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不到开元寺,
古屋荒凉可叹人。
黄鸟自飞门外柳,
青松犹在水之滨。
僧雏未知前朝事,
客子空悲歧路身。
策马归来将日暮,
风烟回首一沾巾。
—— 明·侯恪
在商丘古城西南,火神台景区东门外广场北侧,有一座历经千年岁月沧桑的古刹,高大肃穆的红墙赫然耸立,青瓦飞檐之间有一种端庄古朴之气,朱红色的大门之旁有两只威猛的石狮守护,寺院大门之上的红漆牌匾书写着三个遒劲有力的金色大字“开元寺”。这就是商丘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佛家寺院--开元寺。这是来自大唐盛世的佛光,历史上被人被誉为豫东名刹。
一、开元寺,来自大唐盛世的佛光
公元628年,唐太宗贞观二年,杜陵书生韦固探亲路过宋州宋城县,在南关一家客店住下。于是一场著名的爱情故事,千里姻缘一线牵的月老传说就在这里上演了。而韦固夜里碰见月下老人的地方龙兴寺就是后来的开元寺。
商丘开元寺最早源于龙兴寺,隆兴寺。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即公元605年),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敕天下诸州各以郭下定形胜观寺,改以开元为额”,以年号“开元”为名,以示开元盛世。商丘开元寺因此而得名。有唐一代,开元寺盛极一时,是举行重大佛事的大型佛教道场,也是为国、为民祈求国泰民安的国之重器。
据康熙年间的《商丘县志》记载:“开元寺,在城南一里,唐名开元,宋名宝融,又名隆兴寺内有《八关斋会报德记》石幢,为颜鲁公书。本朝宋太保劝筑亭以覆之,康熙初郡倅陈国昌重修。”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出版的《商丘地区地名》也记载说:“开元寺,古寺庙名。故址在今商丘县城南一公里护城堤南门外路西,古宋河东岸。唐开元中建寺,故名。宋更名宝融寺,又改隆兴寺,久废。寺内有八关斋会报德记石幢,为颜真卿手书,上覆一亭,下有古井,俗传井为禹王索蛟处,石幢已毁,今存拓片。”
图片
唐朝是佛教在中国发展极为盛行的时代。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中国又被称为“释教”,诞生于公元前四世纪的古印度。公元67年,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在汉使带领下,两名来自古印度天竺国的僧人 迦摄摩腾、竺法兰,并和一匹驮着佛像和若干经卷的白马来到当时的国都洛阳。从此佛教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开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六百多年的普及和发展,佛教在中国极为昌盛。很多王侯将相,才子佳人都崇信佛教。北魏冯太后和孝文帝,梁武帝萧衍,隋文帝杨坚,唐朝女皇武则天,这些帝王都是虔诚的佛教信徒。在这些统治阶级推动下,以及佛教自身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互相吸收和融合,佛教逐渐本地化和中国化,佛教教义和思想也慢慢被一般普通中国民众所接受。到了隋唐时期,尤其是玄奘法师西行印度取经归来,随着以禅宗为代表的各种中国本地佛教思想流派逐渐兴起,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达到空前昌盛的地步。在唐朝,佛教达到了中国佛教的顶峰,与儒、道一起形成了三教鼎立的新格局。而商丘开元寺就是诞生在这一时期。
盛唐时期的商丘又名睢阳,为宋州之地,隋唐大运河横穿全境。地理位置位于豫鲁苏皖四省辐凑之地,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之地,史书云:“备御东南,则九州之奥区;广衍沃壤,则天下之膏腴,襟带河济,屏蔽淮徐,自古争在中原,未有不以商丘为腰膂之地者”。商丘素有“豫东门户”之称。
诗圣杜甫在《遣怀》这首诗描写商丘睢阳城说:“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名今陈留亚,剧则贝魏俱。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这真实的反映出当时睢阳城的繁荣昌盛。盛唐时期的商丘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
公元725年,唐开元十三年,唐玄宗封禅泰山后,从泰山下来,由曹州南行,经楚丘,到达宋州,在宋州城楼上宴请群臣,宋州刺史寇泚也参加了。
此时的唐玄宗还没有昏聩,在宴席上唐玄宗在宰相张说和群臣面前表扬了不阿谀奉承,敢于进言,为民做实事的怀州刺史王丘、魏州刺史崔沔、济州刺史裴耀卿,并当面赞许宋州刺史寇泚,向寇泚敬酒。并且提拔了他们,这成为唐朝历史上一段佳话,也是商丘历史上的一段美谈。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唐朝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安史之乱爆发,它彻底改变了大唐帝国的国运,使大唐王朝由开元盛世的辉煌走向藩镇割据的逐渐衰落。
图片
张巡,许远以8000之众阻挡住安史叛军12万的南下,坚守睢阳城十个月之久,成为历史上经典战役之一,张巡和许远也成为商丘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
后来,河南节度观察使、汴州刺史田神功曾两次解睢阳之围,使全城人免遭屠戮。大历七年(772年)田神功战累成疾,一时生命垂危。睢阳城官民于一筹莫展中,只得求助神明,在开元寺为他举行八关斋会禳灾祈福。
宋州刺史徐向等邀请一千名僧人赴斋会,接着州、县官吏和乡绅连续设会,有的“设一千五百人为一会”,有的“设五千人为一会”,一时佛饭香供摆满郊野,经声佛号彻夜不熄,善男信女八方云集,钟鼓齐鸣,梵声阵阵响彻开元寺上空。在宋州睢阳人的祈福下,田神功竞奇迹般恢复了健康。
为了记录这一盛事,宋州军民不远千里请来当时德高望的朝廷重臣,书法家颜真卿。由其撰文并书丹该碑。颜真卿被宋州军民的盛情所感动,又深感于田神功的功绩和忠烈。满怀激情,挥笔而下,笔法雄迈浩荡,忠烈刚正之气尽显笔端,于是一部伟大的书法作品《宋州八关斋会报德记》诞生了。商丘的开元寺中也诞生了一件有着大唐魅力的国宝。
二、开元寺,一部千年沧桑的历史
在唐武宗会昌灭佛运动中,开元寺也受到冲击,石幢被推倒,文字也被錾凿得面目全非,埋与地下。到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崔倬任宋州刺史,他下乡寻访时得知了颜鲁公碑的遭遇,便命人将残碑挖出,并费尽周折找到原碑拓本,将其恢复,并重新竖立在原处。
开元寺于宋代改名为“宝融寺”,又名“隆兴寺”。北宋末年,金军南下攻破都城东京汴梁,掠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南门外登基称帝,史为南宋,于是把宝融寺又改为商丘寺,后来再次更名为开元寺至今。
明朝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夏, 黄河泛滥,水决入城,睢阳古城被滔天洪水所吞噬。开元寺遭受灭顶之灾,整个寺院瞬间荡然无存。后正德年间重筑新城时, 新城址“为避洼趋高乃徙而北之”。今天的商丘古城城的南城墙即为故城的北城墙。
嘉靖年间为防水患,在城外重新修筑护城大堤。“新堤筑成,水患有防。”于是在开元寺原址北端建大殿三楹。原来立于开元寺门内东侧的“八关斋”碑,则被留在新修的大堤南侧。再后来,在碑亭北面,护城堤南侧修建三间大殿。
明嘉靖年间,监察御史王楠倾慕颜真卿取义成仁,高风亮节,可与张巡、许远媲美,为表忠义,便将碑亭北面拟造佛像的新堂改为“颜鲁公祠”。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当时的商丘归德府为防御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城,开始加固城堤。据《偶更堂文集》载:“李自成将通境邑,……一时近郭祠宇,毁弃殆尽,颜祠既不可保,将所谓石幢者,欲尽碎之,而以危然不得仆。”为利于防守,与护城堤相毗邻的“颜鲁公祠”被拆除,祠中僧人迁至阏伯台麓商丘寺内,故其有“西开元寺”之称,也就是今天的开元寺所在。从此开元寺一分为二,一处为开元寺,一处为八关斋。
护城河被加深后,河水漫浸到“八关斋”碑石,后来,该碑被移至护城河西约35米处。到了清顺治年间,告老还乡的国史院大学士宋权,为“八关斋”碑修建了碑亭。
图片
开元寺在明清时期几经重修后,法鼓重振,僧侣云集,香火旺盛,弘法利世。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到此揽胜,该寺被誉为中州名刹。
近代,在1937年爆发的日本侵华战争中,开元寺遭损毁。解放后,党和政府对文物保护十分重视,多次修复。这座千年古刹正以全新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
超越时代的沧桑,打开尘封的记忆,一座千年古刹的历史,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千年密码,就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历史大书,而那书里承载的内容也是我们取之不竭的精神文化财富。历经千年,书中依然透露出一种坚强不屈的精神,这就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浩然正气。
今天的开元寺佛殿巍峨,法相庄严,红墙蓝瓦的寺院建筑在蓝天白云下金碧辉煌,大气磅礴,有着盛唐之时豪迈和大气,遥想当时的古刹曾是何等的雄伟壮观,气势恢宏。
寺院不大,但是肃穆庄严,二层楼建筑的大雄宝殿雕梁画柱,金碧辉煌,三尊白玉大佛雍容大度,宝相庄严。东西两侧的药师殿和地藏殿让整个寺院齐整而古朴,这里香火旺盛,香客络绎不绝,寺院那晨钟暮鼓之声,以及香炉内那燃烧的缕缕青烟,总会给人内心以清净飘渺之感,有一种心灵的解脱和精神上的安宁感。
寺院的院子里有几尊高大的佛菩萨神像,正双手合十慈眉善目的接受善男信女的香火和朝拜。同时院子里也竖立着几座年代久远的石碑,这些有着时代岁月记忆的石碑有的早已经斑痕累累,模糊不清。但是寺院和石碑所承载的是一种宗教的虔诚,是一种文化的信仰,是一种历史的传承。这些早已成为我们民族文化之中最值得铭记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值得传承和弘扬的民族精神,也是我们心中最珍贵的历史记忆。
煌煌千年文化之旅,悠悠历史文化脉搏,千年之约,逐梦大唐。独自伫立在开元寺大殿二楼之上举目远望,此时此刻,风和日丽,天清景明,苍茫大地,生机盎然,又是一个美丽的盛夏!
(作者刘金芳系网商社科特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