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匠心独运 感喟遥深
王春煜
(海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李秀贤先生的《适意清飙》即将出版,请我为书写序。

这些年,海南的文学天空总是一些迷蒙,可在这方热土上,却从来不乏酷爱文学的有志之士。不过,有人浅尝辄止,有人稍有成就便自觉满足,而真正锲而不舍,并且不断进步的就比较难得。因此,每读到一些新人新作,尤其是扎根本土艰难地成长起来的作家的作品,总是感到特别的兴奋。
李秀贤先生一直从事学校的管理工作,兢兢业业,诲人不倦,业余在文学的园地俯首躬耕,不惜汗水,以散文、随笔、评论、诗词等多种文学形式,来表达他对社会、对文艺的高度事业心。近期,他将近几年来在各地媒体上发表过的作品,结成三辑,即“品读篇”、“行吟篇”和“闲谈篇”。
作品是作家写的,读作品,不仅要“知人论世”,还要摸清“来龙去脉”,即首先了解一个“史”的轮廓。朱熹说,读书要“涵泳玩索,文之自有所见。”意思是说,对作家作品须经咀嚼,方得弦外之音、象外之旨。作文须以立意为主。抒情归根到底也是在于立意,因为感情总是受思想制约的。清初的王夫之说得好:“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具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夕堂永日绪论》)。但是,思想又必须诉诸文字凭借材料和事实来表达。材料从哪里来,从观察和考思而来,从博览群书而来。写作的素材,经过作者刻意的挑选、妥善处理后,文章便顺遂地流露在他的笔下。可以想见,收集在“品读篇”中的15篇作品,是在这种情况之下产生的。
在学术界,历来对古代名贤及其作品的研究不乏其人,与之相关的学术著述浩如烟海。但从“品读”角度切入进行评述,尚属少见。作者文章中虽然缺少惯常的宏观把握和理论框架,却能独出心裁,写得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开篇往往从写作缘起,分别进入李白、杜甫、苏东坡等多位“高贵的灵魂”的交往,对他们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探究,娓娓道来,兼带感情,自不乏有会心谈言微中之处。因此每篇文章,都能给读者不同的感触和启示。而且文章中时时有“我”,每见“我借用尼采的话”,“我的感觉是”,“我最早对李清照的认识”,作者宛如与读者谈心,予人以亲切之感。
如《“良知”、“向善”,方能知行合一》,题目提出了鲜明的主题,语气肯定,豪情毕露,但作者并非架空论述,而是借助古代名贤王阳明说事。文章从王阳明的身世、成长经历说到他最终悟道,传播“致良知”、“知行合一”等理论,确是独创之见,精彩过人。然后对其理论进行阐析,旁征广引,思路清晰,论证透辟,最后回到文章的题目,这不仅是照应,也是进一步的强调和肯定。读后自有一种力量,它驱使读者不断寻求“良知”、“向善”,以做到“知行合一”。这便是文章所产生的效果。
在此辑中,写到苏东坡的有三篇文章:《吟啸徐行——苏东坡的音乐情怀》《“酒趣”独特的苏东坡》《感悟苏东坡》。苏东坡才华绝代,属于罕见的天才型人物,无论是散文、诗歌、词曲、绘画,以及书法、音乐,可以说无不精通,而且多方面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的高峰。
苏东坡是说不尽的。作者对苏东坡素有研究,他的三篇文章,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展示苏东坡的精神世界,因此各有特色。
先说《吟啸徐行——苏东坡的音乐情怀》。音乐是人类情感思想文化的支柱之一,是人类的生命之本与快乐所源。作者出于专题研究的需要,十分认真翻阅了苏东坡几乎全部作品,在诗、词、赋文中,发现有大量的作品浸透着优美的音乐旋律。作者能做到这一步,确实是难能可贵。文章接着追述苏东坡有这样的造诣,源于从小受父母的教育和熏陶,文章则侧重探讨苏东坡的音乐情怀,从苏东坡的音乐活动,表明他不仅具有很高的音乐鉴赏水平,还具有高水平的表演能力和创作水平。在写法上,偏重于材料和事实的叙述,却处处洋溢着真挚的感情。苏东坡与音乐相随相伴,凸现出他超然豁达、洒脱自如的品格。
苏东坡在海南儋州地区的音乐活动,在此还须说一说。海南儋州地区是著名的“歌海诗乡”。相传苏东坡当年来到这里,就常常听到“夷声彻夜不息”。他在儋州写的《和陶拟古(其五)》诗,有“爆牲苏鸡卜,我当一访之。铜鼓壶笙,歌此送迎诗”之句,诗的大意是说,摆上大牛竹笋肥鸡为供品去占卜,我应当仔细地去一一询问和搜寻。敲起激越的铜鼓吹起优美的芦笙,就唱着我写的这首诗去迎送鬼神。句末还注云:“交际取无柄之瓠,剖而为笙。”可见这首诗是写实的,是黎族歌舞活动的实录。元符三年(1100年),苏东坡遇赦北归途中,他写了一首诗寄给儿子,其中有句云:“蛮唱与黎歌,余音犹杳杳。”(《寄迈、适诗》)可见儋州地区的民间歌唱,给苏东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赵德麟《侯鲭录》载:“东坡在昌化,尝负大瓢,行歌田亩间,所歌者盖隐词也。”与音乐相随相伴随的苏东坡,以爽朗的歌声回击黑暗势力对他的迫害。儋州地区,有一首叫《鹧鸪鸡》的民谣广为流传,歌中唱道:“鹧鸪鸡,鹧鸪鸡,你在山中莫乱啼,多言多语遭弓箭,无言无语丈夫离。”这首民谣,相传是苏东坡搜集,又在民间教唱而流传下来的,说的是一位出嫁女,恪守妇道,因寡言而被富裕夫家逐出家门,在回娘家途中,触景悲痛难当,借歌声倾吐出来。苏东坡在民间探访中听了这首民谣,引起强烈的共鸣。这些传闻,生动地反映了苏东坡与海南民间音乐的密切关系。
苏东坡歌咏音乐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时代的气势,也可以看作有声有色的文化史。
《“酒趣”独特的苏东坡》,这是一篇充溢着生活情趣的文章。在日常生活中,酒有种种功能,可佐餐,可助兴,可解忧,可作乐,可陶醉,即从此可看出,酒不仅是一种饮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关于苏东坡“酒趣”一文,从叙述苏东坡酿酒的一些趣事(林语堂称苏东坡为“酒仙”、“造酒试验家”),说到古人对酒有不同的反应。本文重点是探究苏东坡酒趣的独特性,即境界,从中不难体会出苏东坡旷达酣适的人生态度。文中作者通过阅读苏东坡大量的作品,发现作品的文字里行间有大量的“酒”字,而出现“酒”字的名篇大多数是他在中晚年饱经沧桑后的作品,可看出他的“吟酒情怀”伴随他的一生,正好显示出其傲世独立之志,给后人留下无穷甘美的回忆。纵观全篇,记叙精当,层次井然,议论则理有所据,情有可依,使文章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之上。
《感悟苏东坡》。此文以纵向方式记述苏东坡一生的活动,酣情饱墨出之。苏东坡主要的活动地点,包括眉州、徐州、湖州、杭州、惠州、儋州区域。在这些区域留下他的足迹和经历,一向引起人们的关注。作者追随苏东坡足迹,走进其中好几个区域,以其亲身经历和观察,具体地记述了苏东坡在这些区域的主要活动,深切感悟这位文化巨人的人格魅力和人生智慧。不待说,在这些区域,作者对历史上一些耳熟能详的史实和有关苏东坡的传闻轶事,都流露出浓厚的兴趣,广为搜集和积累。然后将手头所占有的材料,依据写作上的需要,如金玉般散发在文章内,以增强文章应有的亮度。由此也可看出作者写作态度的严谨。
儋州是苏东坡活动最多逗留时间最长的一个区域,因而产生了比之其他地区更为深远的影响。九百多年来,该地区人民群众始终对苏东坡这位曾经推动和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的“文化巨人”怀着无比的崇敬、缅怀之情。作者在儋州土生土长,兼为学者背景和人生经历,使他对活在儋州人心中的苏东坡及其崇拜形态,有深切的理解和感动。
有关苏东坡的记忆,经过历史沉淀,已经衍化成一种文化象征。苏东坡的人文值价是留给后人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今天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再说“行吟篇”。作者的文化之旅,其意义不在于行走,而是感受。学者刘再复说过:“人生中最可贵的东西,是自己体验过的东西,是久久煎熬过,然后从自己心中流出的东西。”我想,这东西也可称为流露在李秀贤先生笔下的吟诗记事。诗歌对作者而言,是通过文字传达自身感受的一个载体,而诗歌对读者而言,是通过文字激发想象的一个媒介。但诗歌所能表达的毕竟有限,正如诗人北岛所言:“诗最多只能点晴,而不能画龙,画龙非得靠只麟片爪牙的勾勒连缀才行。”据此,作者巧妙地运用诗文交织的写法,把返朴归真的散文和深沉含蓄的诗歌融会在一起,相得益彰,自有一番天然的妙趣。
如《湘游感悟》,为作者湘文化之旅,在平实亲切、充满趣味的叙述中,带领我们神游黄兴故居、范兄家、周敦颐故居、永州柳子庙和浯溪碑林等著名景点。作者以诗记事共五首。其诗作韵律、情调和意境兼而有之,看得出作者扎实的文字功底。在每首诗的后面,作者用极其简洁的文字对诗的内容作了诠释。这当中主要包括文中人物的经历、成就或品性,让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又如《蓟州行吟》一文,内容丰富,诗文融会,可读性强。试举文中《谒独乐亭》片断:
“但是,我从独乐寺建筑格局和风貌,感受到独乐寺满载的历史沧桑和诠释的历史音符,体会到时光的荏苒和岁月的变化。当年安禄山‘起兵反唐’时,在此誓师,提出‘思独乐而不与民音乐’,这是‘独乐寺’寺名的由来。就这一个荒唐的‘号令’,注定安禄山的失败。江山是人民的,独乐而且不同民乐,能拥有美好的江山和辉煌的历史吗?《孟子· 梁惠王下》说:‘独乐乐,孰乐?’当然是不若与人乐。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才是为政者应有的忧国忧民情怀。”
从这段引文可以看出,作者行吟之文的特点:一是叙事议论、抒情三者结合得水乳交融;二是将自己在旅游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皆洋溢诗文中,读来如嚼橄榄。
“闲谈篇”收入文章9篇。作者是属于思想型的作家,他惯常用有情的眼光看大千世界。有一所高校门口张贴的对联,不仅左右不分,而且格律不合,作者在《不能让“严重危机”出现》一文中,透过现象看本质,尖锐地指出不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严重错误,文中充满了科学的态度和分析的精神,富有说服读者的力量。
《阅读,寻找心灵的归属》,是作者阅读的沉思和体悟。此文写得明白晓畅、酣畅淋漓,很具有文学意味。此文的第三段写道:
“寻找心灵的归属,对我们来说真的很重要。人是群居动物,总是需要某种群体的认同才有‘归属感’。而这种‘归属感’容易找到,只要你不是特别的另类,别人基本上都会认同你。但是,真正的‘归属感’,不是来自于别人对你的认同,而是来自于个人内心对生命、生活的把控,要看你是否找到心灵的‘归属点’。 如果你的心灵没有‘归属点’, 你就像是站在一个无处着落的中间地带,迷惘、疲惫、尴尬、孤独,有时还会像是跌落到深渊,周围漆黑一片,拼尽全力找到出口,最后,却遍体鳞伤。攀登开创了‘攀登读书法’并认为:阅读,是人类及脆弱的强大武器。他的道理是:阅读能让人充实和自信,人因充实和自信而内心强大。试想,如果我们内心强大了,还会担心走不出困境吗?杨绛在《我们仨》中说:‘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这点我们很难做到。但是,我们可以做到,汲取书中我们内心所需要的养分去滋养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内心因充实和自信而强大、快乐。’”
引用的这段文章很精彩,看得出作者对阅读有敏锐独特的感受,对人生有一种真诚的关切。文中的议论精警,又富有情韵,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所以闲谈得畅快淋漓,而避免了其枯燥艰涩之失。
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国一向有“诗的国度”之称。古代名贤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优秀诗文,把过去人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描绘得有声有色,像李白、杜甫、苏东坡等人的著作,是多么使我们足以自豪。在社会日益商业化、世俗化的今天,如果只热衷于追星,沉迷于孔方,津津乐道于快餐文化、泡沫文字,而对苏东坡这种民族的真正精英文化缺乏爱心与敬意,只会令人感到遗憾和悲哀。
2021年11月20日
(王春煜,海南省琼海市人,海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曾任海南大学中文系主任,现任海南省文化历史研究会会长。编著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