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
文/郑辰良

老家和本族的爷爷是邻居。
爷爷家住道南,我老家住道北,门对着门。
那时我们两家走得很近,家里有什么活都相互帮忙。每逢过年包饺子都是谁家先包完了赶紧去帮助另一家。
本族家爷爷叫“老赞”,是个喝过墨水的老头。夏天他常端一瓷茶壶,摇一把鹅毛扇,坐在门洞里,看到我就说:”孩子读过三字经吗?人之初,性本善,哈哈哈,知道什么意思吗?”…还有什么“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之类的话语。那时的我怎么会懂啊,就说,爷爷我不知道,赶紧跑开了,后面留下爷爷哈哈的一串笑声。
爷爷家过去也算得上吃穿不愁的人家。爷爷上过几天私塾,知书达礼,懂得文化的份量。家里四儿三女七个孩子,供出去了三个。大儿子读完书,分到陕西西安一个工厂里工作。
老三有点文化参了军,后成了连指导员。大女儿也在北京一个什么厂里工作,这我都知道。本家爷爷很满意孩子们的出息,所以常念叨“三字经”给我们这帮娃娃听。现在想起来,本家爷爷当时肯定很自豪吧。

七十年代末,老家房子翻修,就一大家子搬到本族爷爷家里住。爷爷家住北房,我们家住院里的西房和南房,那时我十多岁,叫“生叔”的,(爷爷家二儿子)告诉我说,家里桌子抽屉里了有书,你看吧。没事了,我就拉开抽屉找书看,里边还真有什么“三字经”、哲学、机械制造类等书。我最喜欢的是那本“现代汉语”了,因为我后来教书了,现代汉语成了我不可缺少的教材。
弟弟小我两岁,那个年代劳动是不可缺少的。干活缺少工具,都是去爷爷家借,什么镰刀、粪筐、扁担、锄头,需要什么就去拿什么,“生叔”总是不厌其烦的帮着找这找那的,脸上挂着笑,嘴里说着”小心点,别磕碰着了”的话,我们都一一答应着,心里感激着。房子返修好了,我们一家搬了出来。当然,忘不了本家爷爷的恩情,每逢家里变换饭食,赶紧给爷爷送一碗。
每年大年初一,我和几个弟弟早早起来,去给爷爷磕头。
现在,虽然爷爷不在了,但我总会想起爷爷念“三字经”的模样,还有他好心的一家人——我的好邻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