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走红军路,缅怀先烈情
这次南部山区之行,参观六盘山长征纪念馆是此行的最后一站,也是此行的重要一站。毛主席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在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我说长征是一次理想与信念的远征。天上飞机大炮,地上围追堵截。力量悬殊,敌强我弱,条件艰苦,处境危险。爬雪山,过草地,嚼草根,啃树皮。冲破重重阻碍,战胜千难万险,红军长征翻越了最后一座高山,三军胜利会师于六盘山下。我虽然从影视和书本上看到过许多可歌可泣的长征故事,但我还是非常好奇,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到底靠什么一路前仆后继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长征的真正涵意是什么?上班时原单位也曾多次组织党员来六盘山长征纪念馆参观学习,几次我都没有赶上,留下个小小的遗憾。想不到退休10年后,在纪念建军95周年之际,了却了我一件多年的夙愿。
六盘山长征纪念馆座落在固原市隆德县境内的六盘山上,2005年9月18日落成,是宁夏区党委、政府为纪念红军翻越六盘山暨长征胜利70周年而建的红色旅游景点。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总面积达12平方公里,主要的景点包括红军长征纪念广场、纪念馆、纪念碑、纪念亭、吟诗台和红军小道。景区的观光车终点站就是红军长征纪念广场。
纪念广场长81米宽71米,分别象征着“七、一”建党节和“八、一”建军节。入口处分别是再现回汉人民迎接红军和红军翻越六盘山的铜铸雕塑。广场的迎壁墙由红军三大主力的军旗构成,上面镌刻着江泽民同志题写的“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八个金色大字。在纪念广场拍了几张照片,拾级而上,参观纪念馆。
纪念馆由1986年所建的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亭改扩建而成。占地面积2459平方米,纪念馆由展厅、纪念碑、红旗造型的影壁墙、青年雕塑组成。纪念馆内容分为“红军不怕远征难”“红旗漫卷西风”“三军过后尽开颜”“不到长城非好汉”四个部分。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收集到的遗物、文物、图片资料等,仿制了毛主席在单家集住过的窑洞,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三次经过宁夏六盘山区斗争的历史。参观长征纪念馆,最好跟着讲解员走,一边看一面听,印象深刻。
从纪念馆出来,来到最高层的纪念碑前。这是一个面积为4900平方米的大平台,高26.8米,长18米,宽4.5米的纪念碑矗立在中央。正面镶嵌有江泽民同志题写的“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碑”10个镏金大字,东西两侧分別镶嵌毛主席的著名诗篇《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书写体。站在平台上,眺望巍巍青山,令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对面的山间是纪念亭和吟诗台,我未曾到过。
从纪念馆下来,有两条路可下山。一是坐景区观光车原路返回,二是走红军小道。我选择了走红军小道。红军小道长2.5公里,先后有十几处微缩景观,如于都河畔送红军、血战湘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一张报纸定去向、攻占腊子口以及西北建立革命大本营等重大历史事件等等,仿佛自己走了一趟长征路。一路下行一路看,一路听讲一路想,栩栩如生的雕像,英勇悲壮催人泪下的场景,使我受到强烈的震撼,真像是一次心灵上的洗涤!
走一次长征路,读一遍长征史,重温一次入党誓言,唱一首红色歌曲,上一堂信念课,吃一顿红军饭。这是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推出的“六个一”红色体验产品,我虽然没有全部兑现,但我用脚步丈量了长征路,用心灵感悟了长征精神,不虚此行,收益非浅!
六盘山风光秀美,葱茏叠翠,不仅是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也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教育基地。从景区返回县城的路上,我游兴未尽,吟诗一首:
参观长征纪念馆有感(新韵)
张海生
雨洗青山漾懿纯,径幽小道塑英群。
此时兴步红军路,更喜隆德育后人。

西安游
因为疫情,已经两年多没有出省区旅游了,原本没有在西安旅游的打算。天太热,每天三十八、九度高温,想想心里都打怵。这不疫情形势好转,孙子作业写完了,赶巧前两天他的同学去了一趟华山,回来向他炫耀,孙子非要让我带他去爬华山;我何尝不想去一次华山,圆我多年的华山梦,于是两件事往一块一碰,就改变主意了:游西安!
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由于工作关系,10年间我到过山东泰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四川峨眉山,吉林长白山,福建武夷山,山西五台山,中岳嵩山,唯独没有到过陕西华山。几次擦肩而过,留下遗憾。当孙子提出想爬华山的建议时,我丝毫都没有犹豫,马上上网查询西安旅游攻略,确定了一家口碑不错的旅行社,谈价格、抢票,一气呵成。
1989年5月我曾出公差在西安住过半个多月,骑自行车把西安城里的景点几乎转了个遍。如今虽说时隔30多年,大概印象还是有的。出火车站就是西安古城墙,孙子惊叹不已,雄伟壮观,我告诉他西安古城墙是全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墙高12米,顶宽12一14米,底宽15一18米,周长13.74千米。主城门有四座,分别是长乐门(东门)、永宁门(南门)、安定门(西门)、定远门(北门),合起来就是长安永定之意。现在可以进出的城门口有18个,都是后来历朝历代修建扩建完善的,分别是朱雀门、勿幕门、含光门、中山门、玉祥门、尚武门、尚德门、尚勤门、尚俭门、文昌门、和平门、解放门、建国门、朝阳门,处处体现的是历史,展示的是文化。
西安过去叫长安,南望古城墙,北览大明宫,火车站本身就置于文化遗址中心。广场的乚ED屏幕上滚动显示钟鼓楼、大小雁塔、华清宫、兵马俑等画面,满满的大唐气息扑面而来。扑面而来的还有炎热的天气,太阳像火炉一样,大地像蒸笼一般,没有一丝风,一会儿就汗流浃背,衣服贴在后背上,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好在这时候来车送我们去宾馆。
一到宾馆就像到家一样,有空调,有热水,冲洗一身汗,填满两张皮。餐罢小憩,下午没有游览行程,我们自由活动,出宾馆就是地铁一号线,我们去看看大雁塔吧!
大雁塔又叫状元塔,我做梦都希望孙子考个好高中,三四年后金榜题名。下午三四点,太阳那个晒啊,地面那个蒸啊,我还能坚持,孙子直拿矿泉水冰棍出气。进去不到半个小时,实在没有心思求神拜佛,打道回府,回宾馆歇息了。

参观秦始皇陵兵马俑
兵马俑是人们的习惯叫法,其实全称叫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位于西安市临潼区,一个多小时车程,导游介绍完基本上就到了。
兵马俑坑从1974年3月被当地一杨姓农民打井时发现,1987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年在一号坑址上建成拱形展厅,面向中外游客开放。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与埃及金字塔、古希腊雕塑相媲美。兵马俑坑是外国人很喜欢游的地方,先后有20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访问,国外游客慕名而来的更是不计其数。兵马俑坑又是中国人很引以为自豪的地方,是中华民族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宝和象征。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被称之为世界十大古稀珍宝之一,与古埃及金字塔东西方交相辉映。
到达景区商业街,先进了《大秦印象》VR体验店。片子时间不太长,穿越时光隧道,开启三道石门,走进大秦墓室。感受万箭齐发的惊心动魄,室内珠光宝气,日月星辰,山川江河,景象牙万千,气势磅礴。全程感受VR独有的失重感,俯冲感,如身临其境,探索2000多年前的神韵与辉煌。
体验完vR来到大帝广场,烈日之下,始皇大帝雕像前,人山人海,拍照的人络绎不绝。五颜六色的导游小旗不断摇摆晃动,招呼自己的队伍。我跟孙子见缝插针,抓紧时间与秦始皇大帝合了影。你不能离开导游,不能离开团队。导游的话不能全信,也不能一点不信。导游说的这句话我认为是非常正确的,无论是上哪旅游,三分看七分听。当然啦,导游水平也有高低之分。就拿兵马俑坑来说,导游若不讲解,那就是一堆泥人。你看八百遍,它也是泥人。只有导游才能说清楚里面的传奇故事。所以进到景区,每个人都给你配个听讲器。来西安干嘛呢?寻找历史轨迹;看的是历史文化;品的是古人的精神。
导游说,南国文才北国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这话真的不假,七十二座陵园埋了七十三位皇帝。从西周到大秦,从大汉到盛唐,随便拉出来一段佳话都是历史经典,说不定你现在脚下就踩着一座达官贵人的陵园!
我们首先来到秦始皇陵兵马俑展厅一号坑,一号坑东西长216米,南北宽62米,面积为13260平方米。一号坑最大,出土的兵俑,战车战马也最多,故事传说也多,导游解说的时间也最长。二号坑长124米,宽98米,面积6000平方米。三号坑最小,面积只有520平方米。三个坑共出土武士俑7000余件,战车100辆,战马100匹。武士俑个个栩栩如生,形象逼真。队伍阵容强大,装备完整,威风凛凛,气壮山河,由此可以想象出2000多年前,挥师扫六国,强兵踏天下的秦军,是何等威武霸气,英勇无比啊。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秦兵马俑,无论是从数量上,质量上都是世界罕见的。工程浩大,参加修建的能工巧匠达数十万人之多,费时近40年,至秦朝灭亡时秦始皇陵园尚未峻工。不愧为世界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
华山行
8月9日,是我们与旅行社约定走华山的日子,早上六点出发,五点半我就把孙子叫醒了,平常在家,正是好梦不觉醒的酣睡时光。正点下楼,导游已在宾馆门外恭候,看来导游很守时、敬业。我们是“1号家庭”,等接完最后一个“13号家庭”出西安市区已经快七点了。听声音各个家庭来自全国各地,有东北的,有四川成都的,有湖南湖北的,看来,利用暑假带孩子出来转转,领略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游览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是大家共同的选项。八点半之前,导游让大家继续睡觉。八点半,郭导开始介绍华山的主要景点,讲解这些景点怎么游览以及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到了景区客服中心,购门票、游览车票及索道票都由导游一手操办,身份证和钱在车上都收齐了。每个人都配一个讲解器,你到了什么位置,该怎么走,都会告诉你,挺好的。常言道,走路不观景,观景不走路,耳朵听不影响脚下安全。我们差不多是早到的,到了检票处,人已经乌央乌央排起了长队。 登山处并不在检票处,检完票直接坐景区游览车,大约有半个小时的路程,下了游览观光车,拾级而上,“华岳雄风”牌楼迎面而来,才有了登华山的感觉和味道。导游推荐的路线坐西峰索道上,下索道直接游,西峰是看日落的最佳位置,东峰是看日出的最佳位置。今天看来日出日落都没戏了。
西峰索道号称“华夏第一索”,全长4200多米,最大落差900米。华山的索道还是非常惊险刺激的,每个吊箱可坐8个人。索道靠一个个钢骨铁架支撑运转,尤其是过柱子的时候,刚刚过去,突然加快速度,身体有一种失重感,我和孙子都有恐高症,我吧不敢往下看,心里也害怕,但不像孙子,两只手紧紧抓住两边人的膝盖,眼睛闭着,嘴里喊着,一付要死要活的样子。一升一降,一起一伏,穿梭在崇山峻岭悬崖峭壁间,有惊无险,又刺激,又开心,真是感慨万千,浮想联翩。如此险要的崇山峻岭,如此笨重的钢骨铁架,如此浩大工程,工人们得付出多少血汗啊!20多分钟就到了西峰山顶。
西峰是华山的五峰之一,也是主峰,为一块完整的巨石,浑然天成,座落在天地云海间。站在西峰,手抓铁链,往西北方向看,绝崖千丈,斧劈刀削,突显华山的险峻陡峭挺拔之美。极目远眺,群山起伏,云蒸霞蔚,黄渭曲水,滚滚东流,仿佛置身于天府仙境。西峰有翠云宫、莲花洞、斧劈石、舎身岩等景观,并伴有美丽的神话故事,沉香“劈山救母”流传最为广泛。
从西峰往南峰爬,坡度越来越陡,有点吃力了。南峰是华山的最高峰,海拔2100多米,比我们的贺兰山低1000多米呢。爬山也有讲究,要合理分配体力。尤其是像我这样已过古稀之年的老年人,要稳不要急,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和做人一个道理,心平才能气和。站到南峰顶“华山论剑”石刻旁,我们爷孙俩合影留念。看到所有的山头都在自己的脚下,我才真正体会到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是何等豪迈!
从南峰下来去东峰,走到中峰途中,准备往上爬时,天下起了雨,而且越下越大,等了半个小时,依然没有停的迹象。有雨水,石阶很滑,往上登还可以,下山恐怕很危险。我们只好买个两个雨披往回走,坐索道下山。既然看不到日出,又是大雨淋淋,安全永远是最重要的,只好放弃,留下遗憾。
这次华山游,严格来说算不上爬山,只能说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如果可以的话,希望能真正的来一次爬华山,北峰上,体验回头石,千尺幢,百尺峡,苍龙岭等华山一条道的险峻。

壶口瀑布游
黄河壶口瀑布景区是这次西安之行距离最远的景区,往返700多公里,光坐车十几个小时。早上五点就起床了,孙子是我从床上硬拽起来的。
黄河壶口瀑布东临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依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镇,为两省共有旅游景区。2017年7月我和老年大学诗词班同学,曾在吉县那边从下往上看过壶口瀑布,非常壮观,令人难忘。有诗为证。
黄河滚滚漫无边,倒海翻江卷巨澜。
咆哮蓝天呈彩练,奔腾碧玉化云烟。
湍流飞坠悬壶口,浊浪急旋震宇寰。
劈峪击峡飘紫气,福荫华夏5000年。
这次从西安过来,站在宜川这边,是从上往下看,看的更清楚点。黄河起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约古宗盆地,这是并没有我所想象的雪山冰川,它只是草尖上的滴滴水珠汇聚而成的涓涓细流,千条万条小溪汇聚在一起,翻山越岭,窜戈壁草原,过黄土高坡,至西向东,奔流入海。不论是工作过的石嘴山,还是现在生活的银川,黄河离我都不算远。闲暇时也曾到黄河岸边走走转转,坐在黄河边上发会呆,诌几句小诗,抒发一下黄河情怀。记得2019年6月未,宁夏诗词学会还专门组织我们到中卫七星渠,沙坡头水利枢纽,青铜峡拦河坝,峡谷大禹文化园,中华黄河坛采风,加深对“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印象。自己以为对黄河还算有所了解,这次看了3D《探秘黄河源》纪录片后,方知道自己对黄河的认识知之甚少。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被国人喻为“母亲河”。抗战时期,一首《黄河大合唱》激起了无数中华好儿女奔赴抗日前线,浴血奋战的激情。黄河壶口瀑布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奔流到此,由河床宽300米收缩至50米,形如壶嘴。两岸峭壁耸立,以1000立方米/秒流速从20多米落差的陡崖上倾泻而下,如万马脱缰,狂涛怒吼,汹涌澎湃,浊浪翻滚,水珠飞溅,烟雾迷濛,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壮美景观,让人震撼,看着黄雾弥漫,听着涛声震天,想着黄河文化灿烂,久久不愿离去。
在返程的车上,我一边回味壶口瀑布的壮观场面,一边在想,黄河文化是一篇大文章,沿黄九省区都在做。尤其是2020年6月,党中央领导同志来宁夏视察工作时明确提出“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指示,对宁夏人民寄于厚望。宁夏依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赋予了宁夏新的时代重任,我们作为宁夏人民一员,应该责无旁贷,力所能及出一份力,在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上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历:张海生,男,汉族 ,1950年9月出生在河南省鄢陵县,大专 文化,中共党员,2013年退休。2015年陆续在区内外报刊发表诗词和散文。2017年加入石嘴山市作家协会,同年加入宁夏诗词学会。2018加入宁夏楹联学会,2019被选为石嘴山市诗词学会副主席,同年当选宁夏楹联研究院院长,2019被吸收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文稿编辑: 原 野
部分配图选自网络,谨向作者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