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董元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理事。
曾入选《当代青年散文诗人15家》。已出版散文诗集《远山也忧郁》(百花文艺出版社)、《黑郁金香》(成都出版社)、《帘卷西风》(中国文联出版社)及长篇小说两部。
2020年至2021年出版儿童小说系列两部:《星路上的公主》、《追蜜蜂的小哥哥》(香港人文出版社)。
曾获第二届“四川省文学奖”、首届“冰心散文奖”等奖项。
现居中国四川。

出淤泥而不染(散文)
作者|董元静(中国四川)
“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六月,我坐在荷风徐徐的亭子里,翻开了北宋文学家、哲学家周敦颐所写的《爱莲说》。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精品,表达了高尚的情愫,恰如“出水芙蓉”,在洋洋大观的中国古代散文中独标高格。
造物主的创作真是无比奇妙,池中的亭亭莲花,不仅触动了作家内心深沉的情怀,发而为文,引起无数读者共鸣,也在今天使我深深感动。我边赏花,边品读,觉悟了灵性生命的诸多奥秘,看见了属天真理的华光熠熠。
文章开宗明义:“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多写菊,著名的佳句有《饮酒二十首》中的“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饮酒》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郭主薄》中的“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等。他是田园诗派的创始人,成就极高,也安享着《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所写的田园逸趣。爱菊,显示陶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
自李唐来,这“李唐”,指的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偕杨贵妃往沉香亭赏牡丹,特招来大诗人李白作新词。半醉的李白一挥而就《清平调词》三章,是咏牡丹的代表作。牡丹为国色天香,贵妃为绝代佳人,李白巧妙地将花与人融为一体。第一首写白牡丹首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第二首写红牡丹首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第三首首句则用对比:“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讽喻意味明显。联系第二首里借赵飞燕对杨贵妃的讽刺,不久李白便遭 “赐金放还”。牡丹从此带上了富贵荣华的贬义。

作家自己唯独喜爱莲花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又说其“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这一连串铺叙,描画出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美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风范。这样有力的渲染,正是在隐喻作家本身愿具有如此高尚的品格。实际上也是说,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的高洁,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所以作家在此托物寄兴,借花喻人,抒发了他一生拒绝官场的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君子情操。
我翻开又一页,作家对三种花的象征性格进行了品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尊荣自居;它实为百花丛中的“君子”,散发出雅洁的人格魅力。
谁能如“花之君子”?谁能如莲花般高洁?这是历世历代优秀文人的向往。先贤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君子”的内在本质是义,是仁,令人高山仰止。那标准使我联想到圣经里所说的律法,而靠律法称义是不可能的。孔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即:君子偶尔也会有不仁的时候。标准是“应当如此行”,实际是“行出来由不得我。(罗7:18)”罪从始祖入了世界,人类皆处于“淤泥”之中。但我们仍有希望,因人的里面仍有神的形象,因主已经为我们成了赎罪祭,主的宝血洗净我们,又赐圣灵进入我们的心,重生我们成为“新人”。这“新人”正如造他主的形象,是洁净的,是莲的“种子”。
可如何能“出淤泥而不染”呢?“淤泥”是不能挪走的,红尘滚滚,波谲云诡。外在环境的诱惑,内在心境的争战时时发生。重生后得到称义的地位,但我们里面属血气的“旧人”不可能一次就真正脱去,那些“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约一2:16)”时时会死灰复燃,膨胀起来,污染了莲的“种子”所萌发的生命。怎么办?《爱莲说》里也给出了答案,“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莲梗里面贯通,外形笔直,既不蔓延,也不分枝。通者,空也。我们也应中通,倒空里面的罪污,倒空里面的自我,我们里面彻底空,达到“中通”,主的话和主的生命才能源源不绝地输入进来,充满我们,从而保持“外直”,保持在纤尘不染的真道里。
眼前,莲花的香气若隐若现,令人心扉洞开:修身之后还要入世!周敦颐独爱莲是要在尘世中保持清白,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显示了一份对国对民的道义担当。同样,这世界虽有“淤泥”,主祈祷父说:“我不求你叫他们离开世界,”并且托付了大使命。藕风阵阵,碧波氤氲,我们中空的生命犹如管道,正可以满溢出基督的馨香之气,远播越发清冽,呈现出“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气象!


本期荐稿:邓瑛(德国)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