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舅父文正莹、表兄文运昌]
1893年12月26日,一声婴儿啼哭划破了韶山冲寂静的夜。
“恭喜,恭喜,是个男孩儿!”
听到接生婆的声音,门外的中年男人大步走进屋子,从接生婆的手里接过儿子。
这个男人叫做毛顺生,他手上捧着的婴儿就是后来改变了整个中国命运的毛主席。
在毛泽东之前,母亲文七妹曾经有过两次身孕。然而由于身体原因,两个孩子都不幸夭折。
直到生下毛主席,毛家的血脉才真正有了继承人。
对这个好不容易得来的儿子,夫妻俩心里第一件事就是找人给他起个好名字。
该请谁来给儿子取个好名字呢?
夫妻俩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文七妹的二哥,文正莹。
此时的文正莹听到了妹妹诞下麟儿的好消息,匆忙张罗了几样礼物,正赶往在去往韶山冲的路上。
一路上,几乎每个擦肩而过的乡民看到文正莹,都会恭恭敬敬地拱手叫上一声“文先生”。
时年30多岁的文正莹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知识分子”。他自幼就饱读诗书,又因为性格温厚、不喜名利,所以在文氏宗祠里操办起了一家私塾,以传道授业解惑作为自己的人生志向。
文正莹刚进门,还没来得及寒暄两句,毛顺生就提出了让郎舅帮忙给孩子取名的想法。
“行!没问题!不让我起,我还不高兴呢!”文正莹笑着答应了下来。

他看着襁褓里的小外甥,一手翻开了《毛氏族谱》:“立显荣朝士,文方运济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孝友传家本,忠良振国光,起元敦圣学,风雅列明章”,按照毛家的谱系,毛主席这一代恰好是“泽”字辈。
凝神思考了片刻,文正莹突然一拍额头,提笔在宣纸上写下八个大字。
“东来紫气,润泽苍生”
“既然外甥是泽字辈,不如就叫做泽东,字就叫做润之如何?”
“毛泽东,毛泽东……好,好名字!”
一旁的毛顺生连念几遍儿子的名字,乐得笑开了花。
面对这个来之不易的儿子,母亲文七妹也倾注了全部的关怀。
文七妹是一个温和柔顺的女人,她的娘家是当地的大家族,祖上可以追溯到南宋名相文天祥,文家耕读立家,家大业大,在当地很有名望。
文七妹的两个姐姐都嫁给了殷实人家,惟有幺女文七妹嫁到了家境不算宽裕的毛家。
后来城里的熟人告诉了毛顺生征兵的事情,急于挣钱还债的毛顺生动了当兵的念头。打点好家中事宜后,毛顺生告别了老父妻子以及刚会走路的儿子,独自离开了韶山冲。
丈夫当兵后,文七妹将儿子送到了距离韶山冲二十多里的唐家圫娘家。在这里,毛主席正式进入人生的启蒙阶段,遇见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启蒙老师——文正莹。
文家四世同堂,族人们都住在一处,文正莹在族中排行第八,所以毛主席称呼他为“八舅”。外婆贺氏,知道幺女生下外孙不易,特别叮嘱孙子文运昌要好好照顾毛泽东。
文运昌是文正莹的儿子,年长毛主席九岁。为了避免小表弟在外面玩耍出意外,文运昌便把表弟带到了父亲的私塾。谁知最爱玩耍的小表弟,一进私塾竟变得出奇的安静。这是毛主席第一次接触到书本和知识的力量。
讲台上的文正莹看着安静的小外甥,对着前来探望儿子的妹妹说道:“说不定你家三伢子(毛主席排行第三)是个读书种子呢!”
此时,文七妹更加坚定了要让儿子读书的想法。在妹妹的恳求下,文正莹开了“后门”,让不到开蒙年纪的毛主席进了私塾,成了私塾里最小的“学生”。
一天午后,路过的文正莹听到藏书室里传来了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
这座藏书室离私塾不远,里面存放着文家几代人搜集来的各种书籍,是文正莹最看重的地方。
文正莹以为藏书室里有老鼠,抓起一只鸡毛掸子就往声音的方向走去。
绕过几层书架,文正莹看到的却是外甥毛主席。
还不及他腰高的小外甥正踮着脚,去够书架上层放着的《资治通鉴》。
“三伢子,你在这儿做啥?”
毛主席已经读遍了私塾的课本,文正莹又不喜他读小人书,只好来这里找别的书看。
文正莹见状考了外甥几篇文章,听到他流利地背诵出来,才抽出那本《资治通鉴》。
“这是从前大臣专门写给皇帝看的书,教导皇帝治理国家和百姓的道理……”
文正莹耐心地对着外甥解释着,“你能看懂吗?”
一个幼童怎么能看懂《资治通鉴》呢?更何况此时的毛主席连书里的字都认不全,但他还是捧书津津有味地看着。
“看来我这外甥倒真的是个书痴呢!”
“以后你学完了课上的内容,再想来这里看书的话,可以随时进来,只是要爱惜书本才好。”
此后,毛主席就获得了随意进出藏书室的资格。除了私塾之外,藏书室也成了他最常来的地方。
在文正莹的关照和安排下,毛主席度过了一段意义深远的童年生活。
转眼毛主席已经在外祖家度过了6年的时光,而父亲毛顺生也度过了6年的军旅生涯。
毛主席8岁那年,毛顺生带着攒下的一笔小小积蓄返回了家乡,买下一块农田,又翻修了屋子,接着来到岳父家接走儿子。
这6年来,毛主席习惯了表兄弟们的陪伴以及文正莹的教导关爱,乍听要回家乡,竟不舍得离开。
文正莹把外甥叫到了书房,劝诫道:“为人子者,本就该服侍在父母膝下。难道你忘了书上的道理了吗?”
“学堂的事情,我同你父亲也谈过了。回去之后,你就去韶山冲的南岸私塾上学,那里的邹先生是个好人,一定会用心地教导你。”
说着,文正莹从身后的书架上取下一本厚厚的《康熙字典》,递给了毛主席。
接过字典,毛泽东恭恭敬敬地向文正莹鞠了一躬,告别了自己的启蒙老师。
回到了韶山冲,毛主席的生活开始变得繁忙起来。
除了去南岸私塾上课之外,还要下田干活儿,此外还尽其所能做些家务,帮母亲减轻负担。
经过数年的分别,儿子俨然长成了一个小大人,父子间的代沟更深了经常吵架。
于是毛顺生决定让毛主席辍学,转去城里的米行做学徒。
母亲文七妹知道,让儿子辍学就等于掐断了他的人生道路,便悄悄找来了外甥文运昌,让他给文正莹送了个口信。
听到毛顺生要让毛主席停学去当学徒,文正莹当晚便匆匆地赶到了毛家,陪他一同赶来的还有儿子文运昌与外甥王季范。
“三伢子是块好料子,千万不要耽误了他啊!”
刚坐下,文正莹便急切地说道。
“什么好料子,从书本里学了些歪理,光用来顶撞我了!”毛顺生埋怨道。
“三伢子从来就有强辩好胜的毛病,真是胡闹!读书越多,就应该越知道尊重父母……”文正莹想要为父子两个说和。“三伢子好好反省,接下来还是去上学吧?南岸那边的课不上也罢,我看东山高等小学就很不错,运昌他们也……”
“不,我不上学了。”毛主席说道。
文正莹表情也变得严肃了起来:“胡闹!你是玩野了心了是不是?”
等到毛主席说出不想给家里增加负担之后,文正莹才明白了外甥的心思。
“学费怕什么?舅父给你出!”文正莹毫不犹豫地说道,“还有我,我也可以帮助润之……”一边的表哥王季范抢着说道。
这下毛顺生就更加没有阻止的理由了。只好答应让毛主席继续学业,转到东山高小去念书,前提是毛主席能够通过学堂的考试。
距离韶山冲大约有五十多里地的东山高等小学堂,由之前的东山书院发展而来,是清末湖南的维新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新式学堂。
不同于传统私塾,这里开设的课程包括了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学科。那时候,只有省城的富裕子弟才有机会接触到这些“洋学问”。
只念过几年私塾的毛主席,能够通过入学考试吗?
由于儿子文运昌也在东山学校上课,文正莹没少从儿子口中听到那些新名词和新观念,他没有像一些守旧儒生那样把这些斥为异端邪说。他清楚地意识到新的一代应当要学习新思想和新文化来救国图强。
“三伢子,世事变幻,学问也在更迭,可有一样东西不会变,那就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准则。你要记住舅父教给你的格言……”
“干正事,走正道,成大器。”毛主席是听着舅父的这句话长大的,他知道它里面蕴藏着的是比知识更加珍贵的人的精神和志向。
挑着一担行李,毛主席步行来到了东山学校。入学文章的题目恰好叫做《言志》。
毛主席一气呵成地写出了一篇锦绣文章。文中为天下计的远大志向打动了当时的校长李元甫,于是为毛主席开了特例,准许他入学读书。
新世界的大门打开。
毛主席走入了东山学校,才真正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东山学校不仅允许公开讲授维新派的文章,还订购了进步派的期刊杂志供学生和教员们阅读和讨论。

正是在这里,毛主席才第一次知道世界上还有欧美诸国,知道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欺辱,知道自己的祖国正面临救亡图存的时刻。
从此,毛主席立下了他一生的志向。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八舅父文正莹的帮助。
时隔半个世纪后,1954年秋,毛主席在北京见到了表哥文运昌。故人相见,回忆往事,毛主席提起了八舅文正莹——那个慈爱的身影,是他人生最初的引路人。

文运昌照片
他握住表哥的手,感慨万千地说道:“八舅父是一个大好人啊,他不仅是我知识上的启蒙老师,他还教我怎样做人,他对我毛泽东是有大恩的。”两个年近古稀的老人相对而坐,提起早已过世半个世纪的文正莹,唏嘘中亦不乏安慰。
这次相见,文运昌十分高兴,他除了思念的表弟外,还怀着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仰仗毛泽东的职权给自己安排个职务。
其实,新中国成立之初,文运昌就给毛泽东办公厅主任田家英写了封信,并随信开了一张14人的名单,都是文家老少,有的是毛泽东的表兄弟,有的是表侄和表嫂娘家的亲戚,要求照顾安排工作、职务或保送升学。这份名单不久就被周恩来转到毛泽东手里。
毛泽东看后,不悦地说:“我不管其他领导是不是有这样为亲人做安排找位置的事,这种事,我毛泽东是不会答应的,共产党不同国民党,是因为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而不是为自己的私利去奋斗。”于是毛泽东大笔一挥,在文运昌的名单上批示:“我不能给亲友介绍工作。”
[编辑房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谢谢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