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意清飙:人生的至美境界
文/金振邦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和博士生导师)
李秀贤先生撰写了一本杂感集《适意清飙》,希望我能够为此书写几句话。我认真浏览品味了一遍,书名所呈现的那种随心所欲境界非常人能轻易达到,但书中闪烁着许多思想亮点,引起我一定的思考和共鸣。而且文集大多涉及中文专业领域,所以我欣然命笔写一写拜读此书的一些即兴随感。
评读是心灵的升华
“品读篇”。古人佳作折射出卓越的思想品质和智慧力量,而作者的独特领悟也是启人心智。阅读是卓越人物的共性,它是一个人在特定领域施展才能的基点。世界有多大,阅读面就有多广;人生有多长,阅读路就有多远;阅读将贯穿人的一生,离开阅读生命力就会衰竭。我曾给《天下书香》杂志写过寄语:读一流中外名作,陶冶思想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净化人格灵魂。一些经典论述启人心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培根)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巴甫连科)书籍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为乐趣而读书。(毛姆)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林语堂)我一直认为,性格决定命运。性格的完美,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经典阅读。我们与阅读就像躯体与灵魂的关系,经典书籍和文献,能够给我们注入新的思想和理念,提供精神能量,示范全新的性格气质、审美取向、品位格调、多维视角等。没有阅读,人的生命力就会衰竭,在现实社会中就无法生存。然而,历史上各种经典都具有当代性,我们总是以今天的角度视野和认知水平,去汲取经典中的思想智慧,来解决现实中实际问题。就像接受美学理论,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关于明代王阳明“心学”。作者认为其理论核心是“良知”,基本要求是“向善”。王阳明“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其内涵极其丰富,需要科学解读: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人的初始心体并没有所谓的善恶意念,是一张纯净的白纸。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的善恶之举完全是由心的意念所操控的。可见意念的能量极其巨大,是人所有行为的根源,甚至可以制约人的健康与否。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这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良知的基本标准,就是具有明辨是非的正确判断。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人获取良知的实践途径,人的良知不可能自发产生,只能通过格物实践来获取。
作者认为苏洵教子有方,其中关于写作动因颇有见解。《仲兄字文甫说》“风水相遭”观点,即“无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是真正明了写作规律的高见。作者只有受到某种急切现实需求、意想不到突发情景的激发,就会产生强烈的写作冲动和激情,这样写出来的文字才会汩汩而流、奔泻而下、不可遏制,自然会闪现出睿智卓识的光芒。那种为文而文、无病呻吟的文字,绝不会具有生命活力。
关于屈原悲剧和唐寅遭遇。后人不免唏嘘不已,这是那个畸形、扭曲社会的必然产物。因为越是有社会责任和担当的正直清醒、才艺双全的人才,就越是容易和腐朽统治阶级的主流意识形态发生冲突和对峙,并常常遭到毁灭性的悲惨结局。好在那样的黑暗时代已经远离而去。社会越是进步,应该越是能够容忍文人的桀骜不驯和清高风骨。
行吟是人生的阅读
“行吟篇”。游历美景、陶冶心灵,吟诗记事、抒发情怀,是一种快乐享受。作者还吟诗抒情,体现出独特的浪漫情调。
旅行可拓展知识和视野、提升眼光和胸襟、滋润心灵和人格,让我们感受到某种历史和艺术的震撼,其潜在能量会辐射进人的心灵。只有接触人类最高水平的文化遗产,人的心灵才能不断净化,人格才能日益高尚。连家门、国门都没走出去,怎么理解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何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旅游是珍贵的生活经历和重要的文化投资,它对提升一个人的人格、理念、气质、格调、趣味等,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作者游览湖南浯溪,在《大唐中兴颂》摩崖石刻前恭敬一拜。他敬佩古人鬼斧神工、匠心独运之功力。元结碑文对平息唐代战乱欢欣鼓舞,期待着国家走向大治。加上颜真卿苍劲有力的书法,字里行间的金戈铁马之气,拳拳报国之志,映射出时代的某种进取精神。为什么千年胜景会使我们感到震撼,因为在文化进取精神这一点上,今人和古人在心灵上是息息相通的。在湖南江永县上甘棠村,还发现至今仍保存着200多幢明清时代民居,每一幢都展示着浓厚的“耕读文化”。它不是简单的种地和读书问题,而是有着极为深广的普遍意义。它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学、艺术、农学、科学、哲学等,使知识分子思想接近底层人民,养成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耕读文化精神在当代仍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作者曾到黄冈寻访苏轼遗迹。苏轼谪居黄州前两年,是人生旅途最困苦时期,《东坡八首》表达了他随遇而安、知足常乐、豁达大度的心态。苏轼的伟大是他心灵的强大,他已达到了佛教所谓“无我”的最高境界。个人的所有束缚,包括各种身份地位、喜怒哀乐、人情牵挂、非人遭遇等都已抛弃了,唯一所剩的只是对人生和生命的执著探索。他创作的不朽艺术作品之所以光照千载至今脍炙人口,是因为作品折射出苏轼那永生不息的心灵之光。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审视,还可以发现许多文学名作,如司马迁《史记》、屈原《离骚》、苏东坡诗词等,之所以能够光曜后世,其作者通常是经历了人生的惊涛骇浪或颠沛流离,导致了他们对生命的体验刻骨铭心,对艺术的领悟炉火纯青。可见,逆境是巨大动力,常常能激发出作家超常的创作潜能,这些传世名作映照着他们整个心灵世界和人格灵魂。这就是文学名著能够引起我们心灵震撼的根本原因。
作者有幸参观了开封包公祠。他恭恭敬敬地拜三拜,一拜为峭直;二拜为清廉;三拜欲问当今“关节事”。如果清廉刚直的包大人再世,他将如何面对当今社会?叔本华认为,历史上之所以伟大的人物,是因为主持和完成了某种伟大的事业,而不单纯是一种幻想和意向,而是对症下药适应时代需要的东西。如果再深入的话,社会改革和时代进步,如果只靠呼唤几个包公式人物来恐怕无济于事。人物的清廉刚直是暂时的,而制度的完善则是可延续的。不能只寄希望于清官这样的救世主,而是要靠人民大众的觉醒和奋斗,靠先进的制度来加以保证。
作者还参观了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嵩山少林寺,感觉千年文物的佛门重地商业色彩过盛,让人心理反差太大。我国历史上的寺庙,往往是人们寄托信仰的神圣地方。膜拜的民众都是为了祈祷平安、幸福、免灾、顺达,但是在重商氛围的影响下,连名震四方的寺庙也幸免于难,金钱的色彩弥漫其中。这是一种对信仰的摧残、对膜拜者的亵渎,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上部分人金钱至上、信仰缺失的现实。
闲谈是横溢的情致
“闲谈篇”。呈现出清闲心情和安逸兴致,安静自由地思考问题。这有点像古人的“静思录”。作者书房叫“静我斋”,寓意读书让我平静、充实、心安理得。益智和清心是读书境界,而思远和仰高是心灵归属。在阅读中静思,是人生修养的高级境界。最近获诺贝尔生理学奖的科学家发现,冥想可使人体端粒长度拉伸,端粒体越长,生命就越年轻。这就是静思有益于生命和心灵的科学依据。
如何理解古代文人对酒的豪情和亲近。好酒対文学创作的激发作用功不可没。创作好的作品,常常需要艺术的冲动和激情,作家须处于一种激昂、癫狂状态,美酒就是催化剂。李白斗酒诗百篇就是明证。扩展到其他艺术领域也是如此。
关于人品与书品。作者认同古人所说的“书如其人”。“人品好书品差点也无妨,但书品好人品差就不行。”这是很有见地的。任何艺术作品,都是人心灵世界的投射。法国作家布封曾说“风格即人”。叔本华说文体是“心灵的外观”。罗兰·巴恃认为:文体“是一种凝结作家气质和他的语言的必然”。文如其人无可辩驳,甚至还可说书如其人、画如其人、字如其人。但不能简单地把作品和人机械加以对应。人的心灵和性格是一个复杂组合体,名作家也会出现败笔,普通人也会有刮目相看的杰作。我们不能因言废人,也不能因人废言。尤其是书法,其运笔走势和心灵轨迹丝丝入扣,作品风骨和内在人品是一体两面、难以分割的。
作者曾发现,某所高校挂在校门口的对联左右不分、格律不合,认为这是对传统文化的误读和不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为了正确认识和理解现代。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如央视节目的字幕经常出现执着(著)这一类的错别字,新闻节目数字序号后面出现错误的顿号,报纸的竖版标题左右颠倒,许多商业招幌错别字层出不穷。有的大学“图书馆”大楼上,三个字竟然从右到左书写,恐怕全国没有第二。这说明一个国家文化水准的提升,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作者读到《领袖们的千古难题》一文感慨万千。现在各级领导应具有宽容和博大的胸怀,真正做到“亲贤臣,远小人”,这是老百姓的共同心声。历史上,知识分子在一些政治运动中,因为敢于提出新锐意见,常遭到不公正遭遇,甚至走向令人痛心的悲剧,最终导致社会发展的迟滞。执政者应以史为诫,知道忠言逆耳、顺应民心的道理,只有容纳多元化的观点,才能做出高瞻远瞩的决策,成为老百姓的代言人。领导人的决策,历史自会做出功过是非的公正评价。
以上我的一些即兴杂感,就是想说明古往今来每个人的思想和心灵,都会有一定的闪光点,小人物也可以有大智慧。这些智慧和亮点汇聚起来,就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精神。这是我们国家发展的巨大动力所在。国家的希望就在每个人的心灵智慧中。
2021年11月25日
(金振邦,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和博士生导师。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国际汉语应用写作学会副会长。吉林省社科联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