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沧海一粟
莫善贤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这个姊妹篇,是苏轼的名篇,也是中国历史上所写赋的经典。像是两篇游记,更是思考人生的哲学大作,非常好的历史遗产。他通过游览赤壁大战的古战场,有感而发,夹叙夹议,感悟人生的真谛。景中有故事,故事中有人,人中有思考。赤壁之战是一个大战场,若干年后,这里归于平静。而这苏轼心中却不能忘怀,他对赤壁之战做了简要回顾,然后进行了人生思考。
这二篇赋,有情有景,有主有客,有问有答。说出了宇宙人生的哲理。《前赤壁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即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听到了矢志不移的情怀。全赋情韵至深,理意透辞,却实是文赋中的佳作。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尽情领略期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与客人悲凉的箫声。对情景做了很好的铺垫。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通过两次对曹孟德的发问,追溯了曹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曹可谓“一世之雄”,如今在哪里了呢?
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继阖闾破楚之后的又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的江河作战。
曹操率军20万众顺流而下,周瑜利用曹操骄傲轻敌,纳部将黄盖之议,采用火攻,设计诈降,命其率小战船十艘,上装柴草,灌以膏油,假称投降,向北岸而进,自离曹营二里之处时,各船一齐点火,然后借助风势向曹营冲去,曹军大败。舟船被烧,延及岸上。曹营而伤势惨重。曹操又下令将曹军剩下舟船都予以销毁,然后撤退,因为士卒饥疫而死者大半。
第四、五段写景抒怀,写沧海一粟的渺小,哀叹一生短暂的片刻,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感叹江上清风以及山间明月,听到变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不会有竭尽的忧虑。我喜欢赤壁赋,在将自己的微信名取名为“清风明月”,是想以此来激励自己,像清风明月一样胸怀坦荡,恬淡优雅,只讲奉献,不讲索取。
曹操是一代枭雄,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曾进位丞相。儿子曹丕代汉称帝,后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有人说,如果一个政治家能抬头看前方,昂首向前;也能低头看低下,思念众生。便为真正英雄。可以说,曹操是一个文韬武略的人,也是一个体恤民情的人,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他的诗歌流芳千古,如《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有人称这是曹操最慷慨激昂的诗。
苏子在《前赤壁赋》中提出了变与不变的辩证思想。提出沧海一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意思是,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那么天地的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化,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变与不变是永恒的话题,苏轼把这个哲学命题说活了。
人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定位,既不高估自己,也不矮化自己。在《前赤壁赋》中,苏轼说:沧海一粟。每个人都应该在人生中踔厉奋发,才不会枉费一生。说沧海一粟,并不是妄自菲薄,不是畏首畏尾,裹足不前。而是规划好人生,立足于现实。不卑不亢,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人来到人世间,总不应该是碌碌无为的。既要有所作为,又不要妄自尊大,以致一事无成。我们都是沧海一粟,只是不要自甘沉沦。
作者简介:莫善贤。现居广东省广州市。《世界文学》签约诗人(作家),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兼职研究员,广东省省情研究中心研究员,广东省未来预测研究会高级顾问,高级经济师。
出版《相约今天》、《七蒂莲花》等诗集七本。诗歌在国内外刊物均有发表,获得奖励。
纸 刊 投 稿 敬 请 点 击 征 文 链 接https://m.booea.com/news/s_2525298.html

🍀🍀🍀🍀🍀🍀🍀🍀🍀🍀🍀🍀🍀🍀
纸刊《白鹭文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