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根里萌发的奇葩
——儋州女山歌手阿扁的“儋风”
文/李盛华
海南儋州,其文艺形式是以当地海岛西部特有的山歌和调声为群众喜闻乐见。但由于我为秦人,虽在儋州工作生活将近三十年,却由于语言不熟风俗不接,对“不亚于唐诗”“南国奇葩”(郭沫若、田汉早年寻访儋州东坡书院时对当地文化评价),知之甚少感受颇浅。也不明白郭沫若、田汉为什么会对儋州的地方文艺有如此的感知与认知。近来我加入了一个当地“诗乡歌海会馆”的微信群,偶尔读到当地女山歌手阿扁的山歌,突觉眼前一亮,心头一震,忽见草根里萌发出一朵幽兰似的奇葩!
附:儋州女山歌手阿扁的山歌
一帘幽梦共谁言
一一阿扁
一刀难把情丝剪
一寸相思愁万千
一段情缘时已过
一帘幽梦共谁言
十副路程不算远
十分心意九挂牵
十年如是情依旧
十指相扣心意连
百般无奈情不变
百花见证侬心坚
百年修得同船渡
百感交集灯火前
千山阻隔难相见
千言难寄托云烟
千篇书写相思意
千回梦里爱缠绵
万事不随多叹怨
万般煎熬恨愁添
万缕情丝难斩断
万不得已负月圆
儋州山歌有着《诗经》中“十五国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范儿。但她为什么既不是秦(国)风,也不是卫(国)风。但显然在《诗经》的“风”里,乐府官为什么就没采风采到“儋风”?
想当初,公元前的春秋战国以及秦汉的宫廷乐府官采风,可能就一直是沿着黄河转了一圈而已。对其百越、南越、岭南以及海之南,他们根本就没来过。使其与儋州山歌的“儋风”失之交臂而被遗忘遗载了。
其实早在《山海经》里就记载了“南荒之外,有离耳国”。其后《异物志》《吕氏春秋》都记载“担珥国(儋耳国)”。但为何偏偏在《诗经》却遗失了“儋风”。是乐府官懒了吗,是山高水远了吗?但估计更多是因为百越、岭南以及海南之“海外”,一则当时尚未“大一统”于中原,另则是到了汉武帝圣遣伏波将军第一次渡海在海南岛才建“儋耳郡”,才有了正式的行政区划与治理制统。阿扁如今唱的儋州山歌“儋风”,就是这样,被《诗经》的历史边缘化、被中国的古典文学史遗落了。
阿扁的这支《一帘幽梦共谁言》的山歌,有着“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里“风”的范畴。即民间的地方的草根的“风”。其艺术表现力也凸出了“赋”的本色与叙事性,即“直言其事”。山歌中一十百千万分了六节,讲了一段男女失恋和怀念的悲情。山歌也有“比”和“兴”的运用。比作情丝难剪、比作幽梦难言。也通过兴,诸如情路远,月难圆的意象景象,烘托渲染了悲情色彩的一对情人的离愁别绪!
儋州女诗人阿扁的山歌,有着《诗经》里爱情诗的淳朴与亲切,恰如“窈窕淑女”;也如唐诗里的清丽与柔情似水,似如“清水出芙蓉”;更有着宋词婉约派情调的含蓄、柔婉的“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股滋味在心间”的情调。其一脉相承,其天然禀赋,其返璞归真,其清泉石上采菊东篱,使人对儋州民间女歌手的创作倍觉耳目一新!仿佛似如考古中发现了三星堆青铜器一样的文化瑰宝!
若问我为什么会对阿扁的山歌,产生这种新异奇特的审美感觉。就是因为当下红极一时的女诗人余某华其爱情诗“穿越半个中国去睡你”,口味太重,比过去花间词或蝴蝶鸳鸯派还要生猛;也因为另一位大学教授级的女诗人贾某浅“尿一条线尿一个坑”,只觉得有些龌龊、意淫。在当下重量级红极一时的女诗人的诗不太对口味时,我们在当下审丑已经无多少耐受性了,这才蓦地发现儋州女山歌手阿扁所写所唱的,是那种纯天然纯绿色纯环保的山歌;也顿悟出郭沫若、田汉称儋州山歌调声“不亚于唐诗”“南国奇葩”的认知与直感。儋州山歌真如生长在草根里的一朵奇葩,其鲜艳度纯净度亲和度极具历史穿透力,所以更具魅力和美丽啦!
再附,儋州女山歌手阿扁的另一首格律山歌供欣赏:
四季(格律山歌)
作者:阿扁
春
未见前年梁上燕,
桃红千里已香芬。
河堤杨柳抽新蕊,
草长莺飞趁吉辰。
夏
荷池滴翠荷花粉,
雨过天晴万象新。
知了不知人厌倦,
一生只会弄红尘。
秋
绿意依然没褪尽,
金黄满地洒纷纷。
田园阵阵飘香味,
午后清风逐彩云。
冬
寒风掠过无音讯,
瘦露三更两地分。
细雨敲窗心自冷,
严霜夜夜盼归人。

作者简介 : 李盛华,号西塬斋主人,原海南儋州市教育局长,中学特级教师,中国民盟儋州市主委。主要著作有《西塬斋集》(七卷),《我本儋耳人》,《小坡之隐者归来》,《海南出了个白玉蟾》《冼夫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