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东香人,真名朱双顶,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以读书为乐,不时写点随笔、札记、散文、诗歌等,近一年多在数个微信公众号发文二百余篇,多次获奖。

我读《诗经》
作者|朱双顶 - 东乡人(北京)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对此,羞愧得很,我竟然是在退休后,才认真地捧读起《诗经》来。别人是邀游一次又一次,拾得一颗又一颗珍珠,而我却是耍了一趟又一趟,终被《诗经》305篇、《毛诗序》、《毛诗笺》、《诗集传》、《诗经原始》等呛得泪珠滚落,弄得晕头转向,吐得苦尽甘来,仅得一丝丝滋味,让人情何以堪。但这也并不失我之心得,于是竟有了一篇又一篇鄙见之作,也算是在《诗经》海洋里,拾得他人一点牙慧而已,居然也能心安理得,真是大言不惭啊!
我读《诗经》,只以休闲为乐,求得心灵之净。那些朝思暮想离我远去,才知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昨日黄花;那些妄自菲薄离我而去,才知那“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纯真难得;那些山盟海誓离我而去,才知那“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劫后真谛;那些割不断理还乱的情丝离我而去,才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云淡风轻;那些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离我而去,才知那“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人性本真;那些贪图华表离我而去,才知“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的至真教诲;那些耀眼青春离我而去,才知那“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的弥足珍贵;那些废寝忘食离我而去,才知那“肃肃宵征,夙夜在公”的职责魅力。如此等等,数千年前的孔老夫子的教化用心,竟在我的身上有了些许反应,虽晚而不迟,这或许算得是活到老学到老修到老吧!

于是,我写《诗经》里的故事,就是自娱自乐,诗成了我的颂歌,韵成了我的曲谱,而思想、意境、唯情唯美更成了我的风景,不时冲动则成了我的创作之源,以写随笔之意便成全我的勾勾点点,诗文赏析便有了我的雅趣暗生。或许是我信马由缰,但这不影响我的情兴,也不负我的走心,一篇文章之中,就有了我的絮絮叨叨,放飞思想,牢笼诗意,在文化的乐园里,也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我读《诗经》,只以爱好为趣,探寻文学之源。读到《小雅》中的“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便有了为何有“乐育才”与“颂爱情”之争的思考,才知晓多解正是《诗经》的另一种魅力所在,正本清源才是人们读它解它的一种动力。读到《常棣》中的“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便油然而生兄弟手足情的无可替代之念,才知晓中华民族的人伦观念根深蒂固,血浓于水正是得益于千古基因传承。读到《静女》中的“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便想到人约黄昏后的期待,才知晓恋人间焦急的等待才是人间最美的煎熬。读到《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便有了虚幻中的爱情美妙,才知晓情人眼里出西施并非浪得虚名。读到《击鼓》中的“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便有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悲情,才知晓“甲光向日金鳞开”边塞诗风源头的悽惨。如此等等,中国文学之源总能在《诗经》中找到,只要你有心,就会有意外之喜。

于是,我写《诗经》里的故事,就是寻源之旅,诗成了文学的源头,文脉便成了探源的线索,而作品、作者、风格影响更成了我的追寻,望文生义则成了我的纯文本痴想,以再现当时本意便成了我的路径,诗文赏析便烙上了文品之痕。或许是我有心栽花,但这不影响我的寻源,也不枉我到此一行,一篇文章之中,就有了我的一定之说,拂去浮尘,找寻文源,在先人文化故里,想寻一寻文脉的长短与宽窄。
我读《诗经》,只以业余之身,求索历史之实。读到《鸿雁》中的“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一片周厉王压榨迫害百姓悽惨之声,仿佛穿越时空就在耳边回响,从中便看到了西周时期“国人暴动”的流民问题,井田制破坏之日,便是流民产生之时,更是社会动荡之始,流民自此成了中国社会改朝换代的顶天问题。读到《庭燎》中的“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一幅周宣王勤政治国、奋发图强之景,仿佛走过数千年来到眼前,看到的是周王朝又有了蓬勃向上的朝气,君臣上下振作之日,便是朝政清明之时,更是兴旺气象之始,周王朝又走向了“宣王中兴”,可又哪里挡得住“烽火戏诸侯”之败呢!读到《黄鸟》中的“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一场百加七十余人的殉葬之观,其之悲竟从黄鸟中叫出,看到的便是奴隶制残余制度在西秦国中的固守,君王死后残暴的人殉之日,便是一个王朝失去人才之时,更是西秦由霸而衰之始,废除这一残无人道的人殉制度才有了后来的大秦帝国。凡此种种,一首诗,一段史,文史不分家在《诗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要不然何以称《诗经》为我国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一幅生动无比的社会历史画卷呢?

于是,我写《诗经》里的故事,就是以史解诗,诗成了我的命题,史便成了我的佐证,而事件、人物、先人之见更成了我的论据,时代背景则成了我的想像天地,以写论文之心便成了我的手法,诗文赏析便有了我的史论之观。或许是我不知天高地厚,但这不影响我的求索,也不愧我之用心,一篇文章之中,就有了我的一管之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先人肩上,也想试一试自己究竟能站得多高、看得多远。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我说,诗可以诵,可以赏,可以论,可以娱情,近之以养性,远之可诲人,多读则生无限之乐趣。《诗经》就这样走进了我的退休生活,与我有了今世之缘,也就有了我今日之新篇章。一路下来,竟写下了三十三篇拙作,我把它撰成一册,就取名叫《我读〈诗经〉》吧,算是传播传统文化,以不枉此心、不负我意。没想到我的这些拙作竟被《英国文学》网站平台相中,给予全文陆续推送。经编辑辛苦美编,配上美图音乐,让拙作竟然生辉,有了点击量达数百万之多,得到了一批毫不相识的网友评赞赏,展现了国学传播的魅力,让鄙人受之有愧,在这里就一并致谢了!正是诸位的盛情支持,给了我莫大的动力,让我愉快而又遇难不惧地写了下来。人生有限,相逢有时,网络提供了以文会友的机会,天涯共此时便成了现实。谨以此文留念问安!存目录如下:

1.千秋魅力《诗经》诵
2.《关雎》中的爱情本色
3.《卷耳》中的怀人诗蕴
4.《螽斯》中的多子多福
5.《桃夭》中的女人如花
6.古代的“剩女”情节
7.“夙夜在公”为哪般
8.边塞诗风从何刮起
9.人约黄昏自古美
10.巾帼何须让须眉
11.“首如飞蓬”盼君归
12.风雨如晦雄鸡唱
13.坎坎声中气息来
14.幻美里的水中女人
15.《黄鸟》叫出秦悲音
16.英雄气概《无衣》来
17.相思情歌千秋诵
18.此情可待成追忆
19.邂逅相遇适我愿
20.维士与女踏青乐
21.“好乐无荒”诫后人
22.《诗经》中的相鼠
23.从《诗经》中财富说开去
24.依依惜别千古情
25.“红娘”鼻祖何“伐柯”
26.燕飨诗中鹿鸣声
27.莫如兄弟手足情
28.《诗经》中的意境之思
29.《诗经》中的“中兴之主”
30.《诗经》中的流民
31.《诗经》中的求贤若渴
32.《诗经》中的君权神授
33.我读《诗经》
(二O二二年八月二十一日)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