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韩屋村
白 水
“在中国旅游,有时要坐一两天的火车!”在山东大学上课时,韩国留学生曾这样惊奇地说。我不当回事,可是当我从韩国的庆州到全州后,竟忍不住这样想:“三个多小时的时间,竟横跨韩国,从东海岸来到西海岸,从古代的新罗国来到了百济国。”
2014年7月的一天,我独自一人到庆州观光,在佛国寺遇见庆尚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张鹏。他攻读研究生,打工挣钱,还把父母从国内接来,租一辆小汽车,带父母在韩国旅游。见我孤身一人,全家都热情邀请,于是和他们一路同行。在庆州逛了几个景点,已是下午五点,张鹏说来得及,要开车到全州去。虽然我想去,但有些犹疑,因为觉得路途遥远。可是汽车一会儿便出了庆州市,奔驰在高速路上了。年轻人就是有精力,有勇气和魄力。只有年轻人才能常常“心想事成”。这样的年轻人让人高兴、放心。
汽车在山林间穿行,一会儿高架桥,一会儿隧道,一会儿在山脚,一会儿在山腰。韩国百分之七十的面积是山峦,连绵起伏,但现代的公路、汽车使天堑处处变通途。晚上八点多到达全州,华灯初上,没有多少流光溢彩、耀眼夺目的霓虹灯、广告牌。张鹏打电话定好民宿,汽车拐几个弯便到地方。主人在路边迎候,领我们上楼,又送来水果、冰水。韩国人喜欢喝冰凉的水,但这水也太“凉”了,在塑料瓶里结成大冰柱子。韩国各地都有这样的民宿,就是家庭旅馆,全民搞旅游似的。我们四个人一晚上六万韩币,约合三百多人民币。他们一家在里间,我自己在客厅。没有床,木地板上铺了薄垫子便睡觉了。有时感叹韩国文化中的这种简洁方便,睡觉不需要床,吃饭没大鱼大肉,不过他们在礼节方面很讲究。生活各有侧重,文化自然不同,入乡随俗。开阔眼界,有一番比较和思考。
第二天早上醒来,向窗外一看,觉得是到了农村,没看到几栋高楼大厦。周围有低矮的平房,远处的几座楼房之间也是很多平房。想起来,全州最有名的景点便是韩屋村,保留传统民居文化。看着这些平房,心里面产生一种亲切感,心情开朗舒畅。那些现代的高楼大厦让人觉得有些威严霸道、坚硬冷酷,又遮天蔽日,给人一种压迫感,玻璃和彩灯亮光闪耀,令人头晕目眩。
收拾停当,我们下楼,张鹏和主人打交道,然后开车带我们去旅游。年轻人在外面历练,成长很快,懂得自己学习、立业,懂得爱父母有孝心。韩国人的生活虽然很现代化,但也坚持传统,讲究儒家孝道,注重礼仪。张鹏来韩国只有大约两年的时间,这样能干也和从小良好的家庭教育分不开。他父母都是教师,温文儒雅,和蔼亲切。在中国,尽管曾有文化的“革命”,有和西方的“接轨”,但民间的日常生活、家庭的熏陶影响,使得传统文化仍绵绵不绝,代代相传。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人心自有公道,有价值的东西总不会被随意丢弃。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承者、发扬者,也以自己的生命活动创造新的文化。“六亿神州尽舜尧”,“任重而道远”,“不可以不弘毅”,不可以松懈、懒怠。
我们先去参观韩屋村。眼前一片黑瓦覆盖、淡黄色木柱木墙、门窗贴着白色韩纸的平房。窄窄的街道,绿树掩映,门楼、院墙里伸出绿叶红花的树木。仿佛回到古代,进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村口一块大石头,上面有韩文,也有醒目的隶体汉字:“全州韩屋村”。
时间尚早,但街上已有不少漫步的游人,观看两边古香古色的房屋。时间仿佛慢下来,那些屋瓦、梁柱、飞檐斗拱,让人觉得安闲自在,悠然自得,似乎悄声细语,讲述岁月沧桑的故事。相比之下,游客显得可怜,匆匆几十年,就改变了容颜。
路边有一棵古老银杏树,被人们用石栏杆保护起来。不过很快换了想法,因为树旁的牌子上写着:“保护树”。原来多少年来,一直是树在保护人。是啊,在这已有六百多岁的古老银杏树前,人自然会有庄重严肃、沉稳坚定、虔诚崇敬的心态,会有一种神圣感。因此,人能有信心,有希望,有生命、时间的感觉。这是一棵历经沧桑的保护树,现在仍保护全州人,也保护在此驻足的游客。离保护树不远,立着一块石碑,上刻汉字:“全州崔氏宗庙”,宗族世代平安,子子孙孙,瓜瓞绵绵,应该是承受了这保护树的恩泽。
游人渐渐增多,街道两边的店铺都开门营业,餐馆饭店热闹起来。现在,旅游成了许多地方的重要产业,这历史悠久的韩屋村繁华热闹。看到许多人排长队,等着买什么特色食品吃。我们到一家饭店去吃饭,一进院门,竟豁然开朗,欣喜愉悦。院子不大,中间全被一个大水池占满,四周留下窄窄的过道。过道外侧是稍高一点的木廊,脱下鞋子摆在这里,便能到一个个安放小桌的房间用餐。水池中放着几个花盆,长着修长的蒲草类的植物,水中锦鳞游泳,惹人喜爱。水池中心是一块石头装饰的地面,长着一株高高的百日红,绿叶红花装满整个小院。阴天,空中洒着蒙蒙雨丝,滋润花叶,更显精神。
水池四周的房间里照出朦胧灯光,映在如镜的水面上,和天光云影、红花绿叶交错重叠,再听着屋里传来的说话声,杯盘筷勺的响声,简直像梦境一般。当然不是梦,是韩国的小饭店,美味的排骨汤、米饭,还有腌萝卜、泡菜等,味道醇正,香辣爽口。房间的装饰是传统民族格调,盘腿坐在垫子上,听着不懂意思却能感受温暖的话语,头上的灯笼洒下淡淡光影,不由悠然出神,似乎又到梦中。
从饭店出来,满街游客成群结队,衣着鲜亮,背着大包小包,手持手机、相机。想起一句话:“梦里不知身是客”。两边店铺有的卖各种旅游纪念品,有的专门卖纸扇,这是全州特产,有的卖各种食品,也有时装店、咖啡店等。有的院落展示古代各种生活场景、风俗习惯,沙土地面,纤尘不染,房屋坐落在石头台基上,门前有放鞋子的走廊,屋里地板非常干净,没有多少桌椅家具,常见正中靠里有一个小木几,主人在上面写字作画。门后放几床被褥,晚上铺开便可休息。干净简洁,木板墙壁、纸糊窗子让人觉得亲切。
怎么这么干净?这样的木头房屋?可以理解,这里是朝鲜半岛沿海地区,地面尽是砂石,常常海风海雾清洗滋润,所以没有尘土,处处洁净新鲜,树木茂盛,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有的地方摆一片坛坛罐罐,腌制泡菜的,有的地方安装水车,有的地方摆放簸箕、篮子、陶盆,还有各种农具等。往日生活历历在目。并不遥远,四五十年前这些都是实际使用的农具,二三十年前我自己就使用它们,现在还有中国人在使用。不容易的,不能忘记过去的日子,忘记走向现代化的艰苦历程。
街道中间有一条潺潺的小溪,清澈怡人,溪边有一座花坛样的雕塑,上面流下水来,汇到溪流中,别具匠心。可是也让人觉得有点做作,并非自然而然。整条小溪在石制的沟槽上流淌,可是花了大代价。快到路的尽头,看到还有几座传统样式的房屋正在建造,感叹韩国人对古代文化的重视、保护和弘扬。忽然想起曾经关注过的一条新闻,在中国山东省,已经没有一处保存完好的古代村落了。
我们参观扇子博物馆,展览从古到今的各种纸扇。艺人正在制作纸扇,小孩边玩边接触、了解一点制扇手艺。还参观“韩方”文化馆,原来就是中医药馆,陈列各种药材、一些医药方面的古书,有著名医生的塑像。街上还有一些其他手艺作坊,出售作品,展示技艺。
街上有高鼻深目的西方人,当然也有其他中国人吧,我想。再顺着一条南北向的大街走,两边有店铺,路中有人摆摊卖纪念品、玩具、衣服、小食品等。摊主们很悠闲,不大声吆喝,招徕顾客,推销物品,倒好像借摆摊来观景,与人闲聊似的。在这古老的韩屋村,人们摆脱现代生活的紧张和焦虑,心情放松,脚步都慢下来,欣赏周围的事物,细细体会生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忽然看到路边有一个大牌板,上面写着汉字。细看竟是在国内早已被禁的一个邪教组织在做宣传。我觉得讨厌,转身走开。牌板旁的一个人立即跑到我跟前,是个韩国人,不会说中国话,看他的手势表情是要我再去看牌板上的内容。我不理他,走自己的路。他仍纠缠不放,拿出一些宣传单给我。我摆手不要,他嬉皮笑脸,死乞白赖似的跟在身边,我不禁觉得恶心、气愤。正不知怎么办才好,张鹏快步过来,厉声对那人说几句韩语,把他赶走。“别理他,这是有人出钱雇他,如果拉着一个中国人,能得不少钱。我说要喊警察,他便不敢了。”张鹏对我说。回头看一看,来往的人们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没人理会那个牌板。韩国是现代民主国家,宗教信仰自由,但人们自然有自己的判断力。
前面人多起来,原来是到了庆基殿大门。庆基殿是古代百济国的王宫。大门斗拱重叠,色彩富丽,高高架起飞檐斗拱的黑瓦屋顶,很显气派。两个身着古代卫兵服装的人站在大门两侧,蓝袍子,红腰带,高高的黑礼帽,腰佩长剑,很是威严。不少游客站到卫兵身边合影,高高兴兴。卫兵不动声色,训练有素,或习以为常吧。壬辰倭乱中,庆基殿曾遭日本侵略者破坏。几百年过去了,这大门楼更加明艳壮丽,卫兵更加英姿威武。他们不只是在发展旅游产业,供游人拍照留念,也在守护历史,守护民族的尊严与光荣。我拿出手机自拍一张,把卫兵留在画面上。
快到街道尽头的时候,左侧有一座巍然耸立的教堂。典型的罗曼风格,砖墙厚重,窗子细长,高高的小穹顶上竖立十字架。许多人在这里拍照留念。和周围的传统房屋庭院相比,教堂显得崇高神圣,坚毅刚强,傲然独立。大概为了满足游人的好奇心,教堂大门敞开,拉着绳子不许进入,但可以看到里面一排排的连椅,两列石柱,石柱上方、屋顶上有许多拱券,两侧墙壁上也有。教堂里面很空旷,和街上热闹的世俗景象相比,更显庄严、圣洁。
教堂大门前小广场的一隅,有两个传教士的青铜塑像。一人颈戴长长枷锁,用双手扶着,跪在地上,遭受痛苦。一人站立,双手紧握十字架,举在胸前,虔诚祈祷。两人面容瘦削,衣衫破烂,但神情镇定,面色从容,微微仰头,似乎看到天国。旁边有牌子,介绍天主教在当地的传播过程。苦难和希望同在,这是人生的永恒主题。宗教用苦难、牺牲震慑人心,引领人们寻求救赎。西方宗教文化发达,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曾长达一千多年,后人称其为“黑暗的中世纪”。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欣赏春花秋月、夏雨冬雪、烟云霓虹,乐山乐水,追求内心的宁静祥和,感悟宇宙天地的神奇造化。确实是非常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
离开教堂,我们又回到五彩斑斓的人世间,看人来人往,听笑语喧阗,店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花坛里姹紫嫣红,行道树高大茂盛,处处庭院墙里墙外红花绿叶,生机盎然。在行人优哉游哉,自由徜徉的时候,那些檐角、墙头、门窗也似乎有了生命,变换姿态容颜,与人们嬉戏周旋。
韩屋村是韩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世世代代如此生活,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历史变迁,沧海桑田,人不过滚滚红尘中的过客。我想起一位当代中国艺术家的话:“别人都想超脱红尘,可是我偏要往红尘里去。”看着这韩屋村里的景象,不禁有些感动。我是一个匆匆过客,可是愿意在这街上多待一会儿,感受人世间生活的气息、韵味。
作者简介:白水,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图书出版
文学、论文专著、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
国内单书号、丛书号、电子音像号、
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