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乘着音乐的翅膀飞翔
文/任淑媛
夏日的清晨,被雨水清洗后的沂河两岸一尘不染,空气是如此的清新。每次来到沂河边,就像站在松花江畔;每次聆听沂河水吟唱,就像听到音乐之城传来的优美乐声;每次听到婉转悠扬的《沂蒙山小调》,就像听到《太阳岛上》的歌声在耳畔回响。身在异乡,心却早已飞回到松花江边。
因为我远在山东,所以,不能参加冰城文学艺术交流社第八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家采访团走进哈尔滨音乐博物馆采风实践活动,但是,当我看着作家采风团成员往群里发的一张张采风照片时,一颗跳动的心,仍然特别想去了解哈尔滨的音乐历史,领略音乐之都的艺术魅力。

我通过网络搜索着哈尔滨音乐博物馆的信息。在世界音乐长廊里,都说西方有维也纳,东方有哈尔滨。当我梦幻般地走进哈尔滨音乐博物馆,黑土地上的音乐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那些琳琅满目的乐器让人目不暇接。博物馆里展出的千余件展品包含乐器、配件、传统歌本、乐谱、手稿、影像资料等,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哈尔滨音乐艺术的发展轨迹,讲述了开放、多元、包容、优雅的城市故事,完整地展示出了哈尔滨百年音乐的历史发展历程。在各位老师发的图片上及网络素材里,我看到了月琴和柳琴,它们让我想起了学生时代我和音乐的一段缘。
记得上高二的时候,因为我学习用脑过度,生病休学了一段时间。为了能让身体尽快恢复,在姐姐的影响下,我开始学习琵琶和声乐。从小我就很喜欢音乐,小学,初中乃至高中我都是班里的文委和音乐骨干。起初,我和学校的声乐老师学习声乐,还自学了脚踏琴。后来,姐姐把我带到了她的音乐老师高军那里学习。我的声音条件很好,接受能力很强,但是和姐姐比还差一些。高老师对我要求特别严格,几天没有进步就得挨批。为了学声乐,我曾经被老师训哭过好几次,也曾打过退堂鼓,但是我有股韧劲,坚持下来了。

有一天我去上声乐课,高老师的爱人看到了我,她说:“你学乐器不?我可以教你学琵琶。”我说:“没有琵琶呀。”“可以用我的,我有两把琵琶。”我一听来了兴趣,开始学起了琵琶。记得那时上一节课是30元。学习琵琶练功也是很苦的,学乐理、简谱、五线谱,还有轮指。右手五个手指上要带上坚硬的塑料指甲,用胶布缠上。开始用左手指按琴弦练习时,指尖弄得特别疼,后来都磨出膙子[ jiǎngzi]了。渐渐地,会弹一些小练习曲了,兴趣也越来越浓了。有一次我照照乐谱弹《十面埋伏》,真的有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虽然弹的不好,但是却喜欢上了古典音乐。
学琵琶和声乐大约半年左右,我的身体基本恢复得差不多了,必须返回学校上课了。因为功课落下很多,忙于赶课程,就把乐器和声乐学习都放下了。高三的时候,学习紧张之余,也会唱唱歌,弹弹琴,放松一下自己。记得参加高考的时候,我还报考了音乐学院,声乐和乐器等术科都过关了,唯有身高没过去,遗憾地放弃了考艺术学校,还是报考了其它大学。
参加工作和结婚后,由于家里家外都忙,就很少去接触音乐了。2014年,因为感觉生活有些压抑,我听了好朋友的话,下载了唱吧软件,在唱吧里唱歌。有一天,遇到了黔王老师,他的歌声特别美,一听就是专业的歌手,我便关注他,向他学习。黔王老师给了我一些指点,渐渐地,我又把声乐捡起来一些。虽然唱的不好,但是可以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因为那时条件不允许,所以一直没有买琵琶,学了一半,也没学成,就半途而废了,现在想想感到真的很遗憾。
不远处传来雄壮奔腾的乐曲声,打断了我的回忆。再次打开手机,看看哈尔滨音乐博物馆的照片,那些仿制的经典展品一一映入我的眼帘,有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时的14件演奏乐器、《闪闪的红星》手稿、1.8米高的大弦琴等,仿佛我亲临现场一样,突然有种音乐氛围围绕着我。那种宏伟、博大、雄壮的无人能及的音乐气势,让人感到热血沸腾。为了那一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冼星海创作出这样惊心动魄的乐曲。也许音乐家做不到像文天祥说的那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做不到像谭嗣同说的那样“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但是音乐家同样忧国忧民,有一种与常人不同而又伟大的特殊境界,所以才会谱出伟大、绚丽的篇章!
看着照片上那千余件与音乐有关的重量级展品,让我真正地感受到美丽的冰城哈尔滨不愧有“音乐之都”的美称。她不但在繁华浪漫的中央大街上处处飘荡着古典音乐,还在辽阔的城市之肺——松江湿地上建成了大气、磅礴的“世界最佳音乐厅”——哈尔滨大剧院,常年上演世界著名歌剧和交响乐,更让人流连忘返,足见哈尔滨音乐文化的厚重和广泛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音乐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的确,哈尔滨音乐博物馆这所大学校承载和展示着哈尔滨音乐的历史渊源、蕴含和释放着“音乐之城”的艺术魅力,让中外游客都去了解哈尔滨的音乐历史,领略东方小巴黎的独特魅力。
当古老的民歌在白山黑水间传唱,当东西方音乐文化在这座城市里交融,当民族救亡的歌声在冰城的上空响起,被音乐熏陶的“冰雪城市”整个身体和心灵已被音乐磁场所吸引,所激荡,乘着多彩的音乐翅膀飞向远方。

本文作者任淑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