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的奋斗人生

原创作者:孙宏恩
原载:我在河之东

作者简介:孙宏恩,女,60后,临猗孙吉人,从教30多年,好读书,业余以码字为乐,不想成名,纯属爱好。


运城学院中文系退休教授王贞民评语: 宏恩才女真把孙吉镇的饮食文化写活了,读起来非常亲切!她笔下的郭家館子,孙有法的羊肉面,郭江海传统食艺,有法三代人的传承……眼花缭乱,佩服之極!有法、江海老人的羊肉面多次品偿,二位老人与我也相当熟悉,但未能行文纪念,宏恩才女的美文表达我之心愿。谢谢宏恩女士!

到孙吉来,不吃一碗孙吉羊肉面,那可真是大大的憾事一桩了。
羊,自古用于祭祀,是吉利、吉祥的象征。羊与大结合就是“美”,和平、宁静的人最美;群,也离不开羊,羊总是以群体的面目出现,以一种安详之态示人;善字也源于羊,善又是“膳”的本字,有众口夸赞的意思。羊从远古走来,不知给了人们多少美的期许,群的和乐,善的遐想。而羊对人类最直接的奉献则是那餐桌上的一道道美味。
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孙吉羊肉面就驰名远近。由于南同蒲铁路的开通运营,南北河运转向陆上交通,昔日繁华的宝鼎码头日渐式微,加之黄河泛滥,百姓流离失所,老城宝鼎的无数商家纷纷撤离,搬迁到孙吉的郭家馆子主打羊肉面,馆子里飘出的羊肉香,给一向以粗粝充饥的农人一种嗅觉冲击。上街、下馆子、吃羊肉面,就成了平凡日子里的一种向往。
离郭家馆子不远是孙家馍铺,馍铺的少东家孙有法除了打理馍铺的生意外,还喜欢摆弄机器,赶时髦开了个车子铺,结交的是走南闯北的赶车人和为数不多的耍自行车的潮人。在小镇上,他是个人物,闹家戏,主唱正旦,塑造的秦香莲、王宝钏、贺后等舞台形象被人们说道了几十年,尤其是后来扮演的丑旦刘媒婆滑稽搞笑,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最主要的,他还是位美食家,常常进出郭家馆子。有时,吃罢羊肉面,并不着急离开,跟掌柜的说说话,探寻羊肉去腥增鲜的秘诀。这时候,掌柜的总是顾左右而言他。好奇心越是得不到满足,他便越是想一探究竟。偶尔在家里改善生活,试着做的羊肉面,味儿总差那么一点点,门道在哪儿呢?这个问题十几年萦绕心头无法释怀。
机会终于来了。50年代中期,上面传达精神,苏联专家要来孙吉,要带领大家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高规格接待让一向好客的孙吉人倾尽所有。此时的郭家馆子经历了公私合营已成为了人民食堂,人民食堂被征用,但还远远不够,紧急动用各方资源,孙吉街面上有些厨艺的人都被征调。当年的车子铺已归属孙吉拖拉机站,铺子里的人都成了站里的职工,过渡成为拖拉机站技术员,素以品鉴美食闻名的孙有法也在征调之列。此时他无心插柳,但却不费吹灰之力取到了真经。跟人民食堂的主厨们搭帮干活半月之久,天天不是打火烧,就是擀羊肉面,用料配比默默在心,漤酱、腌肉、调汁、揉面、擀面、劙面,不知不觉间,各个环节驾轻就熟,十多年来探寻而不得、轻易不外传的全套制作羊肉面的核心技艺就这样被这个有心人学习到了。逢年过节,家里人常常能享受到和人民食堂一样味道的羊肉面。
转眼又是好多年,改革的春风吹活了大地,孙吉仿佛一条解冻的河流生机盎然,街上的店面如雨后春笋般次第开张了,“孙有法饭店”就在其中,主打的是孙吉人品尝了几十年的羊肉面。孙有法成了公众人物,原因是他除了羊肉面馆,还开了一家修车店,后来发展为摩托车修理中心。真是艺不压身啊!
开张初期,“孙有法饭店”聘请已从人民食堂退休的郭氏传人郭江海坐镇操刀,不大的店面客源滚滚,除了联产承包责任鼓起了人们的腰包,轻易吃得起羊肉面外,主要原因还是羊肉面的实惠。蒸腾的热气之下,柔韧细长的面条、扑鼻而来的肉香、鲜绿的葱花,不知抚慰了多少饥馋的味蕾,这时候,桌边还会送来一碗热腾腾的面汤,给这场盛宴画上圆满的句号。美味的面食,鲜香的羊肉,周到的服务,确立了“孙有法饭店”在孙吉街上的重要地位。随着孙吉镇“个体协会”的成立,年近花甲的孙有法被推举为首届“个协”主席。
有了这样的基础,第二代传人孙立新接手上位就简单多了,他以物美价廉的好口碑,赢得了固定客源的再回头。老板娘郭小平人厚道,有巧思,掌握着劙面的绝技,保持正宗羊肉面的原汁原味就是她的案板人生。揉搓筋道的面团,在她的手下翻转着、延展着、折叠着,面扑均匀而细致的抛撒着,到了关键的劙面环节,仿佛一场精美绝伦的表演,只见她把折叠得整齐方正的约摸十来层的面片压在擀面杖下,刀尖沿着擀面杖口徐徐滑行,一把把细长匀称爽滑利落的面条抖起来,仿佛施了粉的美人在款款起舞。再看看劙面把式,任凭周围人怎么喝彩,她不动声色埋头其间,绣娘的精细,工匠的专注也不过如此。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店面已无法承载他们做强做大的雄心,扩大经营规模势在必行,“画苑酒店” 脱颖而出。
人们常说:“有同行,没同利。”全在经营的理念、提味、增量、让利,顾客至上,保证双赢,是画苑酒店的营销宗旨。孙吉村红白喜事的原本面目是以家为单位操办,事无大小,太过操劳。事前准备繁琐凌乱,事后会有持续半个月的时间忙碌收拾,让人苦不堪言。画苑酒店占地数亩,楼上楼下宽阔敞亮,承包酒席得天独厚。遇事不发愁,请客进酒楼,成了快节奏下人们的办事模式。上梁、满月、亲朋聚会,三桌五桌,根本不需要在家里核计备料请厨,进画苑酒店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结婚、丧葬这样的大事,也有人预定在画苑酒店,一餐五六十席很平常,有时开上百桌也打理得有条不紊。尤其是正月初二,过二节的人家多,接订餐电话,安排就餐时间就不那么简单,既渴望多开一餐,又要保证顾客的权益,宁可少订一家,也必须保证质量。一时间,画苑酒店成了孙吉餐饮业的龙头老大。
不管生意多么红火,郭小平的羊肉面作为酒席上最后的一道美食从不输前面的大菜,费工费力,她做得心甘情愿 ,这也是画苑酒店享誉远近的秘诀之一。
第三代传人孙紫阳,一个毛头小伙子,从小就在自家的摩托修理中心和酒店之间穿梭,耳濡目染,早早就有了职业定位。踏实的作风,朴实的性格,加上好学习,善钻研,曾经进职校学习新式面点的加工技艺,先后以打工的名义到多地高档酒楼观摩学习,厨艺逐渐精进。
他山之石与自家秘方的有机融合,给了这个年轻人理想的翅膀,同时赋予了他脚踏实地的自信。
开始独立经营,他选取了临猗县城,那一段时间的历练成了他人生中的宝贵经验,重返孙吉,“孙师私房菜” 便是一颗耀眼的新星。便利的停车场地,纤尘不染的就餐环境,展示柜里清爽的待加工食材,节能环保的新型厨具,都给人以舒适之感。菜品的丰富、菜味的新奇、菜价的合理,还有美感十足打动人心的雕刻技艺,无不彰显出年轻的孙师私房菜馆的独特魅力。
迈开成功的第一步,孙紫阳开始琢磨改进家乡特色面食——羊肉面的新办法,拜河东面食名家王克芳为师,学习关公大刀面的技艺。还是品牌羊肉面,只是制作的工序更加科学,为了做好一碗面,力气与技术缺一不可,揉面变成了枕面,面案上,饧好的大块面团约摸二三十斤,一头固定的光滑的木杠子开始工作,枕面的过程除了艰辛,还要细致,面团枕下去成了片,再翻转枕成团,反反复复中,面仿佛剥了壳的熟鸡蛋光滑圆润,面已枕到位,此时收起杠子,取出擀面杖,先是一根擀面杖工作,一番推、压、卷之后,铺展、再铺展,面片差不多要铺满面案了,再取一根粗细相同的擀面杖,两根擀面杖分别从面片的两端卷起,面扑是装在一个纱布袋里的,提起袋子在面片上墩一下,就均匀地施上面扑了,过程瞬间完成。只见两根擀面杖同时运作,时而相向而行,时而背道而驰,时而同向前驱,时而退至案边,整个过程似有神助,操控擀面杖的那一双手真是神奇啊。不大一会儿,几十斤的面团,擀成了薄厚均匀的面片,这么大的面案也显得局促,悠闲缓慢地裁边整理之后,大刀上场,这把被称为“关公大刀”的厨具好不威风,刀刃亮光闪闪,刀背一溜的金属大圆环,抬上来时叮当作响,一端固定,小伙子套着金属指套的手指弯曲向下,与刀刃同时游移向左,仿佛是刀赶着手,又好像是手牵着刀,仓仓蹭蹭之间,速度越来越快,似万马奔腾,又似飞瀑直下,如两军阵前的鼓角争鸣,又如秦王点兵的协奏,转瞬间,大刀声歇,指套归匣,切面工程成功告竣。抖起那切好的面,细如发丝,韧如素绦,一旁面锅里已是沸水伺候,抓起一把面条入锅,菊花般的翻卷着,跳跃着,挑面入碗,冲入羊肉汤,顿时香味四溢,羊肉粒挨挨挤挤地雀跃着,撒上葱花芫荽,浇上醋汁,任你有多大定力,也会止不住口舌生津了。
“孙师私房菜”的大刀羊肉面已成为孙吉街上的招牌美食,临猗县文旅局曾不止一次地进行视频宣传,山西晚报、运城晚报也曾做过大篇幅的报道,大刀羊肉面让孙吉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碗里乾坤大,面条岁月长,几十年的时光,三代人的辛勤付出,用心做事,诚信做人,家风家教薪火相传,童叟无欺,没有写在门楣上,却时时刻在了他们的心上;宾至如归,不仅是一条宣传语,更是每一位顾客的真实感受。孙吉的羊肉面香在岁月的长河中滋味绵长。
能者多劳,孙紫阳是个大忙人,敬老院、防疫卡口、防控驿站,常常能收到他送来的爱心餐,“孙紫阳的羊肉面盒饭料足味够长”,人们常常竖起大拇指称道。
责任编辑:张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