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恩施
文/鄂东子(王谨)
按语:盛夏三伏天,想起四季温差不大的恩施州,想起几年前的恩施之行---题记

带着寻觅的眼光,笔者第一次走进恩施。
飞机经停武汉,接着飞行半个小时,开始降低高度。这天是年12月16日中午时分,笔者透过机窗俯瞰机翼下的恩施州,尽管已是冬日,但与北方不同的是,涌入视野的仍然是绿色主色调,绿的树,绿的草,甚至还有不知名的花儿,簇拥在街道一些建筑物旁。这里的生物在冬日没有凋零,它们还在绽放着本土的生命色彩。

马铃薯主粮化
这是一座被大山拥抱的城市。恩施机场,可以说是离市区最近的机场。从机场驱车不到10分钟,即到达位于市区所预订的酒店。
在机场出口处,耸立着巨幅“2015南方马铃薯大会”的指示牌。选择在恩施州举行这一盛会,缘于该州在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恩施市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恩施名字的由来,据说大抵与当年的土著念及皇恩浩荡有关。
大自然赐予恩施州湿润气候,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海拔落差大,小气候特征明显,垂直差异突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境内年均气温16.2℃,年平均降水量1600毫米。这片皇天后土,地处武汉和重庆之间,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恩施州境内绝大部分是山地,惯称“八山半水分半田”,因之也最适宜马铃薯、红薯等薯类农作物生长。马铃薯,与恩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餐桌到市场,几乎难摆脱马铃薯的身影。市场有从田地刚采挖下带着泥土芳香的马铃薯,餐桌上既有当主食的煮马铃薯、烤马铃薯,也有与马铃薯搭配的五花八门的菜肴,什么马铃薯烧牛肉、马铃薯泥菜汤、马铃薯粉面条、马铃薯糕、马铃薯片,令人口味大开。
近年,在国家、省的亲切关怀下,恩施州把马铃薯产业作为特色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来培育,已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致富薯’。全州马铃薯产业总规模占全省的一半以上;建起了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形成了完善的‘三级种薯繁供’体系,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马铃薯研究基地。

农特产品
在大会开幕式上,每位与会者面前放了一杯茶。倒下一杯水冲泡,绿色的茶叶尖舒开叶子,欢愉地在清澈见底的水中跳舞,等着主人品尝。我喝下一口,唇边留香,水质和茶质确实不一般。
全州树立“特色开发、绿色繁荣、可持续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产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扎实推进特色产业链建设,全力促进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融合发展。截止2015年11月,恩施州认证绿色食品原料基地达到8个;有机农业基地基地5个。“三品一标”认证基地面积达58.15万亩,居全省第一位。恩施玉露茶文化被农业部命名为第三批中国传统农业文化遗产。恩施州各县市极力推进富硒绿色食品。恩施市的富硒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已纳入湖北省人民政府52个重点产业集群之一;培育出恩施富硒茶、植物硒蛋白、“思乐”富硒肉制品、“大山鼎”富硒蔬菜、“清江源”富硒烟叶五大产业品牌。农业打特色产品牌,已成为恩施州全面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中的一个重要谋略。

生态旅游
恩施州的旅游资源得益于其境内具有多种特殊类型的地貌。恩施州奇特的地貌,形成了诸如恩施大峡谷、咸丰坪坝营、清江画廊、腾龙巨洞、神龙溪、齐岳山及风雨桥、吊脚楼、仙佛寺、龙骨洞等恩施钟灵毓秀的旅游景点,给中外游客带来意外的惊喜。
恩施州最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是大峡谷,位于恩施市屯堡乡和板桥镇境内,是清江大峡谷一段,峡谷全长108公里。除了河窄峡谷大,最大的景观特色是两岸典型而丰富的喀斯特地貌:有天坑,有地缝,有天生桥,有溶洞,有层层叠叠的峰丛,还有近乎垂直于峡谷的大断崖。谷内的悬崖绝壁,千刃孤峰,原始森林,流水飞瀑,成就了其秀美奇绝的生态景观。千百年来,山民们安于生态环境,居于奇景中而不宣其美。据说,这一奇特景区直到2004年被中法探险队发现,才公布于世,被世人所知。景区的开发,惠及了当地百姓。路好走了,山民们的山货也有销路了,收入也增加了。
那天,我们和恩施市的邱凌先生等几位朋友相约入谷上山,巧遇天高云淡的好天气,恢宏险峻的大峡谷各种景观尽收眼底。天然的大氧巴,一上一下的8000多级台阶,令我们经受了一次大汗淋漓的力炼,也彻底洗了一次受京城雾霾浸袭过的肺。快哉,妙哉。
(作者系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此文摘选自原载农业农村部部所属国内外公开发行杂志《优质农产品.春华秋实》的同名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