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韵168老师的点评】
《学诗》这首律表达了作者厌倦尘世间的追名逐利,决心追求东篱花下、田园纵情、诗海泛舟的生活的思想感情。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庸碌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权力、地位、名利,就是社会主流的价值尺度。但作者通过自己的阅历,已经深深地认识到:“风月寻常谁作主,功名取次我吟春。东篱偏适谈花事,韵海行舟梦也真。”既然决意追求淡泊名利之生活,就必须给自己的生命价值存在找到新的定位。自己“结庐”建造在“七子”相融的环境中,斟词酌句,共游韵海,其乐趣平常人岂能领悟!
最后四句是该律的核心——精神上已经对争名夺利的“陋习”之平庸采取疏远、超脱、鄙视的态度。那么,排斥了争名夺利,自己要追求什么呢?这就牵涉到作者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东篱偏适谈花事,韵海行舟梦也真。”在作者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回归自然中求得。读到此,我们好象体会到,作者已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一种美好的境界。
云中月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而且,在格律上,巧用修辞,中二联极力做到工对,十分整齐。每位诗,刻意避免诗病,读者吟诵时朗朗上口,十分舒服。
另外,云中月的作品极擅用典,此律中,她借“七子”(晋魏时期的竹林七贤)来比喻作者所在诗社(岭南诗社)的七位初审老师,可见诗社初审之间也是经常吟诗作对,探讨切磋。还有,整首律,作者用到了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意境。可见,作者知识渊博,阅读面广,这是诗者必备的素养。
【黄卓群老师的点评】
久出归家,亲人团聚,本是普通人家最快乐的事,但这首《归家》却营造出一种忧伤之情,让人久久难以平静。 全诗共分两层:前两句“故乡已别一轮秋,车外青山又入眸”,写离开故乡已整整一年,现在得以机会归家,望着车窗外的青山,想着就要见到亲人,心情自然十分高兴。后两句“怅望荒田人不见,无端更惹许多愁”,心情骤变,因为田荒不见种田人,别有一番滋味,无由生愁。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村子里留下的都是空守老人和儿童。当下农村不少地方都有这种现象,实在令人担忧呀。
整诗平仄合律,层次分明,环环相扣,脉络清晰,喻情于景、情景交融语言没有一点奢华和骄饰,读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确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贾维君老师的点评】
《秋游》这首七绝,是诗人云中月秋游时所见所闻的诗意感慨。诗人将一幅秋景的画面,精彩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起承句:诗人撷取生活中最平凡的小镜头,用诗家语写平常事。开篇诗人写道“绿树阴阴晓气新/豪车桥上逐香尘/”。起承二句平铺直叙、多彩多姿。把绿树成荫的湖畔和桥刻画得别具形象。
转合句:接着诗人将湖边垂钓的生活细节描写成诗。诗人写道“渔翁临水垂闲钓/我自凭阑看美人/”。此句最见情趣,涵盖了秋天的诗情画意。三言两语紧扣主题,写出了秋游内心独特的感受。
整首诗渲染秋天的美好生活景象,情节连贯,语言流畅。并将客观景物化为主观意识的情感抒发,读起来颇有趣味。 (山高林密)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