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秋9月,北方的天气经过几场雨水已经把中秋的凉爽陡然变成了重阳的寒意,男人们的单衣已经不能抵挡季节的变换,唯有时髦的女人们穿衣打扮可以和斗艳傲霜的菊花相媲美。在这深秋的寒意里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10月20日,受邀到唐燕生先生家里做客,他是洛阳的文史学者,我称他唐老师,他呼我“金城兄”。唐老师光头,近视镜下一双灵动的大眼睛带点“痞”性,体格瘦削,健谈。用他自己的一句话说爱吹牛!哈哈,这老头还真行,不掩饰不装不造作,性情直率谈笑风生。物质的时代,人们熙熙奔利,攘攘为欲,真假莫辨,道义已远离了当下。和唐老师一起我可以放肆地笑,可以放肆地吹,也不怕说错,这才是我喜欢的“真人”。饭后茶余,唐老师突然问我可否到附近的一条山路走一走顺便找块石头带回来?天天工作、生活在方盒子中,少了精神头儿,听说去野外捡石头,太来劲了。
行动就是从有念想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早上6点钟开始起床收拾,又提前约了一个人高马大的兄弟,驱车直奔古渑。仰韶文化是河洛文化的一部分,在渑池出土的彩陶,展示出河洛远古时代先人们非凡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毕竟河洛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系,在这古渑之地发生过太多的故事。早在公元前279年,秦赵“渑池之会”,就上演了一场精彩而又充满了智慧的争斗。秦王的霸悍被蔺相如易掌而解,赵王鼓瑟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在近代,这里还曾是刘少奇工作过的地方,他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在这里著述的。重要的是,从春秋时期这里就是晋文化和河洛文化的一条重要通道,直至明清一直发挥着两地文化沟通交流的功能。尤其是在宋代,这条通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宋代宰相吕蒙正曾经监修了这条春秋时期就已经有的大动脉,让晋文化和河洛文化畅通无阻,开启了一条繁忙的交流之路!今天我们就是奔着这条路而来的,我的眼前仿佛已经出现“芳草碧连天”的场景了………
这古道在深秋时节或许更有着另一番情景吧?

车在连霍高速路上飞奔,几十公里的路程转瞬就进入了古渑之地,出了收费站,我一边赞叹身材魁伟的哥们车技高超,一边感叹现代高速公路的便捷。时代就像这高速路一样在发展变化,不,这个比喻已经不适合现代的速度了,现在已经是光纤时代了!车辆朝着大河的方向,顺着公路忽上忽下缠绕在群山之间,弯道数不胜数,近乎360度的弯道我都记不清有多少个了,更有不时迎面而来装载满满的大车让我手心里捏一把汗。弯急,路窄,坡陡,车多,在这前行的道路上不时会让我的心咚咚紧跳几下。心里不由地想,在这大山深处一定有丰富的宝藏吧?!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满载的大车不断从对面驶来又有这么多人向山里进发呢?纵然路途艰险,听着唐老师讲着古渑大地的故事,浏览着沿途的风光,山岩嵯峨,红叶不时出现在视野中让我心醉,这大大减弱了我紧张的神经。车过了几个岔道,前边狭窄的水泥路边出现了几家房屋,已经到了谷底有了村庄。在一家小商店门口站着几个人,唐老师指着其中一人说,那就是我们的向导李小山。上次唐老师探寻古道就是小山还有另外一个老乡做的向导,如今他和小山已经成朋友了。车门还未完全打开小山就迎了过来,一一和小山握手,这个时令许是在路边站久的缘故,小山的手冰凉凉的。他身板儿单薄,看气色似乎也不太康健,后来听唐老师说他血糖高还有其它小疾,30多岁、年纪轻轻却让人揪心。和小山一起做向导的还有老陈,老陈今年已经68岁了,身体硬朗,精神头儿很好,和他握手感觉特别有力。

稍做停留,三言两语交谈之后我们一行5人就出发了。我特别惊叹现代人的融合能力,几个素不相识的人,坐上车就像多年的老朋友一样热络。唐老师刚刚退休,已过了花甲之年,如果看外表,要比实际年龄小几岁。他性格旷达,刚刚熟悉了的几个人在他的调侃声中发出阵阵笑声。大家伙儿的话匣子也在这笑声中打开了,不知怎么的就聊到了读书。让我意外的是老陈,这个看上去素朴的老汉突然说到,“咱国家60部著名小说,我读了38部”。哇,我的嘴巴都张开了!虽然我也读一点书,但还的确不知道老陈所说的六十部名著都包括那些。“那你有没有读过《红楼梦》啊?”唐老师问道。“没读完。”“那你有没有喜欢上林黛玉啊?”唐老师的调侃让老陈和我们几个不由地笑起来。“我做人清白如水。”啊……?!老陈的这一句惊掉了我的下巴。一个山里的老汉,一句书面的语言,从老陈的口里脱口而出怎的就让我突然对老陈有了深深地敬意。
近代五四运动以来,人性得到了解放,社会出现了全新的气象,国民渐趋开化人性得到复苏,礼教束缚逐渐弱化,这是社会进化的使然。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积极投身新生活的建设当中,斗志昂扬,黄赌毒等一扫而光,神州大地民风淳朴,风清气正。民族自信强大雄壮,美帝胆裂,苏修避让,欧非各国争相交好。在老一辈共产党人带领下华夏民族与天斗与敌斗,几千年来的沉疴得到清除,特别是腐朽没落的清王朝对外屈膝让华夏丧失殆尽的民族自信重又树立起来了!这是世界近代史上人类最伟大的壮举,就像车窗外的群山那样雄伟壮丽!你看,路边的红叶和山坡上的枫林互相呼应,好一派壮丽的秋日河山。

老陈的一句“清白如水”让我思绪万千,就连路边惊起的野雉也没能激起我的兴趣。上世纪80年代初,社会主义前边加了特色二字之后,物质一年比一年丰富起来。在这个时代,人们穷尽脑壳挖空心思去赚取最大的利益,无尽的贪欲愈演愈烈。人类历史上所有出现过的沉渣一夜之间在神州大地重又竞相突起,富可敌国的当代“和珅”家族何其多也。国家资源被肆意破坏贱卖,环境恶化,食物没有安全,更有无良的伪科学家成了转基因利益集团豢养的恶犬。追名逐利竞相奢靡之徒布满神州,我不敢多想也不愿再想。碰到老陈,让我相信在这深山中还会有一块“清白如水”的土地吧!在这尘世中“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山间的水泥路是新修的,这得益于政府的村村通工程,让人们出行方便了很多。今天我们所要探寻的古道也是在这群山之中,只是我还没能一睹它的容颜。它在哪里呢?方向盘左转右旋,车轮回环盘绕,远远的陡坡上出现了几棵挂满红柿的柿子树,心里想也许快到了吧。“咱们就在这里下车吧”小山说。哈,我正在想这事儿突然就要下车了,似乎真有灵犀。老陈的一句话让我想了那么多,挺沉重,看到红红火火的柿子顿时又来了精神。蹭的一下跳下车来,呼叫着奔向柿子树。人高马大的徐兄站在树下一跳就把树枝上的红柿拽了下来,老陈提醒我不要贪吃,可我怎么能抵挡凉甜可口的红柿呢?!一口气吃了好几个,用洛阳的一句方言叫“真得劲儿”!

极目远眺,山坡上的植被很有层次,红的黄的绿的纷披交错,柿子树,梨树,酸枣,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野果子树散落在地垄山坡上,近处裸露的山岩厚重坚实纹理清晰,远处的峰峦跳跃起伏只见轮廓,突然想起国画中远山无皴一片苍茫的景致。天上的鸟儿偶尔从头顶飞过,它的叫声让山谷愈发幽静。是的,大山中的人们越来越少,年轻人都走出大山追逐青春的梦想,共和国困难时期开垦的山坡地已经没人耕种了。
“走吧!”唐老师招呼着。“小山,我怎么感觉这不像上次的地方呢?”看着眼前的山野,唐老师已记不清楚究竟是从哪里登山了。“从这里走,应当也能到”小山回应说。唐老师拿起拐杖,大吼一声“走啊”。可我们的脚下哪有路啊?野草丛生,还有荆棘。唐老师一马当先,攀垄爬沟,老陈紧随其后,两个年龄最大的人竟奋起神威披荆斩棘,我却拉在后边不时地浏览身边的风光。身边的沙梨顺手可摘,在衣服上蹭一蹭,就往嘴里送。酸甜自不必说,它保留着最原始的口味,关键是它没有农药。口感特硬,不适合牙口不好的人群。还好,我正逢人生的壮年。“金城,快点!”唐老师喊。不知不觉我已拉下了很远。
在荒野中去寻找一条早已荒废的古道,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听唐老师说这条古道就是被评为中国十大古道的阳壶古道,它是古代连接黄河南北的大动脉。阳壶古道又称春秋古道,因春秋时期途经黄河边的阳壶古城而得名。阳壶古道在河南段全长180余华里,我们今天所探寻的这一段据唐老师说大约有20华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艰难地攀爬,终于在野草和荆棘丛生的沟坎边发现了排列着大大小小很不规整的乱石古道。唐老师激动地高喊:“阳壶古道我又来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古道的边上横卧一块巨石,这样的石头在古道边挺多的。唐老师招呼我们几个在最初发现古道的巨石上合影留念。远山如黛,层层叠叠,苍茫而又悠远,难得这样凉爽的时节,恰好太阳还在云层里躲了起来。如果是夏天恐怕早让我们的皮肤蜕几层皮了。顺着这条古道,我们边爬边聊。唐老师上次探访古道时发现了一块刻着字的石头,让他激动不已,作为一个研究历史的文史学者,他的这个发现可以说至关重要。这次来就是想寻找这块石头做进一步的研究。他说,阳壶古道现在还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他说一定要写篇文章让天下的人都知道,让当地政府重视起来保护它。我猜度唐老师的本意还不止于此吧,一个文史学者最终的情怀是要让这条古道所承载的历史得到应有的地位。历史的车轮在不断推进,在这条古道上仿佛回响着远古的声音。是的,它已经几千年了!
古道顺着山势而上,或陡或缓,或收或放,两边灌木杂草丛生,“远芳侵古道”,在石缝间的野菊花还有我叫不上来名字的野花盛开着,黄的紫的粉的好像在欢迎我们到来。嘿嘿,这是我们自作多情,它们一直都在。是的,它们自顾芬芳,不关其它,也不知在这荒野中经历了多少风雨。人生有时候不是也像这些山野的花朵一样吗?花开花落冷暖自知。

古道上有很多卵石,也有不规则的砂岩。砂岩像是就地取材,可那么多卵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这里满山的石头怎么还会用卵石来铺路呢?是当时工具的局限吗?这些大大小小的石块是怎样一块一块被搬运到山上来的?如果没有超强的集体意志,这条连接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是无法完成的。这一连串的问题让我愈来愈感受到先人的伟大。唐老师已记不清那块石头的具体位置了。这样也好,让我们更仔细来审视脚下的路。这条路曲曲弯弯时隐时现,路上的卵石特别光滑,亦或是我的鞋子太滑,一不小心重重地摔了个四脚朝天,右胳膊肘触地疼痛不已,手掌也摁在了荆棘上扎了满手的刺儿。肉中刺真心难受啊………
前方突然传来小山的呼喊:“找到了,找到了……”
小山的声音就像是新年的钟声一样让人秉着呼吸期待已久。在我,它更像是一剂止痛药,让我立即来了精神。胳膊的疼痛,肉中刺的难受顿时抛到了一边。
“找到咯!” 唐老师激动的回应着。“金城快走,咱们上去看。”
加快步伐,前面曲曲弯弯的陡坡上,一段清晰的古道展现在我的眼前。在灌木和野草丛中,石块一层一层顺着坡度向上延伸,抑或是光线的作用视觉上产生波动,突然感觉古道上的石块顺着山道向我脚下流动,我揉揉眼睛,它还在动。哇,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石流啊!我的石流!”
我正在疑问,唐老师已站在那块刻字的石块前放声高呼了。

我疾步向前,在唐老师指引下,隐隐约约看到石头上的两个字“石流”。哇,我终于明白了,不知何时我们的先人和我一样行走在这条古道上,在这里,对!就是在这刻字的石块旁,他也发现了流动的古道,然后他拿出凿钎给我们留下了这承载着远古文明的“石流”!!太伟大了,这是个伟大的发现,我真的被唐老师镜片后那双睿智的眼睛所感动!

唐老师说着说着就把拐杖撂到一边,扑通一下跪倒在这块石头前,恭恭敬敬地三叩首。老陈,小山还有我那个人高马大的哥们儿都在笑,其实他们不懂,他们不懂唐老师的情怀,他们更不懂这是对华夏文明的膜拜!我的腿关节不太灵便,无法叩首,我带着无比的敬意对这条古道对华夏文明对这滚滚的历史洪流深深地三鞠躬。“石流”,这是滚滚向前的历史洪流……

此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春秋时期秦赵之间的刀光剑影,仿佛看到了大宋在这古道上的车马商贾,看到了萋萋离别之情,看到了南来北往的文人骚客,看到了古道夕阳,看到了长亭孤旅,听到了亘古的回声……身边的野葡萄藤,沙梨,酸枣,红柿,枸杞,灌木,草丛,野花依然在守护着古道,它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
而此时一种别样的情愫充盈我的胸膛。
古道附近散布着一些村落,其中离古道大约十多分钟车程的赵沟村是一个古村落,村中保留着老民居,还有一眼泉水,名曰“镜泉”。泉水汩汩流淌,水清如镜。村里人已经很少,看着老屋,古树,溪水,小庙,突然一种内心的宁静呈现。在这里还会再心心念念五柳先生的桃源吗?话虽这么说,大山中空空的村落,早就告诉我山里的人们都已经去追逐现代都市的梦想了。
都市是山里人的盛筵,大山是都市人的桃源!
奔向繁华的现代人不知道,他们曾经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许多都市人的桃源里!一场前古未有的物质巨变,早已搅动了华夏最深的地层!在古道边碰到了老陈,碰到了这股清泉,大山深处“清白如水”的品格在特色社会里太珍贵!保存在大山里的这点种子让我充满了希望,古道虽已废弃,它所承载的文明,它所承载的华夏民族不断向前的意志已经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滚滚向前永不停息。这,就是华夏的“石流”!这,就是阳壶古道的“石流”!这,就是“石流”!


作者郭金城,画者,亦书,习文,好历史哲学。多不求甚解,喜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