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筑梦马兰 花开冬奥
精华热点

文 / 邹宝华
从北京到大别山
一路乘火车换大巴
抵达马兰
这条路她走了18年
大约绕地球5圈
组建培养马兰花合唱团
参加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
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圣歌”
全场惊艳
她就是邓拓的女儿
邓小岚
1943年冬天
日寇扫荡凶残
她出生在马兰旁的山洞里
寄养在老乡家三年
抗战期间
《晋察冀日报》社驻在马兰
社长邓拓
母亲丁一岚
和众多先辈战斗在前线
父母的志向和经历
深深影响她的童年
进入清华大学前
递交入党申请书
还在读高三
母亲丁一岚
是开国大典的播音员
父亲邓拓建国初期
执掌《人民日报》
社长兼主编
特殊历史时期给她家庭造成冲击
但她坦言
对党的信任和感情从未改变
退休后义无反顾去马兰
因为父母在那里度过
最困难最艰苦一段时间
因为对这片土地特殊眷恋
一心想了却心中的夙愿
回去看看久违的大别山川
看到当地人民生活依然困难
马兰小学四间教室濒临塌陷
每年从3万元退休金拿出2万
动员弟弟妹妹捐钱
改建校舍7间
从亲朋同事募集乐器
钢琴小提琴电子琴吉它
各科教师一人兼
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学费
帮助村里搞红色旅游线
帮助村民修路改造洗手间
把音符和大爱写满黑板

2004年
组织44个孩子创办马兰花合唱团
登上2022年
冬奥会开幕式舞台
44个身穿虎头衣
脚踩虎头鞋的儿童少年
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圣歌》
举世惊赞
宛如天籁之音
马兰孩子走出了大山
走向世界
这是邓晓岚对生她养她老区人民
无私奉献
潺潺胭脂河畔
有了琴声
高高铁贯山
有了歌声
18年风雨无阻
一年往返北京与马兰
20次12000公里
把所有的牵挂与关爱
留给了马兰的孩子
孩子的声音向世界展现
中华民族对世界人民真诚的友爱
这种爱正是
《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
18年培养200多名学生
上了高中读了大学
10多人在大学里学习艺术专业
音乐成为这个小村庄的名片
作为一个平凡人
她的能力有限
但身体力行
跟着父辈理想默默实践
邓小岚就像马兰花
把根扎在那里的铁贯山
把音乐种子撒进人心
把大爱留在胭脂河畔
2022年2月22日
邓小岚病逝于北京天坛医院
78岁的她变成天上一颗星
永远关心马兰村
注视马兰村的孩子
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间
(2022年6月29日)
( 图片选自网络 )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