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与诗的日子
——日子里的诗歌
文/季风 日本🇯🇵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一日一诗,季风诗历诗集《日子是诗》终于编辑设计完成并出版,感谢无定河老师,火凤凰老师对季风的诗的采选,特别感谢星星老师对季风诗历的精心编辑和精美的设计制作,感谢冰花老师引荐、徐英才老师的运作,季风诗历诗集《日子是诗》得以神速出版!
《日子是诗》收集了我在近年写的三百六十七首诗(一日一诗加上卷首和封底各一首),之所以起书名为“日子是诗”是因为我的这些诗是随着季节的变化,和每天发生的事物,结合自身的性情相应创作而成的,它记录下我在这一时期生活的心灵轨迹。
一日一诗,有朋友开玩笑和我说,你真把诗当饭吃了,的确,诗是我的精神食粮,读诗写诗如同呼吸,如果说人生是来到世上的一次修行,那么诗是对我的生命的救赎,回顾走过的诗歌之路我敢肯定的这么说,这决不是夸张。
不知不觉就爱上了诗,活着竟离不开她。
我出生在中国山西,是家中的第三个孩子,正值困难时期,妈妈没奶,无奈之下把我送到山西农村的姥姥家抚养,因为条件有限,相比城里的孩子读书写字比较晚,却养成了淳朴,真诚,皮实的性格,(那时有口饭吃能活下来就不错了),等到6岁我回到矿务局子弟学校上学时,说着一口地方话,经常受到同学们的取笑,不好意思开口,汉语拼音至今都没有学好,因为被嘲笑所以经常为此打架,无心学习,向往自己在村里无拘无碍自由自在的生活,我成了学校里有名的调皮捣蛋的学生,学业一塌糊涂,记得我在收到老师批改的作文本时,总能看到老师用红笔在纸页的上方画的一排方框,让我把错别字纠正过来添写到里面。
奇怪的是我对文化课兴趣全无,却痴迷于音乐,喜欢吹笛子,吹口琴,拉小提琴,由于喜好音乐,就接触到了歌曲,我不仅被歌曲优美的乐调所吸引,也被生动的歌词所打动,或许音乐是我与诗歌相遇的桥梁,我开始感觉到汉字的神奇和奥秘。
七十年代末期我家搬迁到了河北邯郸,在升入高中的时候班上来了一个新的班主任老师程启明,他毕业于南开大学,在天津教书被打成右派下放,落实政策后又回到教育岗位,自己要求回到自己的家乡教书,所以分到了我们这个学校,当时刚学完课文郭小川的《秋天的团泊洼》,老师要求写一篇关于秋天的作文,我深知自己词汇贫乏,又懒于费时思考,偷机取巧,模仿了诗的形式又参入了我在歌词里看到的一些东西,凑成了一篇类似于诗的作文,不成想竟然还受到了表扬,我后来用诗句记录下回想起来的那一幕情景,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怀念,在教师节那天发到了邯郸市日报上:
他
文/季风 日本
他把那个戴毡帽的淘小子叫了起来
我想
一定是上课出洋相
被班长打小报告了
有点胆战
他问:这篇作文是你自己写的吗?
原来是这事
又不是抄的
我道:那当然
胆子壮了起来
下课后到办公室来一趟
像根尾巴
我跟着来到教员室
并没讲诗歌
你却用诗歌的形式写了作文
说着
随手从抽屉里拿出一本书
滔滔不绝地
他把我带进三百首唐诗里
那是我
在教员室呆的时间最长
最不愿意离开的一次
之后他又把我
介绍给了徐志摩 戴望舒
介绍给了闻捷 艾青……
之后市报开始发表淘小子的诗
之后他做了学校的校长
之后淘小子想到外面闯荡
他说好男儿志在远方
淘小子就翻山越岭远洋到异国他乡
二十多年过去淘小子禁不住的思念
多次打探今天的他
同学微信说
他也许已经认不出你了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都会遇到帮助你的人,我们称之为恩人,贵人,而程启明老师可以说是点燃我心中诗歌火焰的启明灯,在交往中老师不但教我一些诗歌的写作方法,还介绍给我许多国外的诗人,如歌德,雪莱,拜伦,普希金,莱蒙托夫等等,鼓励我多读多思多写,在一个多字上下功夫,多了就熟了,我也不负老师的期望,性情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打闹,而能静静的看书了,大家都说我变了,变得文质彬彬判若两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写作也积累了一些写作经验,经常在当地报纸发表作品,小有名气,我再不是那个淘小子了,我是小诗人了,自己也曾为这小小的虚荣而感到心慰,我感觉着自己好像找到了生活的信念,开始了与诗同行的生活。记得那个时候表现欲望极强,在不長的时间里自己就编写印制出两本集子《再见白桦林》和《你不清纯谁清纯》作为与诗友间相互交流的读物。
由于常在报上发表一些豆腐块的小诗,认识的诗友也多了起来,经常参加邯郸诗社组织的活动,那时正是八十年代初期,正是“崛起的诗群”最兴盛的时期,有幸的接触到了,北岛,顾城,舒婷,江河,扬炼等优秀诗人的作品,大大的开阔了我的视野,为了能更多的读到他们的诗,我托朋友在北京买到了《朦胧诗选》很是喜欢,我当时取了个笔名叫萌朦,特别是在活动中认识了诗人诗评家陈超,他撰写的《二十世纪中国探索诗鉴赏》是我爱不释手的书,走那都带着,有空就打开翻看,深受其教义,或许正是因为如此爱不释手而丢失于旅途的宾馆里不知去向,这是一件因为丢东西让我感到心痛的事。
“爱上诗本身就是痛苦的开始,不过我们已经别无选择,走吧,既然已经上路。”
这是诗友醉舟在三十年前赠送我他的诗集时写在扉页上的一段话,我至今记得,今天再读它感觉到这字句之间有着更深刻的意思,是我在当时不能深入理解的。人生会遇到很多难题,令我们痛苦不堪,于是乎我们就想尽办法去寻找答案,而每个人所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我可能是遇到了诗歌,把诗歌当成了发泄苦闷展示快乐的载体,和追寻理想,挖掘潜在能量的源泉,以至于把自己的生活打造成一个虚拟化的诗意世界,诗无时无处不在,每天按着诗句的韵脚走路,把自己活成一首诗的样子。
九十年代初赶着出囯热潮,我来到了日本,起初对诗的热情依然不减,而且还信誓旦旦的承诺做一番伟业,在海外闯荡出一片天下。那时初来日本的文友们为冲破刚入异国的孤苦与寂寞,组建成立了一个“荒岛文学社”,文友们常聚“荒岛”畅谈理想,正是在那里我与万景路兄成为了好友,初次遇见了请来参加活动的作家,诗人,在日资深媒体人张石。为怀念那一段时光,我写了《致荒岛》这首诗一一
致荒岛
文/季风 日本
没有比海更阔的寂寞
没有比海更蓝的孤独
漂泊海上
并不是因为远离故土
灵魂的深处
总有一方忧伤
凝聚彼岸的梦想
岁月的波浪扑打
记忆的礁石
長满
海草的思念
重温何只是再见
再逢今天
该是收获当年
多少颗心集结的种子
多少失散的光景掠过
当寂寞与寂寞融汇
孤独不再孤独
是海抅筑的窝
这荒岛
心的鸟巢
没有什么能将它淹没
此后我又与诗友刘晓峰,李占刚等人相会京都,在岚山周恩来诗碑下朗读我们的诗歌作品,并一拍即合,于2000年创办了纯文学杂志。《蓝》,恰好在那里结识了正在关西地区留学的诗人田原。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成家生子,一系列严峻的现实问题如潮汹涌而来,冲破了用诗情画意所描绘的幻境,诗,真的不能当饭吃!生活是汗水与心血融汇的艰辛,我放下笔的手不得不拿起了钳子,扳子,摸起了方向盘,加入到打工族的队伍中,起早贪黑的为了一日三餐奔波,我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来反映当时的生活状况。(未完待续)




责编:弭忠平、 山水之音、
收录:冰人、蒋新生、剪掉翅膀、清萍、
审核:清萍、山水之音
推送:世界华人文学社

请到世界作家文学萃编来!
你想践梦初心,驰骋文学艺术旷原吗?
请你到世界作家文学艺术旷原来!
这里是您振翅高飞的蓝天!
这里是您走向文学殿堂的铺垫!
世界作家文学萃编,集诗歌、散文、小说、法书、绘画、摄影、影像等作品于一体,展现当代人的文学艺术风。

主办单位:世界作家文学社
主办编辑部:世界作家文学萃编、世界作家《燕山》纸刊(国内外发行)
协办单位:《乌苏里江.绿色风》纸刊
选稿基地:《乌苏里江.绿色风》纸刊
投稿微信:ping8958310
刊头字画:知名书法家王晓华
著名书法家朱玉
美工设计:知名设计师宾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