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澜涛
六月风来一水香 沈维才作
南京荷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六朝时的梁代。
第一个把荷(莲)写成诗的人是梁元帝,他的一首《采莲赋》便是佐证:
于时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牵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裙。
虽然皇上诗人梁元帝写的是佳丽们当年采莲时戏闹情景,但跟当代画家画荷一脉相承,其主题皆为荷,只是艺术表现样式不同罢了。
荷 沈维才作
正是这种荷文化的世代相承,南京土生土长的知名画家沈维才“画荷·荷花文化主题”画展,以一人画一朵花的形式出现,在与总统府毗邻的六朝博物馆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观摩性展出。该画展举办期间,吸引了社会各界数万人前来参观,受到热评,被传为金陵佳话。
为了庆贺南京知名花鸟画家沈维才先生的“夏荷听露”荷花专题展成功举办,由南京媒体艺术家园群主读懂钟山夫妇与画家本人倾心策划的沈维才“画荷·荷花文化主题展”落幕仪式,于2019年7月14日上午在六朝博物馆举行,标志着画家沈维才画荷·荷花文化专题展览获得圆满成功!
荷 沈维才作
“夏荷听露”,笔者有感于画家沈维才以“六朝莲香·香莲六朝”系列作品展的鲜明特色,在国内首创荷花独门绝技画法,体现了画家勇于探索的创作情怀,由此所产生的荷文化的艺术魅力,使笔者在欣赏与分享之余,欲对画家的荷花系列作品,做一番赏析点评。
荷花、荷叶、莲蓬、荷干,在当代画家笔下不外乎两种表现形式:静态的,宛若静物写生;动态的,清风吹拂,满塘躁动。在笔者看来,风荷一定是高于静态的荷,这是因为荷随风倾动,会产生位移,使其形态在瞬间有所变化,如同有了生命一般的流觞与律动。画家沈维才老师,擅长把荷的这种风动形态,抑或说荷的这种瞬间变化的姿势,用笔墨呈现画纸之上,故而产生了一幅幅精美荷花作品。这不仅仅是画家对风荷形变的感悟与把握,更是画家对风荷日丽盛景的独家的描绘!
映日荷花 沈维才作
画法的不同,注定画家笔下的风荷,充满了异样的艺术情趣和笔墨意蕴——与众不同的“沈氏画法”个性鲜明的特色:
1、满塘莲花露凝香。六朝莲香.香莲六朝,画家沈维才先生全国首创荷花独技画法,新颖别致,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荷塘虽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不管谁都可以随时在脑海里再现它的模样。
然而,当你欣赏了画家沈维才笔下的风荷之后,往日及近期见过的荷及荷塘,感觉不再是先前记忆中的那个样子了。艺术的再现总是高于生活的真实,进而使人在艺术美与自然本真美的结合点上,对平日熟知的荷塘景观,在视角上有所改变,不再把荷塘里的一切当作视线里的平淡过往、不屑一顾的看物,而是由感性认识提增到理性认识升华的层面:荷花的美,荷叶的翠绿,荷杆荆棘高挑,此时在你视线里皆为别样的美,甚至闻到的荷香亦为艺术芬芳的吮吸,这是真的,绝不是故意夸张和滥美!
你如通过画家沈维才笔下荷花创意的视角构图,怀揣着画家营造的荷花美的艺术境界,再去荷塘赏荷时,画中的荷与荷塘里的荷,都一例成了你心中无比热爱的艺术之荷,不需要切换,就是个鲜活的艺术呈现。画家把荷画这么美、这么具有感染力,在这现实世界的荷塘里头,一定能找到你的答案,满塘的生机会赋予你新的灵感,因为画家创作的灵感最初也是从里汲取和诱发的,绝非是闭门造车式凭空想象。生活是艺术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画家沈维才亦是这种“师法自然”的艺术倡导者、践行者、尊崇者和倾心倾情坚守者!
2、风荷日丽,满塘生机勃发。在画家沈维才此次参展作品中,多数荷花、荷叶及荷杆,皆随画家创意的风力大小,一律由右向左不同程度地倾斜、倾覆,画家把荷的这种一瞬间变化的形姿,用笔墨丹青或纯水墨,定格在画纸之上,产生了灵动的、飘逸的美感,这样的美感往往在风平荷静环境里所不具有的,有一定的创作难度。只要用心设想一下,难易程度显而易见,笔者的点评理由是:
a.是莲花随风摆动,最明显的是一片片绽放的花瓣,由原先比较规则放射性圆形状,恍如受到外力挤压一般而成椭圆形;
b.平展的荷叶,被风吹卷成桶状,像由超级薄板弯曲成的半圆形的槽;
c.荷的杆不由自主地在风中来回摆动,想欲静而风不止,无法控制形体的平衡;
d.就连荷塘的水面也荡起涟漪和微澜,满塘生机,一切都在风中变化、运动着。
笔者以上所述理由都是因风而客观地存在的视角实情感,这些都是静荷里所没有的情形。画家要再现这风荷日丽景象,就要把他的视觉印象感,在突破静荷常规画法的基础上,探索寻求风荷的动感新画法——沈氏风荷独家笔墨表达,进而使其每幅风荷作品,产生与众不同的绘画效果。这或许就是风带给画家沈维才老师荡涤心灵诗情画意,使他乐此不疲要将笔下的荷花图,及其连带的满塘生机氛围的营造,最终用独辟蹊径的创作手法,全新地再现荷塘、荷花的艺术美感!这不是画家的良苦用心,这是画家笔墨表达升华的艺术境界!
3、沈维才老师是个艺术情愫不俗花鸟画家,他笔下的荷是多姿多彩的,有着个性鲜明的艺术特质:就单朵单支的莲花而言,有高出荷叶许多的一枝独秀,醒目地展露俏丽芳颜的;有夹在丛叶间露出半个脸蛋,犹抱琵琶半遮面害羞感的;有被风吹拂的像个平行四边形受到外力挤压一般变形的;还有素面朝天的墨荷,如歌唱家无伴奏清唱,在舞台上秀实力的……
总之,满塘的莲花绚丽多姿,只有通过对画家多幅作品的赏析,方能得到美荷妍姿的领略、感悟和分享。这些都是画家沈维才老师营造的画荷、荷花文化氛围的渲染所致,而呈现的满塘生机勃发的艺术景观的呈现分享,是那样的怡悦视线、陶冶情操,美化生活!
4、纵观画家沈维才老师荷花系列作品,其所展示的艺术意趣非同一般。他笔下荷塘里的蜻蜓、小鱼,不是用来陪衬荷花的,而是用来提增满塘生机气息的——夏荷听露,蜻蜓和鱼儿,近水楼台先得月,它们最先聆听到风荷的声音,观赏到荷花盎然绽放的鲜丽色彩,瞅见荷叶与荷杆风吹摆动的漂亮的动感的形姿,其次才是近荷、赏荷、看荷、观荷的人!
画家沈维才老师还是个艺术个性“怪异”的画家,他在绘制的一幅荷花图上,把类似一条长约数寸的小鯵鱼,画在满塘荷花的最上端,我从没见过有画家用这样的笔墨表达,此为何意?
问之则曰:“你是怎样认为的呢?”画家的反问反而给了我启迪:在画家笔下画纸就是荷塘,鱼儿可以在荷塘里自由自在地游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让鱼儿充当人的角色,画家表达的是他笔下“夏荷听露”生动意境。笔者通过赏析理解:露就是夜间聚集在荷叶片上露水,沐浴在清晨阳光里,如玻璃球一般晶莹剔透,随晨风吹拂,像一粒粒断了线的珍珠,掉落在荷塘里,若把这露水珠子掉落荷塘的声音放大,就是“泉水叮咚一声”的脆响,如天籁之音,与风荷摆动的声音构成荷塘清晨交响曲,这恐怕就是画家沈维才老师,用他深情的笔墨描绘的荷塘的意境吧?
我是这样揣度和揣摩的,到底是不是抑或能不能这个样子解读呢?欲解开心中之结,有机会我一定会再向沈老师请教的!
【本文作者简介】张澜涛,文艺评论家,1955年生,擅长中国山水画、花鸟画、漫画、戏剧和影视类等作品赏析和点评。曾在央企撰写管理及科技论文、报告文学等。1985年在深圳青年报发表第一篇散文,后在南京日报、南京周末报、长江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发表散文作品。许多原创文稿受到百度、凤凰、新浪、人民日报、北京时间等网络发布人和广大读者好评,是个有一定实力和特点的文艺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