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堂弟毛泽青〉
在毛泽东的十个堂兄弟中,毛泽东排序第三,因此他的乳名叫“三伢子”,但他的两位堂哥很早就夭折了,父母怕他活不长,因此叫他“石三伢子”,排序中的老十叫毛泽青。
1952年初开始,“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资本主义”的三反运动进入“打虎”阶段,在全国各级党政军机关中轰轰烈烈地开展。东北军区某陆军医院供应股长毛万才引起了“打虎队”的注意。
毛万才拖家带口,仅凭他一人的微薄工资维持生活,原本过得比较艰难。但有一阵子,他却突然变“富裕”起来,身上披了一件毛皮大衣,腕子上戴着全新的手表,家里还添置了一床毛毯。据说家里的旧账也还清了,原本为生计而紧皱的眉头似乎也舒展开了。
在同事眼里,这也有点太“招人显眼”了,像是突发横财后炫富的感觉。很快,各种议论就在背后传开了:毛万才家里的情况大家都清楚啊,这突然哪来的钱摆阔呢?该不会是有什么问题吧?这一切很快就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
“打虎队”的人找毛万才谈话:你收入不多,妻子又没有工作,哪里来这么多的钱显摆?是不是利用工作之便,从中……面对这犀利的问题,毛万才支支吾吾,无从回答。要知道,毛万才多年来在军队中虽然职位不高,却都是在跟钱相关的岗位上。
很快,毛万才就被当做贪污嫌疑对象,被隔离审查了。抄家的也来了,翻了个底儿朝天,没搜到其他值钱的东西,更没搜出钱来;他经手的全部账目从头查到尾,也是清清白白。可在那个特殊时期,毛万才自己解释不清楚,就还得继续审查下去。被逼无奈之下,毛万才只得说出真相:
堂哥毛泽东见我生活困难,拿出自己的稿费给我寄300万元(旧币,等于后来的300元),让我添置点日用品,改善一下生活。
但负责审查的人根本不信毛万才的这套说辞,还给他安一个“冒充毛主席亲戚”的罪名,直到毛万才拿出来毛泽东给他的亲笔信,核对笔迹无误之后,才相信了毛万才的话,毛万才的冤屈这才得以澄清。

毛泽东与十弟毛泽青合影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革命干部经不起糖衣炮弹的袭击,开始醉心于享受,尽管毛泽东在建国前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曾发出警戒,“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
毛泽东的警告言犹在耳,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就开始在党内滋生和蔓延。1949年,在沈阳市就有3629人有贪污行为,东北贸易部的赃款竟达5亿人民币(旧币。1955年3月1日发行新币,新币1元等于旧币1万元)。接下来两年,党员中因贪污被处分的人数始终居高不下,毛泽东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
但毛泽东没有想到,自己的堂弟也成为了被怀疑的对象。在事情澄清以后,毛泽东也感到很是欣慰,他这个堂弟果然没有仗着自己是主席的亲戚而搞特殊化。
同事们得知毛万才的家世后,也都佩服不已,纷纷伸出大拇指:要不是在这次“打老虎”,我们还不知道毛万才是毛主席的堂弟啊,这人真不错,不以领袖的亲戚自居,不打着领袖的名字要名要利。只要他把毛主席堂弟的身份露一露,妻子的工作还不早安排了?
毛万才看着同事们态度的转变,严肃地跟他们说:“主席常跟我们说‘亲者严,疏者宽’,他要求我们这些家属要严以律己,决不允许我们沾他的光。”同事们听了很受感动,也为之前对毛万才的怀疑感到羞愧。
毛万才,原名毛泽青,是毛泽东堂叔毛蔚生的儿子,烈士毛泽建的弟弟,生于1916年6月,家族中排行第十,毛泽东称为十弟。幼年时家境贫寒,父亲体弱多病,年纪轻轻就撒手人寰,患有肺病的母亲带着四个孩子讨饭为生。生活实在难以为继时,二哥毛泽连过继给了大伯家,姐姐毛泽建被毛泽东父母收为养女。
1925年,毛泽东借病到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时,毛泽青才9岁,因为饱受饥饿贫困,身形干瘦如柴,早已失学在家。看着哥哥们都投身革命,整个韶山冲的农民都热血沸腾,毛泽青也参加了儿童团,协助农民协会站岗放哨。
大革命失败后,哥哥毛泽华跟着毛泽东出去干革命了,家里就只剩下毛泽青跟多病的母亲相依为命。十岁出头的毛泽青开始在家务农,苦度时日。农闲时,毛泽青就给财主家放牛砍柴,不过到了后来,毛泽东被国民党政府悬赏通缉,财主们也不敢用他这个堂弟了。
童年时期的苦日子,养成了毛泽青隐忍的性格,锻炼了面对困难的坚韧品质。同时,见到了财主家优越的生活,再跟自己拼死累活也无法翻身的现状对比,也让毛泽青更加清晰地明白,三哥毛泽东所发起的革命才是穷人最好的出路。
1929年,姐姐毛泽建在衡阳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这对毛泽青打击很大,在他幼小的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当他有机会去参加革命时,便毫不犹豫地告别母亲,背井离乡去到延安。不过在没有得到这个机会前,毛泽青一直在家侍奉母亲,跟他们母子住在一起的还有毛泽民妻子王淑兰。
王淑兰跟着毛泽东兄弟一起参加农民运动,失败后因小脚不便行走,独自留在了家乡,两度被关进国民党的大牢。后来在红军攻打长沙时,跟狱友一起越狱,回到韶山居住。王淑兰在家里能帮着做点家务,也经常能给毛泽青弄点吃的,更重要的是,她给毛泽青说了一门亲事。
庞淑谊的父亲是当地的赤卫队长,家里十分贫穷,王淑兰到庞家说媒时,庞家父亲并没有多少犹豫,很爽快就答应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他觉得毛家的人诚实可靠。很快,庞淑谊出嫁到了毛家,做了毛泽青的童养媳。那一年她八岁,毛泽青15岁。
毛泽青到延安那年是1937年,他21岁,毛泽民来信让他们去上海,于是他跟堂兄毛泽全、堂侄毛远耀等人先到了南京,因上海形势危急,一行人又到了武汉见到董必武,最后通过地下党组织辗转到达延安。
在延安,毛泽青在毛泽民的安排下,先后入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学习。虽然没有任何文化底子,但毛泽青学习得很刻苦,还跟四哥毛泽民学会了打算盘,这成为了他日后工作的基本技能。
毕业后,毛泽青在八路军后勤基层单位工作。1939年,组织上派他到西安做生意,他改名为毛运才,以商人的身份穿梭在西安古城的大街小巷,为部队筹集所需的布匹、食盐、药品、牛羊等物资。一直到1949年,毛泽青都在西安工作,一直都没跟家里联系过。
新中国成立后,毛岸青有一天收到一封从西安来的信,拆开一看正是堂叔毛泽青。在信中,毛泽青介绍了自己的一些生活情况,表达了十分思念家乡的心情。毛岸青将这封信交给父亲,毛泽东看到后心里非常高兴。当年在延安,毛泽东将一支手枪送给毛泽青,鼓励他参加革命。那么多位亲人为革命牺牲,胜利后,毛泽东对这位不知下落的十弟十分挂念。
正在这时,毛泽青的二哥毛泽连从韶山到北京看望毛泽东,见面时问起大哥毛泽华、小弟毛泽青还有四哥毛泽民的情况,毛泽东告诉他“泽民、泽华都没了,但泽青还在,刚刚来了信,现在在西安。”毛泽连想要去西安看弟弟,但因天气太冷而作罢。毛泽东给毛泽青回了一封信:
远才弟:
来信收到,甚慰。望努力工作。
毛泽东
十一月十五日
信很短,表达的意思也很明确,那就是听到毛泽青的消息,他很欣慰,有一种太激动而不知道说什么的感觉,只得勉励他“努力工作”。后来,毛泽东又表示希望毛泽青能请假回韶山一趟,探望一下日夜惦念他的老母亲。毛泽青也很兴奋,于是赶紧请假,回家探望多年不见的亲友。
不久后,一个身穿军装的大个子回到了韶山冲,他是个善良的人,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结发妻子,他走那年,她才13岁,现在已经25岁了。这些年,庞淑谊在家里,勤勤恳恳侍奉婆婆,即便是十几年没有毛泽青的消息,她也没有改变过。
然而,毛泽青却并不是大家想的那样衣锦还乡,乡亲们原本以为他是抗日干部,又是毛泽东的堂弟,毛泽建烈士的弟弟,怎么也该是地师级以上的大官了。却没想到,毛泽青在西安还只是一个部队里的普通财会人员,这还是多亏毛泽民教会了他打算盘。
庞淑谊对于什么官不官的却不在乎,她只知道在自己家里穷得没饭吃的时候,是毛泽青一家人帮了她,毛泽青对她知冷知热,对于一个普通农村妇女来讲,这就够了。好在,毛泽青的官虽然不大,也够副连级了,在部队,这个级别就能带着家属了。
就这样,毛泽青带着妻子回到了西安部队,庞淑谊从小没念过一天书,在城里很难找到工作,就一直做个家庭主妇,生儿育女,料理家务。毛泽青用自己为数不多的工资来维持一家大小的生活,日子不宽裕,但夫妇俩都没有怨言。
大家劝毛泽青把名字改回原名,这样大家才能知道他是毛泽东的堂弟,但毛泽青拒绝了,庞淑谊也说没必要。免得大家都因为名字而特殊对待他们,这不是毛家人的风格,只是毛运才这个名字用韶山话叫起来比较拗口,就把名字改成了毛万才。
1950年初,毛泽青随部队前往东北工作,经过北京时,准备带着一家人去看看三哥毛泽东。可是不凑巧,毛泽东当时有事抽不开身,只是让毛岸英代表他接待了毛泽青一家。毛泽青在北京住了一个星期,还是没有见到毛泽东,就匆匆回到部队去了。
毛泽东知道毛泽青生活困难,经济拮据,经常会给他们寄一点钱,接济一下。毛泽青对三哥的帮助十分感激,也对自己有一个主席三哥感到荣耀,但是他却从来不炫耀,甚至从不跟别人提起。所以毛泽东在1952年给他寄了300块钱,他还完债后还有剩余,就默默买了一件防寒的衣物,买了一块手表,没想到却遭到了同事的猜疑。
“老虎”风波过去后,毛泽青依然带着一家人在东北本本分分地生活着,时不时给北京的毛泽东写封信,介绍一下自己的近况。1955年,毛泽青收到毛泽东的一封回信:
泽青弟,来信收悉,一切尚好,望好好学习,努力工作。
第二年,毛泽青接到通知,一家人可以去北京见毛主席。几天后,毛泽青就带着庞淑谊及长女毛小平、次女毛小滨、长子毛佳新动身前往北京,在中南海见到了毛泽东。这是庞淑谊自8岁嫁进毛家来,第一次见到这位主席三哥。
江青原以为毛泽东在韶山兄弟中是最高的。但看了这个堂弟毛泽青后,善意地笑了:敢情在毛泽东的兄弟中,还有比他高出半个头的人啊!毛泽青身高达到了190公分以上,站在人群中,一般都要比旁人高出一头。
毛泽东询问庞淑谊娘家的情况后,说:“东北那里很冷啊,你能习惯吗?”庞淑谊连忙回答:“习惯了,习惯了。”毛泽东又让江青叫来李敏、李讷,同庞淑谊的三个孩子一起玩。自己跟毛泽青聊了一会,具体了解了一下在东北的情况。
当日,毛泽东、毛泽青两家人在一起吃饭,桌上摆着简单的几个湖南菜。饭后,毛泽东又叫出李敏、李讷、毛远新等和毛泽青、庞淑谊一家合影留念。临别时,毛泽东希望离家乡多年的毛泽青抽空回韶山看看,还掏出了300元给毛泽青用作一家人回韶山的路费。

毛泽东一家跟毛泽青一家合影,毛泽东身边高个子为毛泽青
回东北的路上,庞淑谊还再三跟毛泽青说,咱们见到毛主席的事,回去千万不要跟别人说,免得人家以为咱们炫耀。毛泽青明白,自己的妻子一直都是个低调的人,边听边点头。但他也一直想着,毛泽东跟他说回韶山的事。
直到1974年,毛泽青才抽出时间来准备回一趟韶山,他写信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毛泽东,主席让他们顺道去一趟北京。但此时的毛泽东身体不好,毛泽青夫妇也就没有成行,这也成了他们很长时间的遗憾。
毛泽青始终带着一大家子住在东北,直到1981年因病去世,还不到61岁。毛泽青去世后,庞淑谊独自领着孩子过日子,最困难的时候,她一个乡下老太太也没有借毛泽东的关系找政府帮扶。自己申请在街道打扫卫生,挣点工资养活自己,直到年纪大了扫不动了才停下来。
1993年,毛泽东诞辰百年,庞淑谊才再次回到韶山,有人劝她留在老家,乡亲多,也能得到一些照顾,但庞淑谊还是摇摇头拒绝了,仍然回到东北生活。庞淑谊和小儿子一家,住在抚顺一间60平米的小屋子里。

庞淑谊老人
建国以后,毛泽东不仅仅担心党内干部被腐化,更担心自己的亲人想要跟着沾光,享受特殊待遇。韶山跟湘乡的亲戚们大都写信到北京,希望得到一个工作机会,或者让自己的孩子上一个好学校。虽然被毛泽东一一拒绝了,但也还有不理解的,毛主席的表兄文运昌就曾不止一次抱怨。
相较起来,毛泽青这样一个堂弟无疑是最让毛泽东省心的了,在人民群众中隐姓埋名,做着最普通的革命工作。最难能可贵的是庞淑谊,这样一个从小在乡下长大,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女人,却能做到一无所求,从不抱怨生活困苦。
这样的革命家属,怎能不让人油然生敬?向最勤奋朴实的人民群众致敬!
[编辑房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谢谢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