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朝和尚多,影响了生产力和税收。所以唐诗里写和尚的篇章,不少。诗人贾岛很小时就出了家,后来觉得当和尚遭白眼,便想还俗,由家乡河北来到陕西。所谓进京赶考,谋取功名。却总是落榜。只因碰上大文豪韩愈,被推荐到四川,当过一阵地方小官。政绩谈不上,却为汉语言贡献了一个永垂不朽的词语:推敲。
贾岛某天去南郊访问一位隐居朋友。大概,照例是个和尚。隐者不在,访者便写了一首诗: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香不负言。
诗人唯美,其理想无非是希望写出好诗来。因此没访见朋友,却也不大扫兴,心思只沉浸在作品的修订上。当时他骑着毛驴进城,总觉得“僧敲月下门”的“敲”字,不是唯一选项。也许用“推”字好。
如此这般,驴背上的贾岛,其手势忽而推之、忽而敲之,一副神经病,或者醉酒汉的样子,就不自觉地撞入一个车队了。他被护驾卫士拽进车队,原来那被簇拥的长官,竟是首都长安市市长,韩愈大人。问明情况,作家见作家,同道相亲,就热烈地“推敲”起来。
“ 贾老弟啊,我看还是‘敲’字好。你想想,你是访客,你面对的门不是你家的门,因此你既无礼、也无权径直‘推’的,你必须先‘敲’!敲门声等于通报主人,来客啦。”
“ 您说得太对了,韩老师!自回自家,才是‘推’门啊。”
这便是“推敲”典故的来历,意指写诗作文时,需要反复锤字炼句,以便吻合真实生活。后来,推敲一词被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方案决策之前,需要反复研讨论证;实施过程中,同样要严格精细。这等同于眼下时髦的一个说辞,追求“第一流的工匠精神”。
唐诗是中华文明的一朵奇葩。唐诗人群星灿烂,贾岛并不属于最耀眼的那几颗。但我不在乎这个。爱乡之情使我本能地置位贾岛于崇高,因为他以天才之笔描绘了我的家乡,秦岭山南的陕西省镇安县,唐代叫安业县。贾岛那首《题安业县》,全诗也就四句:
一山未了一山迎, 百里都无半里平。
宜是老禅遥指处, 只堪图画不堪行。
我写过好几个县,偏偏没有写自己的家乡县。原因有两个。一因镇安是个面积很大的山区县,尚有小半地方我没去过;二因贾岛杰作摆在前面,我不知道还能说出什么新鲜话来。就是李白那样罕见的仙才,面对崔顥题诗黄鹤楼,也是直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况愚钝之我乎!
如今的镇安县,其山形、其水态,一如唐朝的安业县。但是躬逢科技文明与建设神速,秦岭隧道打通后,如今一出西安城,汽车南向高速路,一个来小时便到了镇安县,永远终结了“不堪行”的历史。然而人们在介绍镇安县时,依然重复引用贾岛诗。换句话讲,贾岛为镇安县免费广告了一千多年,是否得有个答谢,抑或说纪念?于是我想了,镇安县实在是,应该建个“推敲楼”吧。
江山因诗文而美丽,诗文因建筑而传诵。建筑是凝固的诗文,诗文是不可摧毁的建筑。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鹳雀楼,古国游览之胜地,千秋美谈之地标,多次毁而建之,皆因它们被伟大的诗人作家吟咏过,而大量的建筑就没有这个幸运了。
假使镇安县建一推敲楼——推敲阁也好,则可刷新已有之天下名楼:海内唯一的先诗后楼,无缝对接了两个相隔一千年的繁华盛世,不亦中国梦乎!
2016年8月21日 • 采南台
选自《偶为霞客》——
安徽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