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东香人,真名朱双顶,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以读书为乐,不时写点随笔、札记、散文、诗歌等,近一年多在数个微信公众号发文二百余篇,多次获奖。

“红娘”鼻祖何“伐柯”
作者|东香人 - 朱双顶(北京)
唐代文学大家元稹,创作出一篇传奇《莺莺传》,讲述了贫寒书生张生与没落贵族女子崔莺莺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故事,出现了一个做媒婢女红娘人物。此故事被元代王实甫再创作写成元剧《西厢记》,再塑了红娘形象,一个聪明活泼可爱的婢女,巧设计谋,最终撮合了张生与莺莺小姐的婚事。由此“红娘”便成了媒人的代称而传世。那么作为媒人、男女婚姻中的“红娘”,从何开始的呢?
这就要讲到中国的婚姻制度形成的大概情况了。应该说,先秦时代是中国传统婚姻文化的形成时期,经过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的演化而形成的婚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聘娶婚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婚姻制度,也有了“媒氏”这样掌管婚姻的“万民之判”的专门官职。据《周礼•地官•媒氏》上说:“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说明,媒氏就是掌管婚姻之事的官。这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进入百姓的婚姻生活之中,并形成了定式,便有了“三书(聘书、礼书、迎亲书)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之定制。这在《礼记》与《仪礼》中都有规定。《礼记•郊特牲》上说:“夫昏礼,万世之始也。”可见当时已高度重视婚礼的制度了,对婚姻是家庭的基础,也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有了一定的认识程度。《礼记•昏义》里则进一步说:“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从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可以说,婚姻已成了家庭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了。
那么,将二姓男女怎样才能结为秦晋之好呢?这就有了古代聘娶婚的三个条件: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纳币(彩礼)。这个媒妁之言有多重要,《礼记•曲礼》上就说有:“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没有媒妁,男女之间连名字都不知道,谈何缔结姻缘?《仪礼•士昏礼注》上更说:“将欲与彼合婚姻,必先媒氏下通其言”,经女家“许之,乃后使人纳其采择之礼”。事实上,在聘娶婚的“三书六礼”过程中,那个中间环节都少不了媒妁的穿针引线两头说合。所以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媒,谋也,谋合二姓;妁,酌也,斟酌二姓也。”“谋合二姓”,就是“合二姓之好”,帮助两姓男女缔结婚姻。
由上可见,最早的“红娘”已始于周时了,见于《礼记》与《仪礼》之中。但作为民歌在民间传唱,以文字记载的形式,最早还是出现在《诗经》中。这在《豳风•伐柯》诗篇中,就得到明确的确认: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翻译成白话文,大意是:
怎么砍伐做斧柄?没有斧子可不成。
要娶妻子怎么办?没有媒人万不行。
砍斧柄啊砍斧柄,这个方法在眼前。
我想见那姑娘面,摆好食具设酒宴。
可见,这应是一首男子在新婚燕尔时,快乐而唱的歌。歌中就强调了婚姻中媒人的重要性,要想娶得妻子回家,就“匪(通“非”)媒不得”。这反映出我国先民结婚时,依媒妁之言的习俗在远古的东周时期,就已形成了,民间中存有大量的“红娘”似媒人了,“媒妁之言”已成了当时人们建立家庭的前提条件,每一对男女想要结成百年好合,就必须要遵守“媒妁之言”的规则。

诗中描写的“斧”,就有了和谐婚姻的象征,斧头与斧柄要相合才好用,隐喻着男和女的婚姻要像斧头与斧柄相合那样,才能幸福美满。斧柄需要砍伐才会变成合适,男女婚姻则需要媒人的牵线撮合,才能娶回心仪之人。正是有了媒人,男子才如愿将女子娶回,感到十分得意,在婚礼之上竟唱出了这首歌,以表达自己此时自得自悦的欢情。而“匪媒不得”、“笾(bian,读一声,竹编的礼器,喜庆用物,用来盛果脯)豆(器皿,盛放食物)有践”,则展示了当时娶妻的过程:首是媒人介绍牵线,然后经过多道程序,双方同意结为亲家,最后两家为新人举办隆的迎亲礼仪。
这首《伐柯》诗作,由此成为中国远古时代聘娶婚的一个见证,被人们所传诵。其中“伐柯”也就成了后来媒人的代称,“作伐”也成了为人做媒之事的代指。所以说,“伐柯”也因此成为后来的“红娘”之鼻祖。
这种“伐柯”到了唐时,又获得了“月老”之名,是“月下老人”的简称,也就是民间传说中专管婚姻的红喜神(媒神),这是从唐小说家李复言的小说集《续玄怪录•定婚店》中得来的。说是唐朝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有一个叫韦固的读书人,夜行经过宋城时,见到一位老人,靠着一个大口袋坐在路边休息,在月光下翻看一本大书。韦固很是好奇,就走过去问老人看的是什么书。老人告诉他说,这是一本天下人的婚姻簿。他又问老人那个大口袋里装的是什么?老人说:“口袋里装着红绳,是用来系男女脚的,只要将一男一女的脚系在一根红绳上,他们就会结成夫妇,即使远隔千里之外,也逃脱不掉。”这就是所谓的“千里姻缘一线牵”之说。宋城县的县令听说这件事后,就把韦固原来住过的旅店题名为“定婚店”,那个传说中的月下老人就成了婚姻媒人的代名词,从此“月老”也就由此传了下来,成了现如今的婚姻介绍人的雅称了。“月下老人”的故事,实则反映了唐人的“前世注定今生缘”的婚恋观。
在旧式婚礼中,媒人被称为“伐柯人”,这一叫可叫了两千多年,说媒则被叫做“执柯”,可谓意蕴深长,本为斧柄的“柯”,竟成了妻子的代名,经媒人介绍找到了合适的妻子,就如同斧子被装上合适的柄,这当然就是“执柯”了,这有多雅啊!这难道不应感谢先人在《诗经》中为后人留下的婚礼之歌《伐柯》吗?
现如今,“伐柯”已渐渐不为年轻人所熟知了,也有点像“新人进了房,媒人抛过墙”的意蕴。这主要是得益于时代的进步,媒人在婚姻中日益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往往是名大于实。所以“伐柯人”就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被介绍人所替代,再无那种“月老”替男女系上红绳成就婚姻之任了,有的只是中间介绍、婚礼之时作个名义上的证人而已。但这并不妨碍去读一读《伐柯》,去领略一下先人们的那种婚姻雅趣,追溯一下“红娘”之源,不也是一种婚姻文化的享受吗?
(二O 二二年三月三十日)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