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东香人,真名朱双顶,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以读书为乐,不时写点随笔、札记、散文、诗歌等,近一年多在数个微信公众号发文二百余篇,多次获奖。

莫如兄弟手足情
作者|东香人 - 朱双顶(北京)
“客舍休悲柳色新,东西南北一般春。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宋陈刚中也许是客居他乡、游子在外,春天的到来,无差异的遍地葱葱茏茏之景色,让他心有感悟写下了这首富含哲理的《阳关词》诗,也算是对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一种聊以慰藉吧!可“四海皆兄弟”毕竟是一种比喻,与自己的真兄弟手足情的差异,那是万水千山的。数千年前先人们就有了这样的认识,何以见得,《诗经•小雅•常棣》为证: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
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
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
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
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室家,乐尔妻孥。
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翻译成白话文,大意是:
常棣花盛开,萼蒂灿烂鲜。
普天下之人,哪有兄弟亲。
生死存亡际,总是心必牵。
无论谁遭难,一方定相寻。
鹡鸰鸟悲鸣,兄弟陷急险。
平日好朋友,最多叹几息。
家中虽有争,遇侮鼎力助。
倒是平日友,关键事无补。
急难杂乱平,一切归有序。
兄弟遗憾留,不如朋友契。
陈列盛食宴,尽情饮酒欢。
兄弟聚一起,到底手足亲。
夫妻偕恩爱,宛如鼓瑟琴。
兄弟亲热聚,和谐满堂吹。
家庭好兴旺,妻儿多欢唱。
前前后后想,确是理当然。
不管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但它无疑是一首写兄弟情深之诗,是周人在宴会上劝诫兄弟友爱之诗,既有叹息,又有警世规劝之意。兄弟友爱,手足亲情,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常棣》就成了这个主题之源,有着非同凡响。它以兄弟所处丧乱与安宁为比,以与朋友、爱人、儿女相对照,得出“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之说,展现中华民族传统人伦观念:兄弟情同手足。

《常棣》首先突出了全诗的主题“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何也?兄弟之情如同花萼与花蒂那样互相依托、紧密相联,谁也离不开谁,这才有了花开的鲜明娇艳,“常棣之华,鄂不(萼足)韡韡(wei读三声,鲜明貌)”起兴发来,让人对兄弟之情的坚固就有了丰富的联想。于是就有了人世间兄弟情爱的发生:当一方遭到死伤,另一方一定会十分悲痛;一方被埋尸荒野,另一方定会不远万里寻他带回;一方有难,另一方必去帮助;一方受外人侮辱或非难,另一方就会鼎力相助。在这里,用“死丧之威(通“畏”)”、“兄弟急难”、“外御其务(通“侮”)”三种典型情况,代表着人世间的一切,关键时刻,兄弟之间是能够做到生死与共、一致对外的。
所以兄弟之间的牵挂之情,就成了古代文人墨客思念的一个主题。这便有了唐时客住他乡的王维,在重阳节之时,情难自禁地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传世诗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更有了安史之乱后,兄弟分离中的杜甫对乱中之弟的牵挂,写下了《月夜忆舍弟》诗作:“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焦急之情跃然诗中,让人涕零。而唐李益则是将这种乱中兄弟情放在见又别的感受上,他在《喜见外弟又言别》诗中写道:“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有着见后喜别又愁的双重滋味交替,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在心上。
接着《常棣》就对“虽如兄弟,不如友生”之说,进行反驳,从反面告诫人们“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尽管也有“虽如兄弟,不如友生”之情况,在平常没有丧乱的和平日子里,也确实会为一些琐事发生争执,但每当遇到“死丧”、“急难”与“外御”之时,还得“打虎亲兄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那样,为兄弟救死解难去奋不顾身。可这时的朋友只会是“每有良朋,况也永叹”与“每有良朋,烝(同“曾”,乃意)也无戎(帮助)”了,无非就是没有任何帮助意义的一声长叹而已。将“虽如兄弟,不如友生(朋友)”的另一面一语道破,有中看不中用之实,两相对比,谁亲谁疏一目了然。

这让人想起了曹魏时期的曹丕与曹植兄弟俩,两人你死我活争皇位,曹植在曹丕的生死相逼之下,于七步之内作出“煮豆持作羹,漉寂以为汁。荚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之《七步诗》,这才让自己逃过一劫。如果他们读到《常棣》之诗的话,不知能“相逢一笑泯恩仇”否?
接下来,诗的最后三章,就具体地展示兄弟和乐、骨肉相亲、夫妻和睦、全家团圆的场景了。正是因为有了“兄弟既具(同“俱”,聚集)”与“兄弟既翕(xi读一声,聚合)”的和谐氛围,才有了“妻子好合,如鼓瑟琴”与“宜尔室家,乐尔妻孥”的全家欢乐团圆。古人的家族观念胜于今人,把兄弟之情看成胜过夫妻之情,将和睦的兄弟关系看成是家族和谐、家庭幸福的基础。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兄弟之间有着血缘关系,为一母同胞的手足至亲;另一方面是父系社会的残余观念影响,以为男人是传宗接代的主角,国家与家庭的主宰。诗用这种关联反衬,再次深化了“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一主题。
只可惜,在封建王朝的家天下里,为了王位之争,祸起萧墙,兄弟之间发生相互残杀之事时有发生。就连讲究礼制的周王朝,到了周成王时,也出现了周公的兄弟管叔与蔡叔的叛乱,到了西周末年,统治者中骨肉相残、手足相害的事情发生得就更多了。正因为如此,才更要倡导宏扬兄弟之情,于是《常棣》就成了上层贵族宴会上燕飨之乐,其颂赞与告诫意蕴同时兼有,有着明显的教治教化意图,统治者寄希望通过《常棣》的传唱,来警醒兄弟相残之人,以达净化社会风尚之用意。
史实证明,只要有家天下的存在,就少不了王位之争;只要有王位之争,就免不了兄弟间的手足相残。一首《常棣》之宴飨诗,是无论如何也阻止不了这种悲剧继续发生下去的。可人们还是相信《常棣》之中所说的“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且长传不衰。也许这就是我们今天再读《常棣》的意义所在。
(二O 二二年四月六日)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