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苗家七月半“接老客”
杨进文(苗族)
据资料显示,中元节由上古时代七月半农作物丰收、秋尝祭祖演变而来。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后来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并且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相沿迄今。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在湘西南苗家(编者注:指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有过“鬼节”的习俗,也就是过中元节。各家各户将已逝去的亲人从阴间接回家来,过已故老人一年一度的阴间“春节”。中元节是人们敬祖尽孝的节日,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到了中元节,无论是在家的,还是在外游子,人们都会按下劳动与工作的“暂停键”,都会从四面八方匆匆赶回老家,毕恭毕敬地去完成这一项挺有“仪式感”的“接老客”的活动。目的是对逝去的亲人与长辈深情的悼念,祈望得到历代先祖的恩赐,消灾赐福。

苗家过中元节“接老客”,是有规有矩,历代相承的,有三个主要程序缺一不可。
诚心“接老客”。意为迎接已故的亲人、父母或祖公祖婆回家。接老客的时间,一般是选择在夜幕降临之时,迎接老客挺有仪式感。主人事先要洒扫庭院,然后沐浴更衣。
接老客时,主人要“下茶”,在八仙桌上筛(倒)八杯温度适中的香茶,一边点蜡烛、烧纸钱,虔诚恭敬,顶礼膜拜,一边扯着长声唸道:“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一夜,中元节即到,虔诚拜请某氏门宗祖公祖婆、爷爷奶奶、父母双亲……回家来排神正坐,领受祭祀,香楮凡仪。”然后将糖果之类的祭品摆放在桌子上,再点燃香灯,说一些客套话:“若有不恭敬和不周到之处,敬请谅解。”再则问候晚安,算是“接老客”完毕。
诚意“供神饭”。从农历七月十二早晨开始供饭到十四日为止。一日二餐(早、中饭),晚上不用供饭,但要摆放茶水。每餐供饭时,同样要点香焚蜡烧纸钱,鞠躬呼喊一次,敬请各位老客入席就餐。
三天的供饭期间,鸡、鱼、肉三牲必不可少,各种美味佳肴变着花样交替上桌供奉。中餐称作“正餐”,要比早餐弄得丰盛,四个荤菜,一个新鲜蔬菜。每餐要在桌子上摆放八双筷子、八个饭碗、八个酒杯及茶杯。先让老客饮酒,后吃饭菜,再品香茶。
供饭时有几点禁忌,吃剩菜是绝对不能再上桌的;蔬菜之中的南瓜(南与难同音)、丝瓜(俗称舌瓜,舌与折同音)是不上桌的,是禁忌用的;再者就是在老客就餐时,室内要保持安静。
实意“烧冥包”。在烧包之前,要逐个给老客封包写包。写包时,要备好白纸、浆糊、纸钱与冥币,封成长条形状。一般是奉寄自己上面的第五代,因为没有“出五服”的属一脉相承。即写上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太祖母。当然还有其他恭请回来的已经亡故的亲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写包封时,本境土地公公婆婆和车夫力士、脚夫力士的包,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他们就像人世间的“邮差”一样,凡人要委托其将祖先的冥财,不折不扣地带回阴间。
到了农历七月十四傍晚时分,请老客们喝了茶后,人们提着用篮子装好的冥包,出门到屋门前的空旷之地,将冥包依次堆码好,并在旁边点香三柱、焚蜡烛二根,然后用干柴作引燃物点火焚烧。

苗家七月半“接老客”这一习俗,蕴含着孝道文化,能启迪子孙敬父母,敬祖尊宗,从而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2022.8.4)
推荐阅读:
点击文字-杨进文作品
作者简介:杨进文(笔名先进文化),男,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苗族,城步作家协会会员。常在《中国绿色时报》、《湖南林业》等报刊上发表文章。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