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涂雪夫者,涂国模也。四川省中江县人。曾供职于中央警卫团,中江县委组织部,德阳市纪委、文联。川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四川省作协会员。
作品自上世纪90年代散见于《高中生》、《南方航空》、《作家村》、《公仆与信访》、《大理文化》、《德阳文艺家》、《九寨沟》、《人民文学》副刊、《华西都市报》、《西部开放报》《东方作家报》、《德阳日报》、《德阳广播电视报》等报刊杂志。2001年开始在《榕树下》、《红袖添香》、《起点中文网》、《汉语文学网》、《晋江文学网》、《中国作家网》等网站发表网络作品,其亲情、游记散文深受网友的推崇和厚爱。2011年,《涂雪夫游记散文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2016年,小说集《梦回京城》、《爱在深秋》,散文集《情系山水间》、《难忘的亲情》与四川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签约,制作成电子书,如今已经在京东、亚马逊、咪咕、微信阅读等多家网站销售。如果你想全面了解涂雪夫,请你百度一下涂国模,《百度百科》收录了他详细资料。

精品游记二十一
蜀道揽胜
作者|涂雪夫(中国四川)
沿着一条一米见宽的石板小路,走过那沧桑的历史岁月,在千里古蜀道上,再也听不到“车辚辚,马啸啸”的声音,再也见不到金戈铁马“行人弓在腰”的战争场面了。唯一可以凭吊的是那些为数不多残缺不全的历史遗迹了。

落凤坡 庞统祠
在一条坑坑洼洼的古蜀道旁,有一座平常不过的山坡和庙宇,那就是落凤坡庞统祠。
落凤坡庞统祠离德阳不远,也就半个小时左右的车程。一过白马关,沿着盘山公路而上,不一会儿工夫,就到了庞统祠。庞统祠四周,苍松翠柏,可谓郁郁葱葱。站在庞统祠对面的点将台上,只见古柏挺拔,苍翠葱郁。传说那片古柏为张飞亲手所植。远远一望那片翠绿的古柏,酷似一颗四方四正的将印。这里就是一代名将安息的风水宝地——庞统祠。
记得第一次去庞统祠,那是在十七八年前。和妻儿一道,骑着自行车,沿着108国道,爬上了那连绵起伏的鹿头山。站在点将台上,满眼乱石嶙峋,荆棘丛生。一两千年前,刘备庞统就是站在这个貌不惊人的点将台上,点兵点将,指挥着千军万马,长驱直入天府大地,创建了称雄一时的蜀汉王国,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点将台的悬崖峭壁上,到处长满了红玛瑙似的果子。据说这种植物结的果实,在古代战场粮草不济的情况下,这些小小的果子,不知道救了多少将士的生命。因此,而得名救命粮。
山门外,到处是卖香蜡纸钱的当地村民。一进到山门,便是二师殿。殿前的立柱上雕刻着:“明知落凤存先帝,甘让卧龙作老臣”;“千秋功业留三国,一代忠贞属二师”的楹联。大殿内,诸葛亮摇着羽毛扇和庞统军师并肩而坐。他们谈笑风生,好像还在商量着什么军机大事似的。
出了二师殿,便是栖凤殿。栖凤殿又叫庞统殿。殿内塑着庞统的全身像,给人一种才气超凡的感觉。
庞统墓前的两侧,是二马亭。亭内塑着白马胭脂马各一匹。这两匹马分别是刘备庞统的坐骑,它们好像在向人们讲述着历史上刘备庞统换马的故事:刘备率军进攻洛城途中,庞统的战马突然惊厥,马失前蹄。刘备担心出师不利,将自己所骑的白马与庞统的胭脂马相换。庞统行至鹿头关前,突然中敌伏击。敌人误认为骑白马的人是刘备,顿时万箭齐发,庞统就这样倒在了血泊之中。
一出庞统祠,便是落凤坡。落凤坡实际上是一条五里长坡。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要想拿下鹿头关,落凤坡是必经之路。不管是强攻,还是偷袭,部队的行踪都非常容易暴露在这个长长的山坡之上。一旦被守军发现,不管是前进,还是后退,不管你多少人马,都会有去无返死无葬身之地。因为这次换马,刘备的性命保住了,而且创下了蜀汉基业;而庞统则被一阵乱箭射死,永远倒在了落凤坡,客死在异国他乡。
庞统死后,刘备追赐他为关内侯,并将其葬在鹿头关上。庞统墓为圆形,四周用石板镶成,与蜀人一般墓地不同。墓碑上刻着“汉靖侯庞士元之墓”。千百年来,墓前香烟袅袅,游人络绎不绝。在这里,人们忘不了燃上一炷香,寄托自己的哀思,凭吊着这位为蜀汉王朝建功立业的凤雏先生。
庞统祠外,苍翠的古柏树下,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凹形古驿道,一直向东北延伸,直达都城。这就是古代天府之国通往外界的唯一一条官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古蜀道。

七曲山大庙
108国道基本上和古蜀道并肩前行,可谓两条道一脉相承。今年暑假,与岳父妻子姨妹子姨妹夫外侄儿女一行八人自驾车,踏上这条千年古蜀道,觉得别有一番风味。小车一进入梓潼境内,只见路旁古柏苍翠,婀娜多姿,如伞如盖,遮天蔽日。昔日李白路过此地,也无不感慨道:“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走进这条绿色长廊,人们仿佛又回到了那遥远的年代,仿佛又见到张飞率领将士们植树的情景。传说公元216年,张飞任阆中太守期间,与成都来往频繁。山道弯弯,难于辨认路径。张飞下令士卒在官道“植柏表道”。一两千年过去了,这些古柏仍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后来,人们把这些古蜀道旁的柏树,尊称为张飞柏。
一进入七曲山,只见古柏遮天蔽日,红墙灰瓦的大庙在绿树丛中时隐时现。 这座大庙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据说是文昌帝君的发祥地。文昌帝君者,即张亚子也。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为历代统治阶级所推崇。社会上流传着“北有孔夫子,南有张亚子”;“文昌是先天之孔子,孔子是后天之文昌”的说法。人们往往把张亚子和孔夫子相提并论。
唐天宝十五年,李隆基入蜀路过此地,当时流传着“细雨霏微七曲旋,郎当有声哀玉环”的诗句,后人便将原来的梓潼山更名为如今的七曲山,七曲山大庙也因此而得名。
1644年,张献忠率兵路过这里,他瞻仰了文昌像后说:“此,吾祖也”,遂与张亚子联宗认祖。并尊张亚子为“始祖高皇帝”。1646年冬,张献忠集结各路义军北上抗清,因叛徒出卖,遭清军伏击,被毒箭射死。为纪念这位农民起义领袖,后人在这座大庙塑有张献忠像。

大庙内,香烟袅袅,游人香客络绎不绝。古柏树上,披红挂绿,一块块标识牌上,记载着人们认养这些古树的文字。这些古柏,因年代的不同,而分为秦柏、汉柏、张飞柏、晋柏、李公柏。。。。。。因形状的不同,而分为夫妻柏、仙女柏、关刀柏、阿斗柏。。。。。。可谓惟妙惟肖,活脱脱一座古柏展览馆。这些古柏,虽然年迈,但它们老有所养,再也不觉得那么孤苦伶仃了。
在大庙内吃过午饭,我们来到古柏林小憩。这时林子里游人稀少,只觉得山风习习,凉爽宜人。小侄女拿着树枝,在古柏林里扑打着色彩缤纷的蝴蝶;妻子与妻妹一道,在树丛中寻找着蘑菇山货。我躺在长凳上,只听得耳旁山风呼呼,树枝摇曳,温煦的阳光斑驳地洒落在身上,有一种说不清道不白的享受。再打上那么一两声呼噜,做上一个好梦,那简直就是神仙一般的逍遥了。

翠云廊 剑门关
驱车直入剑门关,道路两旁,随处可见千年古柏。这条以剑阁古城为中心,西至梓潼,南至阆中,北至广元昭花,全长300余里的古驿道,两旁矗立着株株古柏的长廊,古人称之为“翠云廊”。清代剑州知州乔钵留下“翠云廊,苍烟护,苔花阴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的诗句。清代诗人俞陛云作《翠云廊歌》称:“今我来剑阁,深入翠云里,长廊接天末,绵亘三百里”。据不完全统计,翠云廊现有古柏8000余株。这些古柏,粗壮挺拔,虬枝凌空,状若苍莽巨龙,蜿蜒于崇山峻岭之中。虽然经过一两千年的风风雨雨,其中包括1958年的大炼钢铁和1979年的承包到户的树木大砍伐,能幸存下来,没有遭到人为的破坏,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
小车来到剑门关,关楼在512地震中,已经不复存在了,唯一留下的只有关隘了。剑门七十二峰,倚天似剑,横亘绵延,悬崖壁立,形成进入巴蜀的天然屏障。唐代诗仙李白路过此地感叹道:“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诗圣杜甫游剑阁后也留下“惟有天设险,剑阁天下壮,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的诗句。
剑门关关隘位于大剑山断裂处,隘口石壁如刀砍斧劈。有诗赞曰:“两岸对峙倚霄汉,仰首只见一线天”。只见溪水直泻而下,向北流出隘口。可见诸葛亮在这里修建关楼,成为军事要塞,不能不说是有先见之明了。据说关楼二楼的楹联这样写道:“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何必三里为城七里为郭。”这就很好地说明了剑门关地理位置的险要。

从大剑山穿隧道而过,只见一马平川,剑阁新县城展示在人们眼前。回头望去,大剑山巍峨挺拔,奇峰怪石,悬崖峭壁。古时要想进入巴蜀大地,剑门关隘是唯一的通道。难怪李白感叹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剑阁新县城建在下寺镇,紧靠京昆高速和宝成铁路,已经属于原来广元的地界了。新县城的地理位置不错,地势平坦,又处在交通枢纽上,有利于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比起老县城来说,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老县城在剑阁古城的普安镇上,这里不但偏僻,交通不便,而且山高沟窄,不利于发展,也不利于剑阁古城的保护。
剑阁新县城修建得不错,街道宽阔,高楼林立,大剑山的雄姿,剑门雄关的险要尽收眼底。晚上,住在剑阁新县城一家宾馆。
第二天一早,我们把小车停在剑门关口的一家豆腐饭店,租车爬上了大剑山顶,来到梁山寺。传说这里是南北朝时期梁武帝修身之地。梁武帝是一位笃信佛教的皇帝,他下令“五里一亭,十里一寺”。在他内忧外患之时,不远千里迢迢来到大剑山削发为僧。后人为了纪念他,在这里为他塑了金身佛像供人们瞻仰。
梁山寺不大,是一座很平常的寺庙,可以说跟农家小院差不多。寺院虽小,但寺内一棵千年古紫薇却格外引人注目。她虽然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如今仍然枝繁叶茂,花团锦簇,可称得上花魁了。
寺庙香烟缭绕,来这里进香的游人还不少。入乡随俗,我也只好买了香蜡纸钱,向佛像祈求我们一行平平安安。
寺院不少的鸡鸭,鸡是地道的土鸡。本打算买上一两只,寺庙的人说,这些鸡鸭恐怕你们不敢吃,这都是信徒们给这里的菩萨还愿进贡的。不过这里的山货还价廉物美,妻子与姨妹子买了几大袋干蘑菇,拿着送人或自己享用都是不错的上等佳品。
下得山来,在豆腐饭店吃了豆腐宴,七大碗八大盘全是豆腐做成,不沾半点荤腥。可谓色香味型俱全。吃过以后,全家老少无不交口称赞。在这里不但饱了口福,也饱了眼福。这里的服务小姐出落得一个比一个水嫩嫩的,要姿色有姿色,要身材有身材。而且个个落落大方,从不忸怩作态。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说“到了剑阁,不想老婆”,“到了昭花,不想爹妈”。曾经在这些地方搞过社教的老干部也说起过这里的风土人情。他们在这些地方搞社教时,晚上开会,在人多座位少的情况下,一些大姑娘小媳妇的找不到座位,随便往哪个男同志衣兜里一坐,就万事大吉。这些男人,也不是个个都是柳下惠,坐怀不乱。时不时地也会发生那么一些风流韵事花边新闻什么的,当然也包括那些社教工作队的人,有的甚至社教还没有结束,就背起被盖卷提前下课了。

广元皇泽寺
吃过午饭,我们一行从剑阁上高速到了广元。
广元在古代,曾叫过兴安、利州,是古蜀道的门户,进入天府大地的必由之路,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古代,这里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下了高速路,沿着利州路前行,不一会儿工夫,就来到皇泽寺山门。只见庙宇依山面对嘉陵江而建,红墙黄瓦,金碧辉煌。只有皇宫,才有这样的大气派。
皇泽寺因武则天而得名。其父就任利州都督时,武则天就出生在这里。武则天去世后,广元百姓为感戴女皇的恩泽,将这座始建于南北朝的古庙,改名为皇泽寺。
皇泽寺与曾经游览过的绵阳圣水寺的建筑格局差不多,到了这里,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大殿内供奉着武则天和唐高宗的真容像,还有不少雕凿于南北朝晚期和唐宋两代的摩崖石刻,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皇泽寺内有石窟50个,1203个造像。石窟内栩栩如生的造像,精美无比的绘画,大气恢宏的彩绘,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大佛楼正中的佛龛有一圆雕石像,那就是国内仅存的唐代圆雕“武后石刻真容像”。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执掌过国家权柄的女皇帝,历来人们对她褒贬不一。因为这个原因,武后真容像也在历史长河中沉浮不定,几经磨难。武后真容像如今是皇泽寺的镇寺之宝,也是国家珍贵的历史文物,受到严格的保护。
在五佛楼右侧,有一组清代雕刻的蚕桑十二事图碑。她的内容丰富,构图巧妙,人物鲜活,造型逼真,据说是清代广元知县曾逢吉所作。意在劝农桑,重农业。蚕桑十二事图碑,是广元人民从事蚕桑活动的真实记录,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栽桑养蚕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和概括。
五佛楼左侧的半山腰上,有一个大大的凉亭,是供游人喝茶乘凉的好地方。坐在亭子里,来上一杯盖碗茶,品着香茗,与茶客聊着这条古蜀道,聊着这座川陕交界重镇广元,隔江相望着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心里生出无限感慨!

本期荐稿:邓瑛(德国)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