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东香人,真名朱双顶,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以读书为乐,不时写点随笔、札记、散文、诗歌等,近一年多在数个微信公众号发文二百余篇,多次获奖。

君权神授的前世今生
作者|朱双顶 - 东乡人(北京)
人类社会的发展,最初应是原生状态下的无序生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应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态式。历经漫长的进化,开始进入到有序发展时期,这就需要有一个层级面的管治安排,家庭、氏族、部落联盟便一路向前走来,有了层层叠加的管理架构与形式了,于是顶层的统治者出现,像尧舜禹样先后成了部落联盟的首领那样。这种最高首领的取得,最初是以争战的形式夺得的。传说黄帝称帝,就是联合炎帝最终战胜蚩尤,最后又战胜炎帝,向南发展,经过52次战争后,天下才归附的,由此他才成为黄河中下游部落联盟的大盟主,于公元前2698年,在釜山会盟并取代神农氏登上帝位。
战争的胜利者,最终成为了最高统治者,最初以天下为公来治理国家,治着治着就面临着一个现实的问题,这就是靠什么来将这种治理延续下去呢?于是如何继位问题就成了重中之重,战争是一种篡位夺权,属破坏后的再生,而确定人选替代才是继位延续。历史上以德用人的禅让制便这样产生了,尧舜禹三帝的更替,就采取了这种推举的禅让方式。
传说尧是靠勤政贤能得天下的,有着在帝位百姓满意、治天下天下安定之誉;舜是以孝德得天下的,他是赢得了天下人之心,是个众望所归之人,尧才将自己的位子禅让给了他;禹以治水有功而得天下,三过家门而不入,让他享有公为天下之誉,得到舜的信任,让他摄政总理国家大事,并要将自己的位子禅让给他,可禹不接受,要舜将位子传给他的儿子商均,但舜去世后三年中,天下诸侯都不去朝见商均,却来朝见大禹,于是禹才接过了禅让,登上了帝位。所以《史记•太史公自序》上说:唐尧让位给虞舜,虞舜发扬光大尧的功业,尧舜的事迹万古不灭;禹有疏导江河之功,使天下安居乐业,光辉闪耀于唐虞时代,德泽被及四百年的后裔。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与国家的产生,以德与贤为核心的民主推选首领禅让制也就走到了尽头。事实上,在舜传禹禅让过程中就已有了父传子世袭的苗头,只因禹的影响力太大才不成。可到了大禹的后期,原始社会也走到了尽头,最典型的是出现了私有制现象,人类开始进入到奴隶社会发展阶段。用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就成了当时社会发展的一种选择与必然。夏禹就开了这样的头,将自己的位子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夏启,一个奴隶社会夏王朝就这样诞生了,世袭制由此登台亮相,走完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全过程,竟然达数千年之久。
世袭制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天下人的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家天下也成了社会正统之观念,继位则成了君王的家中之事而顺理成章。可天下人的天下,谁又能够做到子子孙孙传下去呢?这就让改朝换代出现了最尴尬的一面:夺了他人江山的人,你这位子所得是否“合规合法”,既然不合宗法之制与国法之规,你的权力又是谁赋予你的?这个根本问题得不到解决,你就名不正言不顺,得不到天下人的认可,你靠非常手段得来的江山就不稳固。“君权神授”就由此而产生,很好地解决了历史之难题,让一切改朝换代的君王,有了名正言顺的说辞,有了冠冕堂皇的权威,也便有了自己的王朝江山的开创与稳固。

那么,这种“君权神授”的理念来源哪里、从何时开始的?自夏朝建立奴隶制社会,奴隶主就开始假借宗教迷信来进行统治,这便有了天命论的影子,这就有了《尚书•召诰》中“有夏服(受)天命”之说,应是“君权神授”的最早记载。到了殷商时期,天命论则成为奴隶主的政治哲学,因为殷商王朝是靠商汤推翻夏桀而得来的,于是这须得有一个合情合理的说法来支撑,以让天下人信服。所以《尚书•汤誓》记载了“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之言,汤王灭夏就成了替天行道。之后,为了巩固商王朝,将“君权神授”的理论发展为:我的权力是天帝赐于的,我是在奉天帝的意旨实行在人间的统治,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天意,天意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但是这一理论根据,到了周武王时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因为周王朝是周武王姬发从商纣王手中夺来的,如果天命永远不变,那么周王朝是不应得到商王朝而改朝换代的。但殷商形成的天命论思想,却很好解决了君权的来源问题,让天下人信服,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是难以否定的。于是就有了对“君权神授”这一思想的改造与完善的需要,才有了后来“君权神授”思想的完整内函,成为统治者改朝换代的依据。
周王朝的先人们自迁居到岐山下的平原之后,不断地发展壮大,传到周文王姬昌时,部落已很强大了,这就威胁到已走向没落的商王朝了。此时的商纣王荒淫无道,凶残暴虐,宠爱妲己,酒池肉林,用“炮烙之法”残酷欺压百姓,引起百姓怨恨、诸侯离异,加速了灭亡的速度。而周部落的一天天兴起,引起了商纣王的警惕,他将周文王抓了起来,关在羑里。后来,在周部落送纣王大量的美女、骏马及珍宝等赂贿下,才得以赎回。回来后的周文王,在渭水边得到了精通兵法布阵的高人姜尚,人称太公望,在他的辅佐下,一面发展生产,一面训练兵马,周族的势力越来越大,没过几年就逐渐占领了商朝统治下的大部分地区,归附他的部落也越来越多。正当周文王打算讨伐商纣王时,却害了一场病死去了。
周文王死后,他的儿子姬发继位为周武王,拜太公望为师,接过父亲的遗愿,继续整顿政治,训练兵士,准备讨伐商纣王。经过多年的准备,在得知商纣王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认为时机成熟,于公元前1046年发布公告,讨伐商纣王,双方在牧野之地展开大战。周军在元帅太公望运筹帷幄指挥下,一战而胜。后又乘胜夺取商都朝歌,商纣王被迫跳火自焚,历经17代30王的商王朝至此告亡,被周王朝取而代之。
灭商之后,周武王把国都迁往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建立了周王朝。由此可见,周王朝的建立,是用非常手段靠战争从殷商手中夺来的,这就出现了如何向天下人说道的问题。周武王在开国之初,以“小邦”之君统治如此规模的区域,随时面临着他人仿效自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发生诸侯叛乱可能的严峻政治形势,于是采取了论功行赏、理顺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等措施,实行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分封政治制度,先后分封了71个诸侯国,政权一时得到了稳固。但周武王在位仅4年就去世了,他的年仅13岁的儿子姬诵继位为周成王,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掌管国家大事,行使天子的职权,史称周公。

周公执政后,为了进一步缓解当时的社会矛盾,决心加强政治教化,在思想道德层面进行规范,制定了礼乐制度,就是后称的“周礼”。它含两个层面:一是周代的礼法、政法制度,包括分封制、宗法制及相对应的政法、礼法制度;二是礼俗,包括周代的各种文化制度、风俗。《周礼》的制定与推行,有力地维护了周王朝的统治,也调顺了当时的社会关系。但《周礼》解决不了王朝来源正当合规的问题,靠战争而夺得的江山是既不符合《周礼》,更不符合天命永恒之说的。于是再造天命论,就成了周王朝在思想上统治之需。周王朝接过殷商的天命论,将其中天意永远不会改变部分,改变成“天命无常”、“唯德是从”,从而使“君权神授”这一理论思想得以完善,直接服务于改朝换代之中,得到了之后的统治者的高度认可。
这种观念就通过礼乐形式,在周王朝贵族上层开始推广与颂扬,围绕此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颂王之乐,被载入《诗经》中广泛流传。这便有了《诗经•大雅》中的篇章,变革了的“君权神授”就这样得到传播与利用,成为统治者改朝换代的上方宝剑,便有了“天子”之称,我是上天派来的儿子,是有德之人,替天行道,来取得政权的,天下之民当然就得听“天子”的,江山得来变成合理合规了。
于是从此便有了开国君王的出生异象、显身异象等怪异之传说,无非是兆一个生而大贵、贵到做龙椅,让人心服口服加行服。从汉高祖刘邦的斩蛇之说,到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射蛇之说;从秦末陈胜吴广的鱼腹红绸书“陈胜王”的揭杆而起,到东汉末年张角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太平道黄巾起义,再到清末上天之子洪秀全的拜上帝会太平天国起义,无不留下“君权神授”的影子。可以说“君权神授”的论调自殷商确立之后,历经周王朝的变革,一直占据着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王朝统治者主流意识,成为王权来源的最主要理论根据,主导着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王朝更替的发展,其影响之深之广之长是其它影响所无法相比的。

那么,《诗经》中的“君权神授”是怎么说的呢?《诗经》中的《大雅》,为周王朝的宗庙祭祀之乐,共有31篇,为西周初期的诗,作者主要为上层贵族。在《大雅》的开篇之作《文王》诗篇首章中就写道:“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意思是说,文王神灵升上了天,在天上光辉显耀;周虽然是古老的邦国,却承受天命建立新王朝;新王朝光辉荣耀,是完全遵照上天的旨意;文王的神灵升降天庭,在天帝身边是多么的崇高。这看似在颂扬文王的功德,实则是更多的在表达周王朝的建立,是在承受天命,按天帝的意旨办事,所以是光辉荣耀。
诗中接着还着重灌输着这种新的天命论理念:“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无念尔祖,聿修厥德”、“仪刑文王,万邦作孚”等。意思说殷商的子孙臣服于周朝,可见天命无常会改变,感念你祖先的意旨,就要修养自身的德行,效法文王的德行和勤勉,就可以得到上天福佑而长治久安。这就是要吸取殷商亡国的教训,提出了“天命无常”、“唯德是从”新的“君权神授”之观点。一篇《文王》之诗篇,就这样地将周王朝的“君权神授”思想道来,并通过在大型宴会上的演奏吟唱而大肆宏扬,成为周王朝的立国之本。
天父哪里之有,天命自成浮云。可“君权神授”论却不断地被发扬光大走来:从秦始皇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玉玺上的刻字)秦帝国的建立,到汉武帝时董仲舒的“受命于天,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亦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的进一步提出;从明朱元璋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圣旨发布,到明清两朝皇帝于天坛之上祭天,不管是真的也好、假的也罢,丝毫不影响它的神圣权威性,可谓是根深叶茂。尽管如此,数千年的“君权神受”论,还是一夜之间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寿终正寝,而最终走下了神坛,终结于封建王朝告亡之时,隐退于历史长河之中,一声叹息而浪花淘尽。
(二O二二年四月五日)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