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炎烈日下拾麦穗的扶风老人
文/王应祥

过了夏至,已经快进入了初伏天气了。扶风县城以北的麦茬田野,热浪滚滚,那天路过周原大地的扶风至天度公路的法门镇三线段,看到公路两边麦茬地里拾麦穗的老年男女。他们步入已经露出绿色玉米嫩苗的麦茬里,一手抓着化肥袋口,伴随弯腰低头的姿势,另一只手快速伸入尖尖的麦茬中,跟啄食似的在不停的抓拾着零星的麦穗穗。有的老人还时不时要伸直一下腰,或者,用手捶一下自己的后腰际,完了,原地立一小会,再用手撑把袋子里的麦穗穗向里面压压,为的是再往袋子里能再添加捡拾的麦穗。
广阔的麦茬地里,零零散散分布着拾麦穗的老年人。他们在麦茬地里,迈着沉重的步子,艰难的弯下腰,在捡拾着这一点点生活的希望。
这些捡拾麦穗的老年人大都在七十岁左右。看着老人们大热天还在劳作,不由我停车,步行了几十步,我便在他们的面前与老人们打起招呼,之后,我便与一对老俩口闲聊起来。姓李的老人说:“唉!这也是一种打工挣点钱的办法,老伴是糖尿病,他也有尿蛋白,身体也不好,也常常吃药,能挣点就挣点。”他又说:“我俩人一天下来,少的时候,一个人大约能拾麦粒子有20多斤,拾的多的一天也有50斤左右。”听着老人的劳动所得,我也有点欣慰。

如果按市场麦价每斤1.5元折算,一个人一天少的能收入30多元,拾的多时,一天一个人能收入70元左右。老人说:“拾麦穗穗一天的时间也不是很长,早上天气凉些,7点进地,11点就回家,下午则进地晚些,看太阳强度,一般推后5点左右进地,7点就回家了。”
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小麦收获机械发展的种类繁多,革新换代也快,机收质量也越来越好。但是,农村外出人员居多,麦收时,有的打个电话让别人代替帮忙收割一下,麦田的四角和边缘地带,终有机收不到的死角麦穗穗遗留在地里。加之有的收割机驾驶员技术不过关,轮胎碾压或遗失小麦穗穗比较多。
这些年,多数麦田的主人,又不去收拾这些遗落的麦穗,日晒雨淋看着很是可惜。于是,捡拾麦穗穗也就成了农村老人闲时间的一个创收劳动。捡拾撒落在麦茬地里的麦穗穗,不仅做到了粮食的颗粒归仓,也增加了这些没收入农村老人的一点收入。
自小麦粮食开种千年之久的农耕文明以来,夏收大忙农事当中,捡拾田地遗落的成熟粮食是农人耕耘千余年的一种节约美德。记得小时候,三夏大忙,在农村中,小学校,甚至,县城学校师生都要放假十天左右,回家支援生产队搞夏收。大点学生要跟着生产队里大人们去干一些拉麦捆,摊麦场,收麦场,扬麦子的农活,我们这些小娃娃学生每天则由本生产队老师带队,去收割过麦子的麦茬地里捡拾麦穗穗,做到夏粮颗粒归仓。
儿时的拾麦穗穗已经成为一种记忆,而今日的拾麦穗穗则是农村老人的生活无奈的一种折射。他们为了生活,去顶着毒辣辣的太阳,用拾麦穗穗的所得,来改善一下自己生活的窘迫状况。

拾麦穗穗看似活路不重,挣钱不多的这个原始的劳作,所反映出多数农村老人,在现时生活中,无奈的一个缩影。头顶烈日,不停的弯腰劳作,有的老人脖子上还搭着一个擦汗的湿毛巾,看到他们一个个汗流浃背,一个个面红耳赤,他们却还憨厚的与我说着家常话,让人看了着实的心疼。
过去拾麦穂穗为的是糊囗,现在拾麦穗穗老人是为了能多挣几个吃药看病钱💰 。都是在捡拾麦穗穗,两种社会时代背景的反差却很大。
捡拾麦穗穗是农村老人勤俭持家,所养成节约生活的一种习惯和美德。但同时,也现显了当下农村老年人养老金低下,自己生活简朴和身有病疾需要医治的无奈。
因为年龄大了,城里过去没有工作的一般居民老人,每月能领二千至三千元的养老金,企业上班族退休每月四千元左右的退休养老金。而农村老人呢?怎么不让他们也按城里一般居民交养老保险费,而60后也得到上千,数千的养老金呢?
农村老人靠捡拾麦穗穗来改变自己生活的所剩无几,这生活实在使人感慨良多!
三农问题一直是一个永久的话题!而农村老人养老金太低的问题,也一直是中央两会代表所提议的一个永久的话题。年年人大代表提建议,年年政协委员提议案,年年新闻媒体做报道。年年把这个热点话题,当做焦点问题大肆的宣扬报道。但是,终究是雷声大,无雨点!关注的热度过去了,过些时间,也就凉了下去,就象西北风过来了,一阵大风来,刮的就不见了踪影。但愿权威部门多关注点农村,关注点农村老人;也祈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今年的中央两会上,再次把农村老人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关注他们这个老大难问题!

作者简介:军人出身,公务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省、市散文、杂文学会会员,扶风县社科联副秘书长,县作协副主席,县党史编撰人员,《宝鸡疫情志》扶风篇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