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8月24日,应小姑子邀请,我和老公陪同她和她的家人前去呼伦贝尔鄂温克族自治旗县参加外甥女28日独特的达斡尔族婚礼。
说实话,如果不是外甥女的婆家是达斡尔族,我对这个“三少民族”,还真是知之甚少呢。内蒙古自治区的"三少民族"是指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
8月24日早上7点左右,我们家人和外甥女的同学一行18人乘坐三辆轿车和一辆商务车,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送亲车队从银川出发了。初秋的天气,丽日当空,一路前行,大家心情舒畅加之路况较好,车开的很顺。一路上,宝马车领队,商务车居中,另外两辆紧随其后,我们计划晚上在锡林郭勒入宿休息。
锡林郭勒,在蒙古语中为“辽阔草原上的河流”,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草原牧区,是全国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国际生物圈监测体系的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四大草原之一。
大约下午六点多,我们到达了锡林郭勒,入住在镶白旗白旗三星级酒店。晚上,酒店的宴会厅歌舞升平、煞是热闹,一打听方知是明天婚宴预演,10桌酒席规模庞大,这是当地的风俗。8月25号早饭后,原班人马继续出发,我们计划在26号到达呼伦贝尔。
经过一路颠簸,终于从乡村的土路回到了平坦光亮的公路上,过了天山收费站,到了巴林右旗加油站。我们看到超市,赶快去补充水源,结账时店员问我们是否是来旅游,我小姑子说是嫁女儿途经此地,店员感慨地说,“那么远。缘分是没有距离的,相距千山万水总有一线可以相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千里姻缘一线牵吧!
补充给养后又踏上了征程,晚上7点不到,夜色已经袭来。这里天黑的早,时差与银川相差一个多小时。今晚计划在扎兰屯住宿。扎兰屯市是呼伦贝尔市下辖县级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呼伦贝尔市商品交易中心之一。天色已晚,大家心急如焚着急往目的地赶。按导航的线路怎么越走越孤寂,越走越偏僻和荒凉,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一路上见不到一辆车,四辆车也都渐渐拉开了很长距离,不能相互兼顾,途中外甥女的婆家也十分焦急,不断用电话提示该注意安全。此时我想起了武侠小说中的月黑风高这句话,第一次真正懂得了月黑风高的含义。伸手不见五指,我的心一直在“怦怦”的剧烈跳着,也许受了武侠小说影响,担心眼前会突然出现一群手持棍棒的劫匪,眼睛睁的大大的,不停地环视周围,可黑乎乎一片什么也看不见,只有眼前两束光亮的车灯,在奋力地撕破夜幕。车里的二妹夫和我的老公替换开车。这时,大家都很累了,谁也不想多说一句话,只有汽车引擎的轰鸣声。突然,前方一声巨雷炸响,一道闪电直击地面,紧接着就是瓢泼大雨。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历经此事。天高地远,茫茫的阔野似乎没有尽头,只有突然从天而降的大雨在肆虐着。雨夜中,我们的车在长长的公路上行进,大约晚上11点钟左右终于看到了前方若隐若现的灯光,大家长长舒了口气,心才渐渐地轻松了下来。
雨渐渐地停了,车队终于从长时间的颠簸中走了出来。我们来到离扎兰屯不远的了市区边缘,转过大转盘沿着路标向扎兰屯方向驶去。我们今天的路程也将要结束了。一路上的担心便随着宿营地的到达消失而去。经过一夜休息,大家又恢复了精神,第二天早上准备在扎兰屯去苏联援建的一个主题公园看看。这是六十年代苏联老大哥的杰作,但了解到去呼伦贝尔正在道路正在整修时,只好改变计划,将未去公园的时间留给路途,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大大地遗憾。
扎兰屯是一个美丽的旅游城市,城中人多是东北口音。扎兰屯离呼伦贝尔市有420公里,大约五个小时就能到达。
26日早饭后,我们出发了,车子驶入了巴林林业区。内蒙古的版图太大了,走了二天还未走出巴林,昨天过的巴林左旗和右旗,今早又在山边看到巴林林业局的牌子,眼前的山叫喇嘛山,车内响着内蒙古大草原的歌曲,蓝蓝的天,绿绿的地,车窗外的天却看不到白云,很奇特。
中午12:30左右,好不容易到了牙克石收费站 ,牙克石市也是呼伦贝尔市下辖县级市,位于呼伦贝尔市中部、大兴安岭中脊中段西坡。“牙克石”系满语音译,意为“要塞”,素有“中国森林工业之都、中国冰雪之都”、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第一批)的美誉。
这段路是全程最美的浅秋景色,闯入眼帘的山、草 、树,错落有至 ,绿色黄色相间柔和。

达斡尔族最高迎亲和送亲礼节是百里相接,百里相送,所以,今天要在路上举行迎亲仪式。他们穿着不同颜色的民族服装在80公里 之外的牙克石城外路旁,早早等候。达斡尔服装受蒙古族和满族影响较大,男子穿大襟皮袍,外加长袍,用白布包头,戴草帽,着长靴。女子绣花皮鞋 戴狍头帽。女子亦穿大襟袍子,领襟、袖口和袍边镶绣鹿皮几何纹图案,下摆不开衩,系金银线腰带,包头巾,着皮靴,外出时套绣花长坎肩。
当远方的送亲车队缓缓驶来时,迎亲队伍立刻热情的前来相迎。迎亲头车直接带我们去莫和尔图草原。莫和尔图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大兴安岭西麓,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境内。 距呼伦贝尔市30公里。在到达莫和尔图公园旅游景点后,先带我们去五泉山,五泉山是自然保护区,景区内湖光潋滟,浮光跃金;泉水潺潺,曲折回环;风吹草低,芳草萋萋;森林激荡,涛声阵阵,是一处风光秀美,景色宜人的天然公园。让人不由得想起了南北朝时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这首敕勒民歌。按当地风俗要喝泉水治百病。治不治百病我们不知道,但每人都喝了泉水并留影纪念。
接风洗尘的酒席早已在蒙古包准备好。进入蒙古包时为送亲的尊贵客人每人敬酒和献上一条彩色的哈达。哈达是一种礼仪用品,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种传统礼节,拜佛、祭祀、婚丧、拜年以及对长辈和贵宾表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达。达斡尔族长期和蒙古民族生活在一起,受其影响也将献哈达作为迎接远方尊贵的客人一种方式。

在歌酒盛宴中,热情好客的达达斡尔族朋友先让我们吃了草原上的各种奶制品和手把肉。手把肉,就是挑选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杀,扒皮入锅,放入佐料,进行蒸煮。操作简单明快,只加一小把盐(也有的不加盐,吃时蘸盐),火候恰如其份,血水消失不久,肉熟而不硬,吃起来又鲜又嫩,十分可口。因为,净手后吃肉时一手把着肉,一手拿着刀,割、挖、剔、片,把羊骨头上的肉吃得干干净净,所以得名"手把羊肉"。又吃了达斡尔特色菜库米勒。库米勒的主料是柳蒿芽,它一般长在有水的地方,河边,湖边。柳蒿芽早时被人们称为“雷蒿”,清代文人顾景星的文章《野菜赞》里写到:“雷蒿,诸蒿之长,闻雷而发。有青赤二种。青者为佳,亦可腌熏藏之。”那时人们就开始食用柳蒿芽,后来的很多文献中,还记载有其诸多功效。
俗话说得好:“山中生百草,柳蒿是珍宝”,说的就是柳蒿芽。达斡尔族人把它当作一道美味,吃出了风土人情,也吃出了柳蒿芽的好名声。它可以晒干泡茶喝,也可以沾酱吃,功效败火。做库米勒菜,是把柳蒿芽作为主料熬汤,辅料用肥点的肉,也放些煮牛羊肉的汤,里面放饭豆,土豆,肉丁等,其它就随便放了,多了少了都无妨。在歌酒盛宴中,好客的达斡尔族朋友不断给我们敬酒唱歌,每一位都能歌善舞,好一个欢乐的民族,让我们见识了他们的待客之道与我们汉族的不同之处。当晚,我们入住在本地最好的鄂温克宾馆。我们历时近60个小时行程2500公里,终于结束了一路的辛苦和疲惫,伴随着酒精的作用渐渐地进入梦乡。

第二天的中午,(8月27号)外甥女婆婆家的一个大家族在宾馆又进行了盛宴,请的歌手,马头琴手,献歌敬酒。
8月28日,盛大的婚礼开始了,新郎新娘和家人是要穿达斡尔服装的。结婚仪式已经简单化了,大致和我们差不多,所不同的也是比较独特的是马头琴歌手和歌舞团歌手在婚礼的仪式完成后,客人们用餐时就开始了盛大的表演,歌舞不断,整个婚宴都沉侵在达斡尔族和蒙古族悠扬的音乐声中,参加婚礼的客人也即兴登台表演,展示着各民族大团结其乐融融的景象,给盛大的婚礼增添了不少色彩。
8月29号早上,我们在亲家的陪同下去满州里边贸城市,欣赏域外建筑风格和邻国商品。满州里苏式建筑,艺术感强,工艺品陶娃、镜子、表,手饰盒等。比国内便宜。去国门,看到一列火车拉着方木和圆木进口岸。在界碑照相留念后登楼顶向对面用望远镜了望。这是一个域外小城镇,平房多,比较落后。对面了望塔下停了三辆车,下面站了几个士兵,有人在讲话,然后排队沿铁丝网向远处走去,可能是巡边。
黑山头有一条额尔古纳河,全长1150公里,是中俄界河,一半属于中国,一半属于邻国。我们乘着巡逻艇在这条河流上畅享,自豪、骄傲。对面的邻国农庄有点像中国的西部农村,不是很发达。我们坐的巡逻艇在额尔古纳河上眺望那里村庄,快艇驶入河中,可以很清晰的看清那里的岗哨。亲家的表弟在黑山头部队当团长,我们二十余人受邀有幸到中苏边境线一游,亲家的表弟用盛宴迎接了远方的客人。

8月30号,送亲团就要离开了,隆重的百里相送,新郎的直系亲属全部到场,送行的饺子加上菜品摆满了桌子,饭后亲家一行7人开车一直把我们送到了通往阿尔山的伊敏苏木路口,达斡尔人的热情和豪放很令人感动。走进大草原,白桦林子树叶已开始发黄。原计划在阿尔山加油、吃午饭,由于城市规模太小,不经意间从它身边擦过,发现时已驶出去了几十公里,只有带着满满的遗憾继续前行。最美的风景在这条路上。大草原路边草的颜色变成了红、黄、绿色。路两边是樟子松茂密的丛林,树下是微微发黄的草,初秋的景色展现在眼前,路伸向远方,像是天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