来临的盛暑能合家平安。店铺老板亦纷纷慷慨解囊。后来由于晋江流域河道淤塞,河运衰落,泉州城区的“唆啰嗹巡行铺境唱”逐渐消亡。至今泉州城区一堡宫还保存着一个“唆啰嗹”龙王头。
解放后,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龙王爷采莲《唆啰嗹》表演仅保留在晋江市安海镇,于今还十分活跃。
“梭罗莲”是以古越文化妆扮唱念的表演形式,直接源于古代泉州“驱疫傩”及唐、宋宫廷“采莲舞队”传入民间,以祝愿“风息涛平”,驱邪消灾,祈望航行“履险为夷”、海运亨通、海贸繁盛。
福建闽人,自古有蛇神崇拜之,而龙这种中国古人所创造的神物,实际上是从蛇衍化而来。从《采莲歌》唱词中的“五月初五是龙王生啊”看来,这种“梭罗莲”似属纪念龙王诞辰的古民俗。据地方文史学家考证,“梭罗莲”乃古闽越族对龙的称呼。
龙是司雨的神,能施水也能收水,庆祝龙王寿诞,就可止雨;请龙王到各家,可驱除梅雨季节带来的晦气。端午过后往往梅雨停止,天气多晴,人们归功于龙王的恩泽,所以抬游龙头,一者表示庆贺,二者表示连绵雨水已洗荡污秽,从今而后要注意清洁。
另据闻一多先生考证,四、五千年前东南沿海的吴越人信奉蛟龙为他们的保护神,并以五月初五为龙的节日,于是衍生出于此日把食物加以包裹而抛人江河供龙王享用,同时也泛舟与龙同乐。以后衍化为包粽子及赛龙舟,又同后来的三阁大夫屈原联系起来。并形成了端午节诸多风俗。
迎龙首还有一说,即表示庆颂斩除孽龙,不让其兴风作浪、四海捣乱,其前身明显地是从《西游记》中端午节午时正刻“魏徵梦斩龙王”的典故衍化而来。唐太宗时,龙王违反天规,滥施雨水,造成长安城内水灾,为魏徵梦中斩首,淫雨方止。端午是梅雨季节,抬游龙头,表示龙王已伏法,淫雨即可停止,值得庆贺。

程序
安海唆啰嗹
安海霁云殿龙王爷每年端午节都举行采莲歌舞《唆啰嗹》民俗活动,它在明·永乐年间就出现于晋江安海民间。
安海地处海滨,长期困于海潮水湿易患瘟疫之苦,而农历的五月是梅雨季节,更是易发瘟疫的险期,因龙上天能吞云吐雾,下地能吐水吸水,耆老遂而倡令每年端午节结合纪念屈原,举行全镇群众性采莲歌舞《唆啰嗹》活动。
安海全镇24境,各有木雕龙王爷头像,平时安位于各境主宫神坛右侧(大位)供奉。端午节,各境抬出木雕龙王爷头像出巡,挨家挨户采莲歌舞《唆啰嗹》活动,祈求龙王爷吸干大地水湿,扫除梅雨水气,清除水湿污垢,净化空气;家家户户并煎麦饼补天,以求止雨,登白塔投麦饼以凭吊屈原,开展游泳比赛,后演变为水上走油杉抓鸭比赛,划龙舟比赛,以表示练好水上技能,好救回屈原;家家户户门上插艾条和榕枝,屋内闭门窗烧苍术、蝉蜕、儿茶,散发香气以净化空气,广泛驱除瘟疫,保民安康。
因安海霁云殿为24境的境头、安海八都都主,安海妈祖宫祀奉海神,公订这两宫殿的龙王爷采莲歌舞《唆啰嗹》为“通街采莲队”,可在全镇24境踩街踏巷表演采莲歌舞《唆啰嗹》。也就是霁云殿龙王爷采莲队可以从山采到海,而妈祖宫龙王爷采莲队可采遍海边。
1953年,晋江安海镇尤金满、颜昌瑞等一批新文艺工作者重新组织“唆啰嗹”队伍,同时,配合当时的需要求得生存空间,采取“旧瓶装新酒”的方法,对“唆啰嗹”舞进行改造,把歌词统统改编为口号,但表演形式仍然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后来,经过文学提炼,将其改编成民间舞蹈,从街头仪式搬上舞台,甚至选送北京参加全国民间舞蹈会演,并捧回大奖。
“文革”期间,“唆啰嗹”再次遭到禁锢,很多老艺人更是销声匿迹。粉碎“四人帮”后,1976年10月,颜昌瑞作为安海文化站站长,组织了一场隆重的安海镇文艺大会师,隆重推出新组织的“唆啰嗹”民俗表演。随后,“唆啰嗹”表演开始得到推广,由最初的1个队发展到6个表演队。而按安海当地的有关规定,最多只能有6个队,这算是发展到了顶峰。2012年6月,应文化部邀请,安海的“唆啰嗹”再次以舞蹈形式参加在浙江嘉兴举办的“2012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民俗歌舞展演,是惟一一个代表福建省入围的歌舞节目。
至今,安海霁云殿龙王爷采莲队还保存两套《唆啰嗹》歌曲歌词。其中一套配有12个月令的唱词,其唱腔音色、配乐、击乐特别优美动听,令人一听而流连忘返;另一套配有5个月令的唱词。两套乐曲大同小异。安海霁云殿龙王爷采莲队还专门整理了13首采莲歌谣,内容因所被采莲的户主不同而异,可灵活选用。
采莲方阵
端午节当天,安海供奉龙王的六个境铺就抬出象征龙神的泥塑或木雕的龙王头,让人们焚香叩拜,待到午后,才出发开始“采莲”活动。
“唆啰嗹”方阵一般由几十人组成。游行时,采莲方阵沿街沿巷徐徐行进,观者如山如海。依顺序为:
1、前道牌,如“泉郡安平霁云殿龙王爷采莲队”。
2、大开路“鸣锣开道”大鼓吹队。
3、采莲旗队列。一般用24 把大旗,分两行纵队,旗上竖幅大书“霁云殿龙王爷采莲祈求平安”。
4、开路“铺兵公”。“铺兵公”以老丑角装扮,扮相滑稽,头戴古代铺兵笠,挂着八字胡须,右手持锣杵,肩挑扁担,面前的扁担一头系大锣,身后那头用彩带系着装雄黄酒的新尿壶(夜壶)和一串连蹄猪脚、草鞋,边走边敲锣,一路似醉似癫,边走边饮边唱,表演奇特,逗引群众欢乐。同时,“铺兵公”还起整个方阵的联络作用。
5、龙王头。四壮汉抬着披红结彩、栩栩如生的或木雕、或泥塑、或纸扎的龙王爷头像,并由一至数队伟岸壮汉擎旌旗前导。城区一堡宫保存的龙王头,约3尺,木雕彩绘,张口露牙,形态狰狞,雕工精细,有很强的立体感;其龙首的下巴处,还长有一堆倒生的翅膀。
6、花婆、花姑队。男扮女妆的“花婆”四人,或另加四女孩扮“花姑”、“花童”,手提盛满鲜花的红漆篮,一路上向人赠送三朵白玉兰和一朵红花。旧俗称,接过“花婆”、“花姑”赠送的花朵,便可以驱邪避灾。
7、“采莲队”。采莲船上,古装打扮的长须飘拂的老梢公划着桨,美丽花衣的采莲姑娘做着采莲动作。后面跟着二至四名“妆人”(妆扮人物),每人手举彩旗(小纛旗),旗杆末端扎插榕枝和艾叶,歌唱采莲歌《梭罗莲》,跳着采莲舞。
8、 歌舞队。簇拥在“采莲队”之后,如南音队、“十音”鼓吹队、击乐鼓吹队、唱念队,以及扮演故事人物的高跷队、舞狮队、舞龙队、抛球队、拍胸舞队、公背婆(公婆五体真假各半)。踩街队伍反复吹奏“唆啰嗹”舞曲,脚步都统一在“唆啰嗹”歌曲节奏下,随声唱和,载歌载舞,千姿百态。其古装服饰,珠宝闪光,琳琅满目,一路歌舞,满路生辉,规模之大,全国独一无二。
9、跟随在“梭罗莲”行列之后的,还有小商贩沿途叫卖泥塑彩绘的小龙头及一些糕点。小孩们随时随地围观购买,形成一种节日热闹的气氛。
入户采莲
按旧俗说法,采莲队员在户主家或店铺内挥舞彩旗,可辟邪纳吉。因此,采莲方阵踩过大街小巷,无论店家或居民,户主都会争先恐后地放鞭炮,祈请采莲队入内“采莲”。每年端午节还会出现争采“头莲”、“二莲”、“三莲”的情景。据说首家接受采莲的称为“头莲”,而争取到“采头莲”的所获福气也最大,其仪式也最为讲究,一般得提前一天放名帖作准备。
采莲程序
1、采莲方阵中,轮到单独出列表演的旗手出列,当众喝了“铺兵公”夜壶里的雄黄酒,装疯作傻如醉汉。
2、采莲旗手面朝户主大门,立正高举采莲大旗,迈出右脚,速转斜举采莲旗,对准户主大门,作瞄准冲锋姿势后,出其不意,口喊“大吉利市,添丁进财!”突然猛冲入户主大门到民居厅堂。入户后,用醉汉动作,将幡旗于尾梁间舞动数下,为各商户民居“拂尘”,驱除“晦气”。同时口念有词,表演唱采莲歌谣首联“龙王采莲采四方,主人世代当富翁”;或“龙王出世除灾难啊,唆罗连哪,罗连里罗连啦……”,然后退出。
3、花婆紧接入户,踏着舞步,表演唱这首采莲歌谣的后面几句:“龙王采莲采向东,主人钱银用不空;龙王采莲采向西,主人珠宝满厝内;龙王采莲采向南,主人财源通龙潭;龙王采莲采向北,主人黄金顶厝角!”或者依各户情况临时编词,如遇一般商户,大都祝颂大吉利市、生意兴隆;一般民居,则念兴旺发达、平安吉祥;遇医馆、药店、棺材店,则念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然后礼谢退出。
4、花姑或花童入户,从漆篮内拿出一朵鲜花送给户主,表示龙王爷给户主留下福禄吉祥。
5、户主接花,循例燃放鞭炮,以示欢迎。采莲舞罢,户主回赠红包给花姑或花童,表示彩气,丰歉随主人意思,恭敬答谢:“辛苦,劳驾,谢谢! ”








泉州端午节风俗有哪些?
导语 泉州端午节风俗:海上泼水、王爷船、嗦啰嗹采莲、水上捉鸭、海上赛龙舟、陆上扒龙船、挂五瑞、午时水、午时蛋、律垢浃、系五色绳、做蛋袋、香袋仔等。

海上泼水
由于端午正好赶上休渔期,石狮蚶江后垵澳海域都要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海上泼水节”活动。上百艘渔船从蚶江古渡出发,在泉州湾海面上竞渡穿梭,船上的人用各种木桶、戽斗装满海水,向其他船只上的人追逐倾泼。端午节的“午时水”被视为“圣水”,人们相信,以午时水泼身洗浴,可除去秽气,可消灾驱邪,亦可图吉祥、幸福兴旺。

蚶江曾是通航的河道,特别是清廷开辟蚶江与鹿港对渡。海上泼水最早见于明代,盛行于清朝,不仅传承了中原文化的古老元素,还融入了海洋文化的特色,是当时泉州总口石狮蚶江和台湾鹿港对渡的文化产物,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海上泼水节”。此外还有龙舟竞渡、海上泼水、海上捉鸭等海上活动。

王爷船
每年的端午节,村民将五王府里的神船迎到宫口,进行整装、祭拜,再簇拥到古渡口,举行护驾开航仪式,俗称"放王爷船",预示当年有海神爷保护,两岸对渡船只会安然无恙。也有认为将王爷请上船并将孤魂野鬼一并带走,送入大海任其漂流,象征着带走恶鬼孤魂和瘟疫“禳人船之灾”。消除灾难根源,从此阖境平安,风调雨顺。由于王船大多漂流向台湾地区,因此产生了习俗的传播,分炉等交融产物。
嗦啰嗹采莲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载:“五月初一日:采莲城中,神庙及乡村之人,以木刻龙头,击鼓锣,迎于人家唱歌谣,劳以钱或酒米”。在泉州端午期间有一种谐趣的驱邪消灾的民俗踩街习俗——“嗦啰嗹”,亦称“采莲”。源于古越族人的“驱疫傩”及中原唐宋宫廷“采莲舞队”,以古越文化妆扮唱念的行进间的表演形式,以祝愿驱邪消灾,祈望航行“履险为夷”、海贸繁盛,祈求风调雨顺。流传于泉州城内各铺境,以及周边晋江、南安、惠安各沿海地区。最为闻名的属晋江安海和泉郡后山宫的采莲活动。

水上捉鸭
水上捉鸭,流行于闽南地区的端午节水上竞技运动,在石狮、晋江一带颇为流行。其起源已无从可考证,相传是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操练水师的遗俗,至今已有400年以上的历史。“水上捉鸭”练的是胆量,一根长三到四米的大杉木涂满油脂,在末端挂上一个内放活鸭的小竹笼,参与捉鸭的人要赤脚走过圆滑的油杉木探笼取鸭,但是赤脚走浮动的油杉木谈何容易,参加者往往还没走到末端,即落入江中,动作惊险。每当有人挑战成功,胜利者便耍尽“招数”在水中庆祝,岸上的围观者更是喝彩声声,场面十分热闹。以安海安平桥的水上捉鸭活动最为闻名。

海上赛龙舟
早在屈原之前,古越地就有端午的习俗。原始图腾社会为了抵御蛇虫、 疾病的侵害和水患威胁,人们尊奉想象中的具有威力的龙作为自己的祖先兼保护神,古越人披发纹身自谓龙之后裔。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说:“端午节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妃的节日, 而赛龙舟便是祭仪中半宗教。半娱乐性节目。” 赛龙舟,把船建造成龙形、 画上龙纹,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 五月五,龙船鼓,满街路。”泉州赛龙舟活动,以泉港沙格龙舟赛闻名,这里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端午赛龙舟习俗的乡村之一。这项民俗始于明永乐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陆上扒龙船
深沪有句俗语:“五月节摇白龙船”。这是一个跟赛龙舟形式差不多,闽南语叫搁桡、扒龙船的习俗。不一样的是,“爬龙船”是从海上演变而来,而从海上到陆地。是古代闽越人家渔民部落的遗风,以祈求海运亨通、海贸繁盛、百姓平安吉庆。每当端午节,渔户们就会组织成搁桡队,将用于平时作业的8米渔船弃桅卸舵,每艘龙船左右各坐五人操“桡刀”扒水,船首二人选派最为精壮的男子担任,称为“搁头桡”,船尾站立指挥一人,操着绑紧的橹,称为“捍尾拨”。表演时,两位身着喜庆服装的阿婆将手中篮子里的糖果洒向人群,在船头敲鼓队员的引领下,所有的船员齐心合力挥起木桨,喊起口号,动作一致,整个气势看起来非常壮观。

永春县东关镇在东关桥举行端午游龙舟民俗活动。
据介绍该民俗活动已有500多年历史。
挂五瑞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端阳……悬蒲艾及桃枝于门,贴符及门帖。” 每年端午前,五月初四,老人们总是习惯到集市去采购当日最新鲜的五瑞(即榕枝、艾叶、菖蒲、柳枝和大蒜头),然后回到家就挂在大门、房门的门楣之上,寓意着平安吉祥,以示避邪。整个屋前屋后散发的就都是艾草香味。若得闲,还可搭配些粽叶或者是其他花材,再用花束包装纸,制作成手捧花束,可放置在车内或者卧室。
午时水
《荆楚岁时记》佚文曰:“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端午当日,人们会采集艾草、菖蒲、牡香、香椿、笔尾草等草木烧煮“午时水”。此外还有端午节中午打上的井水。传统说法这个时候的水是最能辟邪,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谚语道:"午时洗目睭(眼睛),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午时蛋
将蛋放入艾草水中煮沸,吃了有去菌消毒除湿功效。
律垢浃
即所谓“五月节,律垢浃”,这在民间诸多节日之中,可谓别具一格。端午节之时,闽南人汲取井水或烧煮草木汤,为儿童沐浴洗涤。而青少年及壮年男子,也于是日齐赴江河湖海之中游泳洗浴。用艾草、菖蒲熬水洗澡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艾叶的芳香行气通窍,故能辟除不祥,防病祛邪,小娃娃在夏天不长痱和疹子。
系五色绳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端阳……小儿以五色丝系臂,曰长命缕。又以通草象虎,及诸毒物插之。” 五色线又称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端午节最初是给女孩子过的节日,是中国的女儿节,是宋代就有的古老习俗。在端午来临前,人们会取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拧成一般,系于小孩手臂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月七日“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 此俗直承汉代,至今已2000年矣。
做蛋袋
沐浴完换上新衣后,大人会给小孩子编“蛋袋”。红绳或彩绳编制菱形格状而成的,再往袋子装里入桃子、鸭蛋、粽子,寓意长寿圆满,提着这个袋子去串门。
香袋仔
每年端午节前后,天气也越来越热。蚊虫五毒也开始触摸,湿热难耐的时节浑身难受。这时戴上装有草药的香囊,取其香味,能够驱蚊祛瘟,还能够防病健体。香包也能根据自己喜好来选择款式佩戴,集风雅与体面于一身,又带着美好的祝愿。


泉州湾出海口,海峡两岸同欢乐。


轻点,品读 邱 天 闪小说《老龙头》(支持贴) 原文



访谈主持:吴跃建
访谈嘉宾:邱 天



【都市头条★福建闪小说★汉连杯】福建闪小说﹠星作家文学★“汉连杯”佳作选(6月部分)汇总
【福建闪小说★“汉连杯”专刊(一)】2022年 “汉连杯”世界华文闪小说大赛征文启事
【福建闪小说★“汉连杯”专刊(二)】世界主要媒体助力发表“汉连杯”世界闪小说大赛征文启事汇总
【福建闪小说★“汉连杯”专刊(三)】世界华文闪小说大赛LOGO 公示

福建闪小说﹠星作家文学﹠海外修远文学★“汉连杯”佳作选(7月部分) 汇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