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丹县旧志点校注译》题解之四
张兴源
第 四 篇
咸丰本《保安县志》彭瑞麟《志序》
题 解
本文是本志主要撰写者、亦即咸丰本《保安县志》之最终成稿者彭瑞麟(时任定边县知县,署保安县事)为其志书所写的“志序”。
文章首先从“邑之有志,尚矣”说起,说明一县一定有一县之志,这是古代中国由来已久的传统。并且具体列举了从《武功志》到《高陵志》共八部明代陕西有名的志书。这些志书不单在陕西声名赫赫,便是在全国方志领域,也可谓“盛称于世”。
然后作者转而发出疑问:既然各县都有各县的志书,那么,为什么保安县这个地方却没有志书呢?——可见,张嗣贤所撰的顺治本《保安县志》,在彭瑞麟的时代已经残缺不全,从而不被人们认为是一部完整的“书”了。在彭瑞麟看来,尽管保安“山陬僻壤”,“地处边陲,顽山重阻”,但其地理、建置、田赋、官师等等,凡他县之所有者,此地也几乎一样儿都不缺。为什么就不可以给她作志呢?
有感于斯,彭瑞麟于1856年夏,刚被调到定边—保安任职时起,就在保安县儒学训导武东旭的协助下,在顺治年间《保安县志》残稿的基础上,“广为搜采,补其残阙,辩其舛伪”,缮旧维新,只用了短短三个月时间,便将新志编纂就绪(这与前举《武功志》《高陵志》等陕西各部名志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方才修撰而成,恰成对照)。给人以“使命在身,刻不容缓”的紧迫感。让人觉得,彭瑞麟才真可称之为“有担当”的读书人。
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彭瑞麟一定是熟读熟背过《论语》的——“四书”之一的《论语》,曾是他那个时代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本文中,他从《论语·宪问》篇中信手拈来“郑之为命”这一典故,表明自己所撰的这部《保安县志》,虽然已是尽力而为了,但也只不过是一个“草创”稿。至于进一步的“讨论”、“修饰”、“润色”,乃至于“踵事而增华”,则寄希望于未来的才德之士了。说得客观公正,情理皆备,谦谦然君子也。
此文没有乱用典故,没有掉书袋。不跑“气儿”,不冒“泡儿”。文风朴实,明白晓畅。后世之修志者,大可借鉴。
另:咸丰时期,清政府政治上外忧(列强挑衅)内患(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交迫,文化上也没有《大清一统志》等大型的文化工程,因而全国性的修志活动不如康、乾时期活跃,各地方修志近似一种自发行为。中国现存清代方志,康熙朝最多,光绪朝次之,咸丰朝、宣统朝最少,而宣统朝仅有三年。以此观之,自发编撰这部咸丰本《保安县志》的各位官员僚属,均当受到我辈后人特别的尊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