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历史积淀丰厚,文化博大精深,这里是先商文明的故地、被誉为殷商之源,华商之都。春秋战国时期以宋国为核心的周边产生了老子,庄子,墨子,惠子等诸多圣贤,形成了影响中华文明的儒,墨,道等学派,商丘及其周边的区域也成为中华圣人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圣人文化圈。中华圣人文化圈现象的出现,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古代商丘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这种文化现象对于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因此,从另一层意义来说商丘以及周边地区堪称“中国思想史上黄金时代”的滥觞之所。
历史悠久的辉煌文化为商丘留下诸多的遗迹,这些历经时代风雨沧桑的文明故址也是商丘历史文明的记忆,它们用另外一种形式展现着商丘历史文化的厚重和璀璨年华。如果商丘的历史是一部丰富多彩,值得阅读的书卷,那么位于黄河故道蒙墙寺的历史就是精彩的华章,它见证了商丘的沧桑变化,是商丘历史最值得铭记的重要一页。
蒙墙寺,又名蒙城寺,其所在是春秋战国时期宋国蒙邑,汉梁国蒙县所在地,历史上称之为大蒙城。
康熙年间编撰的《商丘县志·古迹》就记载:“蒙城,在城东北四十里,亦曰大蒙城。《国语》楚申无宇曰:宋有萧蒙。又有蒙泽在城东北三十五里......汉置蒙县,属梁国。
《商丘地区地名荟萃·商丘县》也记载着:“大蒙城,即今商丘县城北18公里老蒙墙寺,以东有蒙泽得名。”
蒙城寺周边一带据有关历史文献记载也是商汤所居都城北亳之所在,是殷商文化发源地的核心地带。
北亳,又名景亳,蒙亳,是商汤大会诸侯之地。历史学家王国维《说亳》认为,北亳因为此地有景山,故称“景亳”;又因为此地古属于“蒙”,故又称“蒙亳”。
康熙年间的《商丘县志·古迹》记载道:“蒙县之亳曰北亳,汤所兴;谷熟之亳曰南亳,汤所都;偃师之亳曰西亳,汤所迁也。”《史记·殷本纪》正义同样说:“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为景亳,汤所盟地。”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也说:“蒙为北亳,即景亳,汤所盟地。”《尚书蔡传》《通典》《括地志》和《河南通志》均有“三亳”之说:“书所称三亳者,蒙县之亳曰‘北’,汤所兴;谷熟之亳曰‘南亳’,汤所都;偃师之亳曰‘西亳’,汤所迁也。”
《辞海》关于亳字的解释说,亳“共有三处:(1)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南,相传帝喾居于此。又名南亳。(2)在今河南商丘县北,相传诸侯拥戴汤为盟主于此,又名北亳。(3)在今河南偃师县西,相传汤攻克夏时所居,又名西亳。灭夏后还都北亳”。
另据《竹书纪年》记载:“元年丙寅,王(指商王盘庚)即位居奄。”“十四年,自奄迁于北蒙曰殷。”这也是商朝自称殷的开始。
虽然至今关于殷商文化和亳地的地址还有种种观点,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以上文献记载均可说明北亳应为宋国蒙地,也就是今商丘市北约12公里宋国蒙城遗址的蒙墙寺村一带,这是有足够历史文献支撑的。这里是商汤起兵的“会盟”之地,商汤在此会盟诸侯,并作《汤誓》,大举伐夏,史称“景亳之命”或“景亳会盟”。
这里也是殷商文化之殷字的开始,我们通过历史文献的记载证明:商丘是先商故土,殷商之源的观点是恰如其分的,商丘在殷商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是牢不可破的。
殷商灭亡后,周公协助周成王平定管蔡之乱后,商纣王哥哥宋微子被封在先商故土的商丘为宋国,而此时蒙墙寺一带成为宋国的蒙邑,治所大蒙城。
据《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蒙城在归德府东北四十里,亦曰大蒙城。”《国语》也云:“宋有萧、蒙。”蒙邑有蒙泽,宋万弑闵公于蒙泽。宋国都城东北门因朝向蒙邑,而称为蒙门。
战国时期道家老庄学说代表人之一庄子就诞生在宋国蒙邑。司马迁《史记》记载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其后刘向《别录》即谓庄子乃“宋之蒙人也”。班固《汉书·艺文志》在“《庄子》”下注曰:“名周,宋人。”张衡《髑髅赋》拟庄子云:“吾宋人也,姓庄名周。”高诱《淮南子·修务训》注亦云:“庄子名周,宋蒙县人。”汉代这些著名学者都认为庄子的国属为宋,乃“宋之蒙人”。
唐初陆德明在《经典释文·庄子序录》中也说:“庄子姓庄,名周,梁国蒙县人也。六国时,为梁漆园吏,与魏惠王、齐宣王、楚威王同时,齐楚曾聘以为相,不应”。
唐成玄英《庄子疏序》同样说:“其人姓庄,名周,字子休,生宋国睢阳蒙县。”清段长基《历代疆域表》卷上:“今归德府东北四十里即庄周故里。”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也记载说“小蒙城在县(宋城县)北二十二里,即庄周之故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汳(汴)水又东经蒙县故城北,俗谓之小蒙城也”;晋末戴祚《西征记》“城在汳(汴)水南十五六里,即庄周之本邑也,为蒙之漆园吏”。
《商丘地区地名荟萃》同样记载道:“小蒙城:古城邑名。在今商丘县城北11公里双八镇汤堂村一带。为春秋蒙漆园吏庄周故里。”
历史上最早的庄周祠就是建在小蒙城,为北宋宋城县秘书丞王兢所建。苏轼曾应邀于元丰元年(1078年)11月19日写了一篇碑文,标题为《庄子祠堂记》。从这一点来说庄子是商丘人证据就更加充分了。
近代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庄子编》、鲁迅《汉文学史纲·老庄》等也都认为庄子为“宋之蒙人”。因此,庄子是宋国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完全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庄子是宋国蒙人的历史事实不可改变,虽然详细具体地点还存在争议,但是庄子这位中国历史的贤哲出生在商丘豫东大地上的事实同样无法改变。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庄子的故里是商丘”。
战国后期,宋国被齐、魏、楚三国灭国后,蒙属魏地,曾一度被楚占领。后来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在今天的商丘睢阳城设立砀郡,并在宋国蒙邑地区设立蒙县,治所为今天蒙墙寺村。
西汉建立后,汉文帝封自己小儿子刘武为梁王,后来梁孝王刘武把梁国的国都由大梁迁徙到商丘睢阳城,当时蒙县属于汉梁国。西汉名臣韩安国在汉梁王刘武手下任职时,因事被关进蒙县大牢,于是在这里发生了“死灰复燃的故事。”
东汉建武五年(29年)六月,汉光武帝刘秀来到蒙县,亲自领兵指挥征伐叛军庞萌、苏茂。为消灭盘踞在睢阳城的刘永武装割据政权,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东汉,三国、两晋时期这里仍为蒙县。南朝宋为谯郡治所,齐属梁郡,梁为蒙郡治所。北朝魏曰北蒙县。公元529年,电视剧《琅琊榜》主人公梅长苏的原型,白袍将军陈庆之护送北魏北海王元灏回国,元灏在陈庆之攻克蒙县后,在睢阳城南门外举行登基大典,设坛祭天,即位称帝,建年号为孝基元年。后来虽功亏一篑,元灏兵败被杀,陈庆之也逃回江南,但是这也是蒙县在历史上最后的辉煌。隋朝开皇初蒙县并入睢阳。历史曾经辉煌一时蒙县的也走入了历史。
从此以后,蒙县故城随着蒙县县制的撤销而逐渐衰落,尤其是北宋末年黄河改道流经此处,黄河常年洪水泛滥,那昔日富庶繁华的古蒙县城早已经泯灭于历史长河,成为时光的记忆。虽说在建国前夕还有城门,城墙等建筑存在,但这昔日的县城早已经今不如昔,沦落成普通的村庄了。
后来人们在故城旧址中建立寺院,所以寺院名蒙城寺,因为寺院因为靠近城墙人们故名其曰蒙墙寺。还有一个说法是,隋唐时期秦叔宝,程咬金在这里率军作战,作战间隙,脱甲休息,把盔甲搭在寺院的墙上,把寺院的墙都蒙住了,所以当地民众改名为蒙墙寺。
据寺内的《重修蒙墙寺碑记》记载:蒙墙寺,以前也称古城寺、蒙城寺、蒙墙弥陀寺等。在东汉明帝时称古城寺,在金大定中(约1175年)翻修重建后称蒙城寺。在明朝成化四年即(1468年)重建为蒙墙弥陀寺,后又多次翻修重建更名。
在蒙墙寺文化遗址上,现存有明朝成化年间的重建“蒙墙弥陀寺”碑记一通和清康熙四十五年即(1706年)的《改建三大士阁碑记》一通。后在清嘉庆二年即(1796年)又有一次重建,当时寺院占地百余亩,前后大殿及东西厢房数间,香火旺盛,梵僧众多达百人。最后的寺庙在1958年被拆掉。因蒙城寺坐落在汉代梁国的蒙县故城中,后来随着蒙县古城在历史的长河里逐渐衰落消失,因此寺庙便在故城的遗址上多次翻修重建,其历程一直延续到建国之后。在蒙墙寺遗址上,现在还保存有汉代古井、明清重建寺庙的石碑以及古代大殿明柱墩、唐三彩古建筑龙纹琉璃脊、宋代砖雕佛像等文物。据蒙墙寺村民讲,1968年在村东头大堤北打机井时,曾挖出春秋战国陶器片、汉代铜盆和唐三彩、陶钵等物。
上世纪70年代,河南省考古工作者曾在商丘市北12公里处的李庄乡蒙墙寺村发现有古城遗址,并发现了汉代城墙、汉代古井一座,陶器、铜器、汉代砖雕及明清石碑等文物。
考古工作者并且从古井中曾淘出不少秦砖汉瓦和陶器残片,其中一个尖底陶罐,专家考证为汉代以前的器物。此井与井下出土文物证明,蒙墙寺建筑的年代至晚是在汉代。遗址的西南角上是一段汉代古城墙遗迹,有发掘出来的3米多长的一段,可见墙体为古砖砌成。并且蒙墙寺村村民闫召民收藏的一块古碑残片上还可见“古蒙”字样,由此可见,考古文物的发现和历史文献的记载是吻合的,也充分的证明这里就是古代蒙县故城的所在之处。
现在的蒙墙寺遗址在黄河故堤南侧的蒙墙寺村中,背靠高大巍峨的黄河故堤,新修的红墙蓝瓦大殿坐北朝南,雄伟壮观,遗址上有1982年12月商丘县人民政府为古迹立的标牌,上书:“该文化遗址为战国时宋国蒙县和汉代梁国的蒙县遗址。”现为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蒙墙寺遗址现存有明朝成化年间的重建“蒙墙弥陀寺”碑记一通和清康熙四十五年即(1706年)的《改建三大士阁碑记》一通,并且有汉代古井一眼,汉代城墙一段。
这些文物斑痕累累,风化严重,凸显出时代沧桑的历史痕迹,彰显出此遗址历史文化的厚重和丰满,我们可以在它们身上可以看到一段伟大而光辉的历史,此历史文化的厚重和博大精深,这是我们值得继承和发扬的精神财富。
站在高大巍峨的黄河大堤之上,俯视着大堤下的蒙墙寺遗址,在艳阳蓝天下,红墙蓝瓦的蒙墙寺大殿,在一片村舍之中凸显的格外醒目。清风吹来,吹得四周的杨树哗哗作响,放眼远望,惟见人间日常烟火。昔日的县城早已经成为田野牧歌,往日的兴盛和繁华也成为村舍鳞次栉比。也许是时光忘记了历史,也许是岁月淡化了记忆,也许是我们忘记了这里发生的一切,也许我们早已经把它烙进心底,成为我们文化的记忆,成为我们文化的永恒。它就是殷商文化,它就是宋商文化,它就是汉梁文化,它就是古蒙县文化,总之它们有一个共同名字叫商丘文化。这里是殷商文化的故土,这里是庄子的家乡。
此时,放眼望去,悠悠蒙墙寺,这片富有厚重历史的圣土,我们仿佛看到了那过去曾经辉煌的文明,又仿佛看到庄子那潇洒自由的身影依然飘荡在古蒙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