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固原行
转眼之间,来宁夏已经五十多个年头了,因常年工作生活在银北石嘴山,对南部山区“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只是个道听途说,只是个传说而已,而且还不止是装一次两次。即使在那个水比油贵,饥寒交迫,穷困潦倒的年代,“固原”这个西北历史文化名城的名气依然很大很响,在人们心目中所占位置之高,份量之重,那是丝毫不容置疑的。退休后,定居银川,结识了几个颇有影响的固原诗人,更加促使我想去固原走一走,看一看,看看那里的须弥山石窟、丹霞地貌火石寨、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碑、泾河源头老龙潭,看看西吉文学馆和隆德书画院。
七月十八日,天气晴朗,我和老年大学一笔友,专门挑选了银川开往固原的“站站停”绿皮慢火车,慢腾腾、晃悠悠,经过八个多小时的颠簸,来到梦寐以求的固原城。到站已是下午三点半,火车上没有餐车,早上又起的早,肚子早已鸣冤叫屈了。找个好宾馆先住下,填饱肚子是首选。我们选择了固原宾馆,地处市区中心,不仅餐饮有亮点,一墙之隔就是小西湖公园,不足百米就是固原博物馆文化广场。外出旅行吃住有讲究,安全永远排在第一位。该省的要省,不该省一定不要省,一分价钱一分货,优质优价,花钱花在刀刃上。今日的固原城到处高楼大厦,商场林立,车水马龙。夜色下的五彩街灯、霓虹灯,交相辉映,富丽堂皇,无不诉说着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山城既遥远又现代的神话!
坐车也累人,中午没睡,酒足饭饱后,在小西湖散步消食,回到房间,拨通固原一诗友手机,让她帮忙推荐一个靠谱旅行社,不到十分钟就发来了联系方式,价格自己谈。司机兼导游,景区门票自理,每天三百,我一算差不多,也没有再讨价还价,搞定。

须弥山之行
约好的早上8点出发,结果过了15分钟,才见到导游姗姗来迟。虽说等候时间不长,但让游客等导游,这在旅游业内怕是不多见的。导游姓杨,是个中年女性。
出固原就上了高速 一个小时就到了须弥山风景区。须弥山风景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主要有须弥山石窟,须弥山博物馆。须弥山座落于固原西北55公里的寺口子北岸,景区特有的丹霞自然景观和丰厚的历史、人文景观,犹如一座宗教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宫殿,被称为“东方佛教艺术的宝库,丝绸之路上的明珠”。
参观的第一站是须弥山博物馆,出客服大厅坐景区观光车,10分钟的路程。须弥山博物馆由七个部分组成。陈展中运用科技媒介、艺术创作、文化象征等多种手段全面展示丝绸之路文化和佛教石窟艺术,将游客带进了全景式的探秘丝绸之路、欣赏佛教石窟艺术的殿堂。
第一单元“丝路开通”从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始,通过场景复原、文物陈列手段展示了丝绸之路开通以后给固原带来的文化经济繁荣。
第二单元“佛教东传”运用场景复原、文物陈列和多媒体技术,展示了佛教从印度诞生并东传进入中原大地的历史进程。
第三单元“须弥之光”再现了丝绸之路上古原州商贾如流、物阜民丰的繁荣景象,与须弥山石窟的艺术魅力相映成辉。
第四单元“佛国众生”运用图版、石窟雕像复原、文物陈列和多媒体演示等手段系统介绍了佛国世界各类形象,是专题的佛教知识单元。
第五单元“佛窟集萃”用图片展示和多媒体技术系统地介绍了印度阿旃陀、阿富汗巴米扬和中国各具特色的18处著名石窟。
尾厅与序厅相呼应。用须弥山地形地貌电子沙盘与世界佛教浮雕相结合的手法,展示须弥山佛教石窟艺术的无穷魅力。
须弥山石窟是我国十大石窟之一,始建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继续营造。现有石窟150多座,雕像600多尊,分布在连绵2公里的8座山峰上。我们来时,第5窟的大佛楼大佛像正在修缮,只能在博物馆看看复制品。
须弥山大佛指第5窟的露天弥勒佛坐像,始建于唐代,高20.6米,是全国最大的造像之一。
须弥山大佛比云冈石窟中最大的十九窟坐佛和龙门石窟的奉先寺卢舍那佛还高。它高坐于唐代大中三年(849年)开凿的一个马蹄形石窟内,身披袈裟,头流螺髻;脸如满月,双耳垂肩,神情庄重,十分壮观。佛像占整座山头的上半部分,光一只耳朵就两人高,一只眼睛足有一人长。
游览石窟比参观博物馆时间短多了。参观博物馆用了近2个小时,游览石窟也就个把小时,主要是拍照。
我惊叹大自然的神奇,周围皆是黄土高山,唯独中间是砂砾岩石山。据当地人说,须弥山有灵气,一挂云就有雨,有雨水,就有青山,就有好收成!
火石寨游记
从须弥山景区出来,已经中午。景区没有饭店,我们只好向火石寨景区赶。途经海原县李俊乡时,街道两边有几家饭馆,肚子有点饿,随便进了一家,点了烩肉和米饭。份量很足,味道一般,且价高,每份40元,米饭每小碗3元。按道理来说,乡村餐饮不应该比首府还贵。看来也不想让你再来第二回了,只当是为山区脱贫做贡献吧。
到达火石寨已经是下午一点半,小杨因为上次什么票据的事耽误了半个多小时,进景区已经是两点多了。火石寨在西吉县境内,由于它的山峦呈现暗红色,尤其在绿树的掩映下,如同一团团燃烧的火焰,因而取名火石寨。
每当春夏时节,满山野花怒放,野草丛生,色彩斑斓,百鸟争鸣,蜂飞蝶舞,生机盎然。在稀疏的林木间,还生长着一簇簇箭竹,为北方山水增添几分南国姿色。在火石寨方圆百里之内,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兀立山峰,其中著名的有扫竹岭、石寺山、照壁山等,尤以天然石城最为奇特。火石寨不但有令人神迷的自然景观,还有十多处石窟建筑,和须弥山石窟一脉相承。
火石寨以丹霞地貌著称,是我国北方发育最为典型、分布集中、造型奇特、规模宏大的丹霞地貌群,面积98平方公里,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海拔最高的丹霞地貌群,海拔在1960—2450米之间 雄浑壮观、神奇峻秀。2004年1月被国土资源部评为国家地质(森林)公园,同时被冠名为国家级地质、森林公园的景点,在国内外屈指可数,在宁夏是唯一的一家旅游景区。是避暑疗养、休闲度假、攀岩探险的最佳胜地。
这里怪石林立,沟壑纵横,丹峰绿树相映成辉,险峰、怪石、石窟、茂树堪称火石寨自然景观四绝。鲜明的季节特色,形成迷人美景:春天紫丁香花开,沟谷流香,夏季百花争艳,绿茵蔽天,秋日金麦红叶,野果飘香,冬季千峰玉雕,万壑银装,四季美景,揽不胜收,让人心旷神怡,留恋忘返。这里丹峰赤壁,造型独特,美轮美奂。景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物种多样,植被繁茂,丹霞地貌和原始森林在这里完美结合,被称之为“天然氧吧”,是洗心养肺的乐土,也是朝拜修心的圣地!
火石寨,犹如一片未经开发的处女地,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正含情脉脉的等待着有心的人们去揭开。
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鹰蛇峰,位于景区南门入口前约200米处,抬眼一望,便能看到两座30米左右的山峰——如一只临空待击的雄鹰和一条口吐信子的眼镜蛇正在对峙。蓝天白云,碧草如茵,丹霞地貌造就了多少神奇的故事,你瞧那鹰,秃顶、长嘴,仿佛随时都有可能发起可怕的进攻;而那条冷酷的蛇,已经作好了迎战的准备,昂首以待。鹰和蛇千百年来就这样互相对峙着,蓄势待发,谁也战胜不了谁,岁月伴随着这对死敌不离不弃,千年不老,万年不朽。
坐上景区的电瓶车,到达的第一站就是云台山,它是火石寨八大景观之首。云雾缭绕时,游客到这里就像是踏云而行,逍遥自在。云台山又名扫帚林或者西武当山,山上生长有一种可以用来做扫帚的毛竹,当地人多来采伐故名扫帚林。
云台山垂直高度113米,西南面宽330米,山上分布有10多孔石窟。云台山正面,能看到层层叠叠红绿相间的景观,云台栈道掩隐其中,这就是明清时期固原八景之一:云台叠翠 据民国《西吉县志》在介绍云台山时说:“山高峰峻,深洞危桥,重峦叠翠,曲而幽深”,又说这里“啼鸟钟声隐约其中,花香扑鼻,足堪娱月,夏日游人甚多”。给人以“桂林山水”的感觉,颇具风采。人站在云台山下,显得特别渺小。抬头看天,天是那样的蓝,好像刚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仰望高山,雄伟壮观,气势豪迈,博大巍峨,坚毅深沉。山是稳定的,是可依靠的。有人把大山比作父亲,默默无语,朴实无华。
云台山我没有上去,一是有一段陡峭险峻的依山而凿古石梯,几乎是垂直90度,需手足并用才能爬上去,我担心自己的体;二是上去后要经过一段玻璃吊桥,吊桥268米长,离谷底118米,中间是晶莹剔透的玻璃,虽不是万丈深渊,也让我望而却步。我有恐高症,人上去,吊桥晃悠悠,两条腿就不听使唤,不由自主的打颤,怎么也控制不住,迈不开步。实在不敢尝试,只好放弃,直奔望霞亭。
站在望霞亭,放眼望去,满目青翠,祥云缭绕,瑞气弥漫。金色的光辉,犹如一只神奇的巨手,徐徐拉开了柔软的帷幕,整个天地豁然开朗。天边那淡淡的彩霞就像一幅山水画,与火石寨丹霞的壮观美景遥相辉映,让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从望霞亭拾级而下,就进入情人谷,谷里生长着大片大片的白桦林,白桦树是俄国的国树,是这个国家的民族精神的象征。白桦的象征代表意义是生与死的考验。常常有两情相悦之人在白桦树皮上抒写对对方的相思之情,借用白桦的坚韧和挺拔来表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白桦树也成为了情侣之间表达爱情生死相依的最好证明。这里是年轻人谈情说爱的绝佳地方,对于我这个年已古稀的老头子,似乎有点风牛马不相及。不过,重温一下旧情也是蛮好的。早知道,把老伴带来浪漫一回。
穆柯寨离景区大门不太远,三面皆是陡壁山崖,自古便是丝绸之路商贾休憩商贸之地,穆桂英的故事在这里渊源流长。千百年来,寒来暑往的海内外商人路过穆柯寨,为穆柯寨带来了无数关于财宝的神奇传说,也吸引着源源不断的寻宝探奇的游客的目光。关于财宝的传说一直扑朔迷离,但穆柯寨却有着火石寨一大奇观——狮身人面像。火石寨狮身人面像为自然形成,全无人工雕凿打磨,却无论从外形还是细节都与埃及狮身人面像一模一样,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由于时间关系,擎天柱、飞来石、双乳峰、禅佛寺石窟、定福宫、象鼻山、丁香谷等许多景点都没有去,只是远远的欣赏品味,虽然说没有身临其境,远眺也令人心生无限感慨。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慨大自然的气息神韵,感慨祖国的壮丽河山,感慨自己生活在一个繁华似锦的大好年代!
参观固原博物馆及额外收获
按照行程安排,20日上午,在山城边沿转转,看看长城遗址,参观固原博物馆。走进博物馆大院,一眼看到博物馆正在策划推出“长城内外是故乡”固原境内战国秦长城图片展。本来就有计划看战国秦长城,萧关遗址。这下好啦,既不用奔波,又能一饱眼福了心愿。
展览以固原境内的战国秦长城遗址图片为展示对象,加以文学说明,分为固原境内的战国秦长城遗址及目前保护长城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两个单元。
1987年,中国的万里长城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现在只要一提起中国,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到万里长城。
从烟波浩淼的“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山海关,到大漠孤烟直的“悬壁纵伸山脉里,策马挥鞭第一墩”的嘉峪关,长城宛如一条巨龙,跨越千岭万壑,横穿戈壁草原,蜿蜒万里,雄峙千年,为古代中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篇章。
万里长城在宁夏境内距离虽说只有200公里,但却具有分布广,跨度大,种类多,时代全等特点。几乎可以找到历史上各个朝代修筑、技术迥异的长城遗址 被称之为“中国长城博物馆”。去年春天,平罗县诗词学会曾组织我们去盐池县参观了“长城博物馆”,其实,对长城的认识,我是从参观了盐池县长城博物馆开始的。最早听到“长城”这两个字时,是在1961年,我们生产队有个从西安下放回来的干部,晚上在牲口屋给我们讲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我知道了秦始皇是个暴君,强征暴虐,根本不懂长城的文化内涵及所代表的精神象征。一九七一年来宁夏在北京转车,我专门去了一趟八大岭,登上雄伟壮观的长城,当了一回“英雄好汉”。可那时候也不明白长城文化的真正意义,就是为了游玩,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萧关曾经是固原的代名词,在历史上虽说没有山海关、嘉峪关、玉门关名气大,但唐代大诗人王维一首《使至塞上》也着实让宁夏固原名扬四海,让萧关要塞闻名遐迩。 更让人惊叹的是抗金名将岳飞的《满江红•写怀》,“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还有一代伟人毛主席的《清平乐.六盘山》,“不到长城非好汉”赋于了长城新的精神内涵。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不屈不挠,勇于创造,勇于斗争的高贵品质得到充分展现。从此,长城文化,长征精神永远刻在了中国人的心上。我爱上了长城,我爱上了宁夏,我更爱我的祖国。
固原博物馆是一座以收藏历史文物为主的综合性省级博物馆。馆藏文物近2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23件,国宝级文物3件。固原博物馆由陈列大楼、古墓馆、石刻馆组成。陈列大楼一座仿古建筑,气势恢宏,雄伟壮丽。内有文物陈列《固原古代文明》,《丝绸之路在固原》两大展览。《固原古代文明》展示了固原境内出土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玉器、骨器、陶器、瓷器、石器、青铜器、金银器等。古墓馆是近年来固原境内所发掘的各个朝代墓葬,从西周到元代一共九座,一览不同时期的墓葬形制和人文景观。石刻馆内集中展现了唐至广青时期的石碑、石刻200余件。其中清代吴大澄的《三关口筑路碑》,魏光焘的《重修三关口车路碑记》,不仅是珍贵的碑中佳作,而且也是手法中上乘之作。
固原博物馆早已成为宣传固原乃至宁夏的一个文化窗口,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从博物馆出来,已近中午,顾不上用餐,买了两个面包,只好在车上对付一口,直奔泾源。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老龙潭和野荷谷才是这次旅行的重头戏。到达泾源县,先找宾馆住下。找了两家都不理想,好在泾源县城不大,半个多小时能围城区转一圈。最后落脚泾源宾馆,吃住方便,价格适中。住进宾馆,躺下就不想再动了,一觉睡到下午六点。缓过劲了,肚子也饿了。泾源宾馆自己经营餐厅,饭菜质量不错,味道也行,吃的人挺多。吃完晚饭,沿着主街道来到泾源文化广场。看见有跳广场舞的,连跳带看加一起不到30人。听当地人说,泾源县的人都移民了,我突然记起来我们银川西夏区不是也有个兴泾镇嘛。泾源全县人口11万多人,城区满打满算1.5万人。县城环卫挺好的,街道挺干净,两旁种植的野葵花竞相开放,金黄金黄,煞是好看。

走进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
清晨起来,推开窗户,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夜晚下了场小雨,潮湿的空气里有稍许凉意,刚做完一套保健操,就接连打了两个喷嚏,我赶紧又把窗户关上。宾馆餐厅免费供应早餐,一碗拉面一个茶叶蛋,味道不错。八点整我们约了辆出租车,直奔主题。20分钟不到,我们来到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先在大门口合影留念,青山作证,林海相伴。
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由小南川、植物园、凉殿峡、生态博物馆四部分组成。进大门,上景区内旅游中巴,直接来到小南川。
小南川
小南川是一个人间仙境,充满神奇与神话故事。是泾河、清水河、葫芦河的发源地,人工林与天然林融合一体,被誉为“高原绿岛,天然氧吧”和“天然水塔,碧水之源”。如果你不来此亲自走一走,看一看,你真的不知道她有多么美,多么神奇。
小南川有水、旱两条路径,相距不远,纵深3.5公里。一般游客进去走水路,返回走旱路,我们亦如此。水路是用石头铺成的,有半米宽,峡路相逢,需侧身而过。小南川的景色简单点用四个字可形容为“玉川秀林”,素有“小九寨”之称,真跟九寨沟媲美,那还是比不上的,九寨沟是国家5A级风景区。小南川的水煞是好看,越看越有味,越看越喜欢。景点有玉女瀑布、泾水欢歌、龙女出浴、金石为开等等,都是后来文人墨客见景触情而起的名。水面宽敞时,淙淙峡谷,潺潺流水,平缓清澈,浅吟低唱;水面狭窄时,再有坡度,溪水如注,飞流直下,哗哗作响。坡度再大点,就是小瀑布,白练湍急,白色的浪花在日光照耀下,金光粼粼,宛如道道彩虹。水中的石头被流水磨平了棱角,光滑光滑的。我不禁想起王维的《秋暝》中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小南川溪水叮咚,林涛松风,荫翳蔽日,蝶舞蜂涌。石道、石阶、小溪、小桥。有一段水路比较难行。山间泉眼多,泉水渗透,石道水淋淋,滑滑的,走路要特别当心,稍有不慎,很有滑倒,跌入溪水中的危险。虽无生命之忧,湿身是免不了的。此景区山光水色既具北国浑荒莽原之雄,又有江南潺潺流水之秀,既具茂密森林之幽,又有悬崖峭壁之险,诗情画意,且行且赏,是休闲避暑的好地方!
凉殿峡
从小南川出来,驱车来到凉殿峡。凉殿峡其实没有什么,因为与成吉思汗有瓜葛而闻名遐迩。
凉殿峡也叫凉天峡,自从发现了元太祖成吉思汗避暑行宫遗址,之后便改为凉殿峡。山腰间有两座敖包,一座有石碑,上面有文字介绍。大概内容是说这里曾经是成吉思汗避暑屯兵之地,也是一代天骄陨落的地方。1227年1月,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一方面攻打西夏都城兴庆府,另一部渡过黄河,南下攻打宋边城陇西郡,四月份从陇西挥师攻下德顺州(今隆德)。为了让多次战斗洗礼的军队休养生息,成吉思汗派出探马四处侦查,最后发现这个环境优美,水草充足,适合屯兵养息的天然牧场。
敖包就是大大小小石头块堆积起来的巨大的石堆,上面插有柳枝和五颜六色的幡旗。巨大的石堆矗立在草原上,鲜艳的神幡召唤着远方的牧人。牧人经过敖包,都要放几块石头上去,然后顺时针转三周,心中暗暗许愿,祈祷平安。
据传说,凉殿峡也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葬身之地,所以才有今天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
游完凉殿峡,生态博物馆和植物园就没有去,直接去了老龙潭。
老龙潭
老龙潭俗称“泾河脑”,又称之为黄土高坡上的“天然水塔”,为泾河的源头。由此流经陕甘宁,蜿蜒530公里,翻山越岭,于陕西高陵县汇入渭河,因此便有了“泾渭分明”的说法。
老龙潭背靠六盘山山麓,由头潭、二潭、三潭、四潭组成。头潭俗称圣水潭,因宋代高僧济公活佛在此沐浴而得名。在一片丛林石峡之中,四五个水潭相衔而下,流水从最后一个小潭冲出,形成两条瀑布,喷珠溅玉,飞流直下。潭水碧波荡漾,四周绿树成荫,俯瞰水面,两岸悬崖峭壁,丛林倒映潭中,人在潭边走,如在画中行。二潭由两个葫芦潭组成,前潭的水从石坡滑落,注入后潭,给人一种清泉天上降之感。三潭是“龙下巴”,这里也筑起大坝,变成了一座碧绿的水库。四潭是老龙潭的门户,一道铁栅栏上面挂了一个牌子“游客止步”,把众人挡在了外边。
没有进景区之前,我们先参观了老龙潭展览馆。作为华夏民族的图腾,龙及龙文化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之中。海内外华人都认同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并把龙的图腾作为精神支柱,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因为龙象征着中华民族勇敢、顽强和一往无前的精神。
从展览馆出来,我们步行来到头潭,头潭有两块石碑。一块是“老龙潭”碑名,一块是“老龙潭碑记”,都是2007年落成的。距今满打满算15年,是在宁夏实行全域旅游战略以后开发的国家3A级景区。从老龙潭返城的途中,我吟了一首小诗:
皆言好水出六盘,因有龙王老洞潭。
四面环山山唤雨,八方绕水水相连。
野谷印象
野荷谷景区位于泾源县城西北方向,约7,8公里处。县城有通往景区的公交车,就是间隔时间有点长,高峰期半小时,低峰期一小时。最近又在修路,下车要步行两站路程,许多游客干脆拼车。
野荷谷又叫“荷花苑”,是泾源县一个主要旅游景点。呈南北走向,纵深5公里,俗称“十里荷花谷”,景色迷人,风光独秀。没来之前,还真的以为是粉红色的荷花呢。这个季节正是荷花盛开的时候,我在银川阅海湾见过成群成群的游客赏荷,长枪短炮,抢镜拍照。十里荷花该有多么壮观啊,正好一睹野荷芳容。
60岁以上老年人免门票,但观光车票不免。每个景区都是这样,当然也不是强行的,你觉得体力好,又有充足的时间,完全可以慢慢溜达,细细品赏。我们坐景区观光车,迎着丝丝凉风,吹去多日的燥热,一路攀岩而上。一些形如荷叶的植物依溪而生,这就是野荷花?初看野荷,很难入眼,甚至还有上当的感觉。它完全没有荷花的样子,没有娇艳的花朵,没有淡淡的荷香,只有圆叶酷似荷叶。据导游讲,此植物属菊类,叫“大黄橐吾”,也开花,开的是黄色小花,因为叶子形状像荷叶故称“野荷”,其实跟荷花八竿子都打不着。
野荷遍布于峡谷河道,清澈的溪水掩映于荷叶之中,颇有江南水乡之神韵。其实什么东西都一样,形成规模就壮观。独木不成林,一水不是洋,单荷不是塘。野荷长着自己的叶,开着自己的花,如锦缎,似翠廊,十里黄花,十里飘香。涓涓溪流与野荷长廊相伴,奇峰峭壁与松涛林海相依,人类与大自然共存,妩媚动人的景色吸引着慕名而来游客的眼球,这何尝不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呢?
法国现代雕塑大师罗丹有句名言:“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的,美丽无处不在。自然界并不缺乏美,缺的是感悟美的心灵。让我们借助感悟,去寻找美,发现美,品味美,从美感中得到生命的快乐!

作者简历:张海生,男,汉族 ,1950年9月出生在河南省鄢陵县,大专 文化,中共党员,2013年退休。2015年陆续在区内外报刊发表诗词和散文。2017年加入石嘴山市作家协会,同年加入宁夏诗词学会。2018加入宁夏楹联学会,2019被选为石嘴山市诗词学会副主席,同年当选宁夏楹联研究院院长,2019被吸收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文稿编辑: 原 野
图片制作: 原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