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 净 沙
--闻高铁通扎西喜赋
宋思明
列车轨道飞奔,
携风挟雨腾云,
越涧穿山过村。
捎来红运,
吾桑梓早迎春。


减字木兰花 . 听荷
宋思明
荷池雨歇,几瓣落红飞泪别。
一缕清芬,化作轻烟谁与闻。
秋光归去,欲问君心无觅处。
把卷醇听,如此玄机天晓情。



风格境界迥异的两首好词
——喜读宋思明新作《天净沙.闻高铁通扎西喜赋》《减字木兰花.听荷》
文/ 张永权
词曲是中国古典诗词发展中出现的一种小巧、又有固定表现程式的绚丽奇葩。在中国诗歌漫长的历史河流中,词的出现大约在陏代,它从诗经、楚辞、汉魏六朝的诗歌吸收艺术养料,和音乐结缘,因此有固定的词牌,是可演唱的,故称之为词曲。但在时代的变迁中,由于不像现代可通过录音录相保留原词牌的曲目,其音乐部分失传了,只有词牌的名称如《菩萨蛮》《浣溪沙》《天净沙》等留传下来。每一个词牌在语言句数、每句的字数和平仄音韵上,都有固定的要求,后人都按其规距填词,佳作迭出。到宋代词己达到艺术的鼎盛时期。一些小巧的词牌,到元代和戏曲结合在一起,又称之为元曲。像《天净沙》宋代称为词,元代马致远填的这首词,就归纳在元曲里。其实都是原来固定的艺术形式。宋思明先生是有深厚的古典诗词文化修养的人。
他的新诗创作,因吸收了古典诗词的营养,常有一种诗意的含蓄美,语言的精炼美,音韵的和谐美。而他的古典诗词创作,也能做到遵循传统格式,又在艺术表现上,敢于出新,创作了不少优秀的古典诗词作品。他的近作《天净沙.闻高铁通扎西喜赋》《减字木兰花.听荷》,就是两首诗意优美,境界深厚,音韵讲究又出奇的优秀作品。
这里,我们先看《天净沙.闻高铁通扎西喜赋》:列车轨道飞奔,携风挟雨腾云,越涧穿山过村。捎来红运,吾桑梓早迎春。高铁是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交通飞速发展的见证。目前在神州大地都有高铁飞奔了,高铁通到扎西,诗人为何诗兴大发,情不自禁要“喜赋”《天净沙》呢?这是因为云南昭通威信县的扎西镇,在诗人心中
有着非同寻常的位置。一是红色扎西,让诗人不忘初心;二是故乡扎西,根在扎西乡愁永远;三是贫困扎西,正在发生历史性巨变,高铁通到扎西就是见证。基于这个背景,当诗人得知现代化的高铁通到扎西时,便让他思潮涌动,浮想连翩,喜不自禁。特别是红军长征在1935年2月5日至2月9日在这里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实际上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完成,落实了毛主席回到中央领导岗位的决定,扎西会议在党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扎西位于云贵川三省的边界上,一声鸡鸣三省应。这次会议作出回师黔北,二渡赤水,夺取娄山关,再战遵义大㨗,可谓鸡鸣三省迎曙光。但这片有着光荣红色历史的土地,却是国家级的贫困县,不忘初心,乡愁连绵,诗人时刻牵挂着故乡的父老乡亲,希望他们尽快走上奔小康的幸福路。在决战精准脱贫的关键时期,高铁通到了故乡这片红色的土地,也是让故乡走上了一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路,欣喜之中,便一气呵成了这首《天净沙》。这首词仅五行,诗人通过高铁的到来,呈现出了一个贫困革命老区扎西的时代巨变。抒写出了红色扎西春光无限的美好未来。诗的境界平中出奇,深邃宏大。诗句中“列车轨道飞奔,携风挟雨腾云,越涧山过村。”描写高铁进入乌蒙群山,通到扎西的宏大气势和神奇景象。轨道穿越乌蒙群山,高铁飞奔而来,携风挟雨,腾云驾雾,崇山峻岭,深峡奇峰,一闪而过,这是何等雄奇宏大的气派!如果说毛主席用“乌蒙磅礴走泥丸”,化宏大为粹细,来表现红军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慨的话,那么,宋思明这首词则以乌蒙山与高铁的宏大意象和具有雄奇内蕴的动词相组合,如“飞奔”“腾云”“穿山”“越涧”“过村”等,在灵动中表现了高铁穿越乌蒙山的奇观。自然也显示了要在乌蒙山修建一条高铁的奇险和困难,但由于有不忘初心的党的领导和各族人民的英勇奋斗,克服了一切艰难险阻,创造出了高铁通到扎西的时代奇迹。三行看似平常的诗句,却有着丰富的历史与现实内容。在诗词创作中,写平中见奇的诗,更难,也见证了诗人丰厚的文化修养。词的后两行“捎来红运,吾桑梓早迎春”抒写了诗人情系故乡,不忘乡愁,特别是高铁的通车,前程似锦,故乡的明天会更美好。红运既是新时代高铁带给故乡的鸿大之前景,又有诗外的象征意思,当年红军长征经过扎西,播下的红色种子,已经发芽扎根,开花结果,红色扎西,永葆红色初心。一句“吾桑梓早迎春”就这样把历史的扎西、时代的扎西,诗人乡中的扎西,全都融合在一起了。特别是一个“早”字给人无限的情思而品味不尽。宋思明的这首《天净沙》,从词的艺术格式看,也颇有审美个性。由于《天净沙》只有5行28个字,又可称小令,前三行6个字相接,每两字一顿,给人一种艺术上的整齐美。全诗除第四行为4个字外,第五行又是六个字,五行诗有四句都是6个字,特别是首尾为6个字,古人创这首词牌时,是否有意为之,含有“六六大顺”的意思?不得而知。但诗人选用《天净沙》这种形式,来表现高铁带来“红运”的时代大主题,却也令人玩味,可谓小词写出了大主题。在音韵上,《天净沙》要求句句押韵,前三句尾句押平韵,第四句为仄䪨。这在音韵上是比较困难的,而诗人又用了un这个窄韵,要做到合律,就更难一些,但最后诗人都做到了,读起来给人一种和谐的韵律美,就能比较好地表现了高铁通到诗人红色故乡的喜悦心情,达到了美好诗艺与崇高思想内容的完美统一。
宋思明在同一时间,创作的另一首词《减字木兰花.听荷》,和前一首比较,又是一种风格,前一首在境界和诗意上,实中有虚,显出气势的宏大美,而后一首则以婉约的风格,给人秀丽美的感觉:荷池雨歇,几瓣落红飞泪别。一缕清芬,化作轻烟谁与闻。秋光归去,欲问君心无觅处。把卷醇听,如此玄机天晓情。这首《减字木兰花.听荷》,在思想内容上,诗人表现的是在秋光归去的时刻,面对荷塘落红,诗人仿佛听到了荷语泪别的无奈表白。诗人听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其中的玄机,也许只有“天”知晓了。但对生命逝去的感悟,却也感染着读者。词的上阕,写秋雨后的荷塘,“几瓣落红飞泪别”,这残败凄凉的景象,“化作轻烟谁与闻”,有谁知道呢?但诗人却从“化作轻烟”的“一缕清芬”中,仿佛听到了什么。因此在这首词的下阕,抒发了诗人听荷所悟出的生命玄机。这是情景的的融合,这是对生命逝去的共鸣。这美好的生命,就因一场秋雨败落了,人生无常,无不隐藏着玄机,一句“如此玄机天晓情”,最后一个“情”字,直逼读者的灵魂。这首听荷的境界是凄美的,诗人也十分注意提烁能表达与之相吻合的意像和词语,如“落红”“泪别”“清芬”“清烟”“归去”“醇听”等,可谓词与景谐,情与意合。在音韵上,每两行一韵,上下阕两行的韵又各不相同,但诗人却熟练自如运用,转换自然,读起来颇能抒发诗人面对荷塘落红不断变化的感情。诗词艺术,绚丽多彩,美不甠收,有时又像一个魔方,会让人拍案称奇。诗人宋思明在同一时间,创作出了思想内容、风格意境、艺术表现完全不同的两首词,且在诗艺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由于读者对某种风格的欣赏,诗无达诂,也许会出现不同的评价。我认为,对这两首词的看法,读者虽各有所爱,但就诗艺而言各有千秋,都是好词。
(张永权::著名作家,评论家,原云南作协副主席、
《边疆文学》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