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睿最终选择了软陶,她熟悉儿时捏泥巴的感觉与记忆。只是说,现在的泥巴更先进。这种低温塑型的彩陶,是一种聚合式黏土,自身有48种基础色以及几十种渐变色、特殊色,可以任意搭配色彩,随意捏塑,满足她天马行空的幻想。
此后家里场景由先前的针头线脑,变成了柔软的色彩斑斓的彩陶和黏土。她跟着网上找到的教程用心练习,女儿则模仿妈妈的样儿亦似捣乱亦似学习。随着这种亲子互动的美妙时光在流淌,她的手工活越来越灵巧,造型能力不断增强,作品从起步阶段的跟学、模仿,到独立设计,到原创。
天才=勤奋+汗水。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基础夯实了,灵感插上翅膀,她可以自由发挥,按想象去捏塑了。
她的创作理念是将艺术的观赏性与功能性结合起来,比如用黏土做出栩栩如生的仿真花,固定在藤编包上,就是夏日里一抹动人的风情,让人爱不释手。其后的数年里,既是她的灵感暴发期,也是她的成果丰硕期。她后来参加公益活动所奉献出去的大部分作品都是这个时期的。她像一个“瘾君子”,深陷创作之境,多次体验到手工创作的心流体验。她常常被奇妙的感觉牵引着,毫不费力地进入一种忘乎所以的境界……当看到一堆彩色粘土通过她灵巧的手魔术般地变成精美的艺术品,她被莫名的激动和幸福感紧紧抓住。
有一次她想用软陶做一个民族风的手镯。经过立意、构思,然后精心准备作品中各种纹饰、花条等所需材料,一项一项做好备用,一应俱全后,她进入作品创作程序。那种气定神闲、心到手到、忘我两忘的状态会让旁观者为之动容。突然她发现花条准备不足,行云流水般的动作被迫停下。学生时代就趋于完美倾向的她,当时真是懊恼不已。花条的特殊性在于,每一个花条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再做一个,感觉上也已经天差地别。艺术创作中,就怕这种一气呵成的感觉中断……
但凡学过心理的人也许记得这句话:事情从来都没有失败,除非你已经决定终止尝试。邹睿觉察到自己情绪,像一个旁观者,一边看着这些沮丧的情绪在内心风起云涌,一边反思:做这个手镯,初衷就是为了快乐。事已如此,索兴放手一“搏”。她选择接纳现状,以更加放松的心态,重新设计,在原来停滞的地方,不再想办法努力掩盖,而是顺其自然、顺势而为,接着做下去……
然而,正是这件自认为有“瑕疵”的作品,却使邹睿的软陶老师眼前一亮。整个作品自然灵动,充满民族风情,每个纹饰都出现得恰到好处。这个作品被她的老师收入正准备在国外出版的手工著作中,她是本书唯一被收进作品的学生。这次作品创作再次让她体验到:只要不放弃,修补的过程,就是一个再创作,收获不同美感和期待的过程。
心理学冰山理论认为,浮出水面的10%是人的意识部分,更多有待于开发的能力在沉睡。2019年,疫情暴发。学校停课三四个月,有了大把时间。她觉得大好时光不能虚度,于是做出“疯狂”之举,一口气报了漫画、彩铅、水彩三门网课来学习、自我提升。
艺术是触类旁通的。但正常学习程序来说,一般是先易后难,先从纸上、平面开始,等有了基础之后,再学习立体、塑型。她正好反过来,直接是从彩陶、塑型开始学习,且功底扎实,所以,对于平面画的线条、造型、彩色等可谓驾轻就熟。一旦掌握了方法与技巧,她的作品即在最短时间里走向裂变,走向成熟。这种成功的体验,更加激发她的创作情感,使得佳作不断涌现 ,以至于授课老师看到她后期的作品时,不相信她是初学者,甚至她学校的同事看到她的作品后惊叹不已:你可以去教美术课了。
她如此执着、沉浸于艺术,若像她自诩的——没什么爱好的话,还是委屈了她。学生时代,邹睿喜欢看漫画,也想过要学习漫画。有一次,她向母亲提出:我想学画画。当即遭到母亲的否决。在那个年代,家长都期待自己的孩子能考上一所理想大学,何况,邹睿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所以艺术种子还没萌发就被扼杀在摇篮。多年后,一位从事艺术教育的同学遗憾地对她说:以你的天分,如果当年走艺考,说不定能考清华美院呢……她笑着回答:也许吧。她相信自己的学习力。
即使如此,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人生本来就有无限可能。她从来没有过后悔,没有过遗憾。因为,她为她的每一次选择尽力而为,并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邹睿老师涉猎广泛,手工艺术诸如针织、刺绣、印染……样样拿得起来,佳作倍多,可谓全能型手工艺家。曾有朋友好奇:你咋学啥会啥像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是坚持,最重要的是一颗热爱的种子,在丰沃的心灵营养中受到滋养,生根、发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