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源到编排:平面设计教学的课题作业研究 何方著
《从资源到编排:平面设计教学的课题作业研究》,何方博士又出新书!
何方近影
何方,1978年生于南京,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平面设计系主任,硕士生导师,江苏省青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青年友好使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江苏省高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首批江苏省紫金文化创意英才,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刘海粟教学奖。荷兰阿尔特兹艺术学院访问学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设计思想及其当代实践研究》子课题负责人。主持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传统图形再设计研究》。
多次担纲国家级、省级重要项目的视觉设计,包括“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中国-东盟菁英奖学金”、“江苏发展大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世界文学之都”、“南京创新周”、“南京奥林匹克博物馆”等百余项。担任2022亚运会会徽评审、世界技能大赛国赛等国家级设计竞赛评审。被誉为南艺的一张名片。
让传统文化涵养创意灵感
提起何方博士设计之精巧,人们无不赞赏其能在方寸之间用心经营、立象尽意。她以艺术巧思弘扬传统、创造新韵,用视觉语言对话万物、沟通世界。
当人们漫步于南京文化特色街区长江路时,不少游客总会在长江路标志性LOGO前留影“打卡”。
“标志的设计,灵感,源于我漫步长江路的切身体验。”在设计之初,何方曾用双脚重新丈量了一遍长江路,在脑海里将长江路与周围的文化元素串联起来。她让设计技艺与情感体验融合焠炼,将动态与静态、时间与空间浓缩于设计作品中,将无限的“意趣”蕴含于想象之中。
正如何方所言:“标志设计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它不只是简单的造型设计,更要蕴含传递出信息和丰富的文化寓意。”
赓续文脉,将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通过形神兼备的传承创新,焕发经典文化元素的活力与魅力,是何方设计创作的又一特色。
没有脱离时代的设计,也没有脱离民族文化根源的设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何方认为:继承中华古老文明并不是回到过去,而是通过设计实践去探索、寻找东方的根脉,形成与当代的对话。
事实上,文化遗产、手工匠艺等传统文化元素,是当代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她不仅有“形”的创新借鉴,更有“意”的拓展延伸。
何方教授总是让流动的传统对接生动的当代,以此创作了很多优秀设计作品。
如果说对中华文脉的传承弘扬丰盈了何方作品的文化底蕴与历史厚度,那将目光投向世界的全球视野,以及对时代精神的精准把握和创新表达,则让何方教授的设计创作呈现出开放包容、融贯中西的艺术品格,她的诸多设计杰作赢得了世界的目光。
6年前,由何方设计的亚投行徽标,在亚投行开业仪式上正式亮相。两条弧线将亚投行英文简写“AIIB”夹在中间,这就是徽标的主要构图。何方说:椭圆外形象征着地球,彰显出亚投行成员国的全球性;上下两条弧线象征着国家和区域间的互联互通;整个LOGO的中间AIIB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A”不仅代表ASIAN(亚洲),还代表ACCEPT(接受);“B”本身意思是BANK(银行),还有BELIEF(信任)的意思……标志颜色是锦红色,更沉稳大气,寓意“前程似锦”,这些标志着中国文化的元素是必不可少的。
亚投行logo,何方设计。
图形符号的匠心运用,英文字母的意义延展,中国元素的融入碰撞……亚投行徽标以非常简洁的构图,展现了没有国界的形象语言,既易于“阅读”、识别和记忆,又涵意广阔,丰富而通达,一举获得了世界性的认知与认同。
在中国东盟菁英奖学金LOGO中,何方用11根彩色线条勾勒出一只展翅翱翔的飞鹰,形象的体现了中国和东盟国家青年正以开放之姿,共谋发展的美好前景。
何方教授自2003年毕业后,选择在南京艺术学院留校任教,一直教学到了今天。她是一名成熟的创作者,也是一名执着岗位的引路人,潜心引导学生们精耕专业,提升技艺,放眼世界。
最近她出版的新著《从资源到编排:平面设计教学的课题实践研究》,更是凝结着她学术研究的部分成果和设计学的精华,对那些设计创意中的众多后来者们是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
一个心灵高贵的人,举手投足间都会透露出优雅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