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南极行》上
作者:陈志喜
编制:冰清
诵读:冰清

家兄陈志雨是北京同仁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现已退休。他曾有幸随中国第六次考察队赴南极考察,是该院首任随队医生。1989年十月三十日,乘坐极地号破冰船从青岛出发,横跨太平洋,于十二月底到达南极。
这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冰雪世界,平均气温只有零下25度。放眼望去,冰雪皑皑,洁白无瑕,企鹅在冰上起舞,磷虾在海里畅游。这里有丰富的煤炭和油气资源,世界上比较发达的国家都先后在这里建站。中国考察队此行的任务是继续建设中山站,完成预定的考察任务。
家兄在与考察队员们朝夕相处一年半的时间里,彼此之间亲如手足,关系融恰,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同行的考察队队长叫董兆乾,时任中国海洋局极地研究所所长。还有一位是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高级摄影师高翔老师,他在南极拍摄的电影巜企鹅大帝》《海豹》均获国家大奖。当年已55岁,是全队年龄最大的,大家都亲切称呼他老大哥。
1990年底,第七次考察队从国内出发与第六次考察队在南极汇合。随行的一位中国青年报记者张岳赓老师,考察回国后写了一部报告文学《白色记忆》,书中详实记录了在南极的所见所闻。 其中有段文字是这样描写家兄的:“事情发生在七次队上站的第二天早晨,我正往中山站办公楼的方向走,迎面来了两位苏联进步站的队员,在与我擦肩而过的刹那,由于走的太快,躲闪不及,狠狠地撞了我的肩膀一下。但他们并未理会这些,还是径直朝一处工地走去。走到中方施工人员面前,他们立即用英语急切的喊:“医生!医生!”六次越冬队的队医陈志雨正在干活,知道这两人在找医生,便走到他们面前。两人也认出了陈大夫,马上用手比划,有人断气了,死了。陈一听,心一沉,急忙带着他俩回到医务室,背上急救箱上了他们来时坐的汽车,直奔进步站而去……

对进步站的队员来说,熟练掌握针灸技术的中国陈医生,是一位“神医”。越冬的时候,一次,他们队长的腰扭了,痛的不能动弹,找到了陈医生。陈没有开药,而是往他的两只手腕的养老穴分别扎上了一针,几分钟过后,队长的腰竟然好了。从此,陈医生的神奇医术,博得了进步站人员的极大信任。但此时,站在进步站医务室的陈志雨,却感到无力回天。躺在地上的,不是别人,正是进步站的队医,他的同行尼古拉.普托夫。前不久,普托夫刚刚乘一艘苏联极地考察船来到进步站,就在前几天,他们还在一起聊天。但现在的普托夫,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像熟睡了一样,只是身上还在散发着些微的酒气。陈志雨很快给他做了检查,而且他己没了脉象,瞳孔也已放大,没有了任何生命体征。他知道普托夫不行了,但他还是抱着一线希望,不停的给他做心脏按压。20分钟后,另一艘苏联极地考察船的医生,也赶了过来。他查看了普托夫的情况,理解了这位中国医生的好意,但他立即示意陈: 可以结束了。作为北京同仁医院一名资深的外科医生,或许对生生死死见了很多。但此时他心里很堵,为什么?他也说不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