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小航,上海市检察官文联文学协会主任,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高级检察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工作之余,公开发表作品达几十万字,笔耕不辍。著有《检察官之死》等中篇小说,出版了纪实专集《疯狂的新贵族》,并主编了上海市检察机关诗集《检察之韵》等,出版个人诗集《一米之外》等。曾有文章获得全国检察机关金鼎奖项等。
以“一”起始的无常陪伴。
今音(雍赓)评论:
《检察官之死》的对象是郑忆庆,他也是检察官章融的大学偶像,郑前程似锦,却在一年春上三月的一次住院,和实习生颜素相识到相互信任,由此被颜的男友严吉误解后遭到仇杀。最后,严被枪毙。这个中篇要跳出法制文学的模式去评论,首先从小说富有哲理的表里不一,去认识严吉的心理畸形的社会背景和土壤结构;
其次是从人物命运的相悖方向去看塑造的目的有三:第一,社会在光明下的黑暗;第二,宿命论对人物形成的实际影响;第三,认识无常的意义是在于学会如何规避风险。这个中篇有三万多字,用了写实体手法,并且以传统的对话结构为多。这篇小说对人性刻画与叙述,在层面上也可以按照纯文学的写人性角度去看待,比如,看待小说中对爱情观的不确定因素,和人物对其目标的游移心态的朦胧与真实的互相交织,主要表现在章融与其男友刘海坚之间的核心问题是,为了爱情,你能否替我杀人。
于是,小说提出了一个问题,爱情是什么。显然,像严吉心胸狭隘的爱情观,是以自残、恫吓、怀疑、施压等手段来构筑所谓的爱情崇高的围栏,并且可以表示为爱去死等等。这个现象,如果从精神学角度去认识,也能够说得通,于是就要讲到生他养他的那个土壤成分构成。这时候,小说在题材处理上可能遇到的同类项方面,有意识采取了止。在阅读理解上需要深入的地方在于此。是指小说有意识停止了对话模式的继续,而是转入了对章融的心理刻画与描写,这也是小说用倒叙手法来完成这篇小说的一个看点,
比如,看开头部分对章融眼光的描述,从而使得对人物由表及里的看法出现了断层,这时候,采用哲学眼光,才可以看到人物与社会的深处的矛盾所在。比如,死者郑忆庆虽然仕途风顺之路却断在了严吉刀下。这是无常。郑本应有理由和能力继续享受体制给他带来的荣耀和光环,可是小说却从相悖论方面,把这条路给堵死了。这就是小说。
同时也展现了小说的深层含义,比如,一个人究竟怎么活着才能善始善终。这一点,在小说里遭到了颠覆,变得不可能了。像作这样的评论,同时也把这篇小说从法制文学的圈子里拉了出来。把人物从检察官圈子拉到了社会上,并且同普通的老百姓放在一起思考和看待人物的命运与走向。这是小说颇显智慧的地方。打破了小说的常规写法和套路模式。所谓的套路写法就是按部就班的照葫芦画瓢。而小说没作这样的处理,这是显出了在结构上发挥了止的作用。
止属智慧。这时候,小说也显出了传统文化的作用,比如,严吉不会用止的智慧去处理人之间关系。当检察官郑某采取止的智慧时,却遭到了颜素和严吉两种不同的手法对待。于是人以群分的理念,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继续能起到规避风险的作用。小说还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严吉的杀戮意识是什么时候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这其中有个时间节点就是围绕一年春节前后的严吉探亲回家而没有按照颜素的心理时间要求及时返回,同时激发了她和刚入院的郑搭上了关系,
并且能够深交的证明在于颜单方面唤郑为庆庆。这时候的小说在处理颜这个人物上采取了混沌手法。混沌也是小说处理的一种手法,有它的美感是在于能够将人物性格更加趋于复杂化。可怕的杀戮意识在小说中开始表达,同时也唤醒了现实社会如何在预防激化人民内部矛盾,也提出了一个棘手问题。棘手的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人物的精神世界塑造。这是小说的张力。小说的可读性主要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章融和男朋友刘海坚之间的看似无厘头的对话,其实是章融复杂的精神世界写照,特征也是混沌与不清晰。这也是小说的模糊处理手法。
另一个层面是章融到车站去送退学回严吉家的颜素。这样的描述就从根本上已经脱离了法制文学范畴,而是从人性的柔软度方面去着重进行了细节描写的目的就是人文关怀。像这样的处理,将两个身份和地位不等同的人物在人格上变得同等起来。这个是小说中的希望,有光泽,有温度,有理想,有爱心。按照不等同的观点再来看郑处于严吉和颜素之间,就没有等同起来,而是表示文明的一方郑,最后成了严吉的刀下鬼。
这两种比照所作出的要求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底线相似或者一致。如果不一致,趁早远离,无论他身上带着什么光环,都不足以把自己的生命交与对方。同时,小说也从另一个角度提示了教训的深刻与引以为戒。这在现实中有警示作用。
2022.7.3
作者:曹小航
荣誉顾问:关敏仪 然 空
萧 潇 秋 秋 胡晶清 施国标
评论:今音(雍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