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高考峥嵘说成败
文士明
题记:本文是一篇写作于十多年前的旧作。相比当年,社会上关于高考的现实情况发生了诸多的变化,人们在对高考一事的思维与现实考虑上,显然也出现了许多这样那样的不同,特别是,曾几何时的高教飞速发展,各种各样的高校大大增加,高考的招生录取率不断在提高,被录取者的绝对数量大大增多,上大学似乎已不再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那样的了。而高校读书缴费与毕业生不再“包分配”,改为以“自主择业”为主的就业方式后,大学生的“天之骄子”的赞誉亦受到大大的动摇,甚至在近年来还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势头。因此,对于文章中的个别具体论述,似乎也应改变一下看问题的某种角度了,或在某种程度上予以更换了。不过,参加高考,依然是人生中一件最重大的事,在很大意义上,它还是决定着个人前途命运的。事实上,每年的高考,成败问题依然被考生深深地关注着,被关注考生的人深深地关注着,被社会上所有关注高考的人或人们深深地关注着。所以,本文关于正确看待高考的成败问题、切忌“以成败论英雄”的主题思想还是必须给予充分提倡的。
一年一度的高考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每年从应届毕业生酝酿报考开始,一直到招生录取、新生报到入学为止,总要热闹上好几个月。期间,各种有关高考的新闻、消息经常充斥于报刊和其它媒体,流传于市井乡曲,让全国广大民众,无论该年度自己同高考是否有关联,想不关注都不行,并往往生发出良多感慨。其中难免也会因听到一些诸如考试舞弊、招生诈骗、录取不规范之类的负面新闻而引起心中不快,尤其是听到极个别落榜考生由于想不通而轻生的消息,总觉得令人有不胜唏嘘之感。
上大学可说是人一生中最具关键性的大事,直接决定着人的前途命运,在这个意义上,高考确实与古代的科举考试相类似,大有“一考定终身”与“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况味。记得“文革”前,一部内容关涉到上大学的长篇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上大学是穿皮鞋与穿草鞋的分水岭”,虽然与当时强调“反修防修”、“政治第一”的形势格格不入,但却被我辈奉为经典名言,广作流传。其实,无论是在“文革”前的十七年,还是在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几十年里,这样一种思想一直得到广大学子所认同,都把参加高考当成人生一次非常关键的拼搏,非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进行准备并尽心尽力拼上一场不可。特别是那些没有辉煌家庭背景或其他靠山的寒门学子、平民子弟,即当下所指的那些非“官后代”、“富后代”者,更是将自己一生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高考这件事上。一旦高考落榜,出现了事与愿违的结果,就会有很大可能产生出沉重的失落感和悲伤感。不过,作为来日方长的年轻人,即便落了榜,心情沮丧愁闷一阵子也就罢了,没有任何道理选择走向轻生之路的呀!所以,这样的极端事例尽管属于个别,总归是够令人痛心的,实在需要社会给予高度重视。
为何发生这种异常现象,有很多人作过分析研究,总的来说,大家普遍认为“心理压力太重”是其最主要的原因,至于为何会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则就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了。依笔者看来,沉重的心理压力,首先还是由当事者本人所造成,即上文分析的那样,过于把自己人生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高考一仗上面了,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当希望一旦落空,很有可能导致精神崩溃;其次是因为父母家人太过殷切的期望,还有周围其他人特别是亲朋戚友、老师同学、邻里熟人的热诚关心,及对高考胜负的具体态度,这都是可成为动力亦可成为压力的,而当不幸成为压力时,所显示的负能量相当大,让稚嫩的学子的确难以抗拒。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则是,社会环境的过分影响所导致。需要说明一点,此处社会环境的影响仅指与高考相关的那一具体部分,而且社会环境对高考的影响应当包括正负两个方面,此处又仅指负面影响。为了方便说明问题,笔者便生造了一个只具有贬义的特指名词—“高考氛围”。这么说吧,“文革”以前,高考同样属于决定年轻学子前途命运的一件关键性大事,而考生们也同样将高考视为“成败在此一举”的一场重大拼搏,然而,一届高考下来,除了考生所属的学校及老师,考生的家人、亲友及周围的熟人给予过一些必要的关注外,社会上相当平静,几乎可用“波澜不惊”来形容,从未形成过一种对考生产生负面影响而被笔者指称为什么“高考氛围”的情况。
可现在就很不一样了,这样的“高考氛围”始终在每个考生的身边存在着,并很强势地发挥着作用,实实在在地给学子们制造出一种相当重的心理负担。具体言之,当今的年轻人从其一进校门(有时还可能是幼儿园门),就会从自己的父母家人亲友、学校的老师同学及其他关爱者那儿得到经常性的、甚至是反反复复的关于高考、上大学(包括读硕、读博乃至出国留学)的教育,等到进入中学,这样的强烈灌输就更其频繁了,仿佛人之读书唯一的目标就是那一场高考,就是为了能够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而学子们也逐渐对此给予由衷的认定,并开始自觉地编织起这方面的美梦来。及至到了高中阶段,更让学子们真切地感觉到已届激战的前夜,眼前的一切都很明确地在跟着高考这根指挥棒转动,不容许再有丝毫懈怠之心(除非自己选择退却)。与此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子们会频繁地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有关高等教育、高等学校及高校学生的消息与新闻报道,这令他们总是感到非常新鲜并特别向往,而一年一度的高考和招生录取的宣传报道,那大张旗鼓甚至是铺天盖地的规模与宏大气势,又每每使他们处于特别震撼和极其兴奋的精神状态;此外,他们还会发现周围竟有那么多的事与高考、上大学直接间接地相关。譬如,当今的中学以及学校里每一位任课老师能有多大声望,尤其是能否受到社会的认可和称道,是否具有名气,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每年高考升学率的高低,取决于(学校、教师本人)所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多少人升上了大学,尤其是进入重点大学、名牌大学的能有多少。又如,现在中学老师的工作优劣、评价好坏,能否评先受奖,乃至能否晋级提职评职称,也都同这升学率紧密挂钩;再如,被学校和老师们津津乐道的往届校友,自己的那些师兄师姐们,毫无例外地都是曾经考上了大学的幸运儿;至于能够让学校与老师引以为荣的校友,即那些“学而优则仕”、“士而优则商”的社会闻人,更是少不了具有上大学,甚或读碩士读博士的出身背景。以上所说的这一切,总合而成了笔者在本文中所指称的“高考氛围”,它使本来不失为一桩美事、好事,起码也算是一件正常大事的高考在一定意义上异化成为一种让年轻学子不堪其重负与常感紧张的事情,长久处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又怎么能不产生出沉重的心理负担呢?还应该指出,在这种“高考氛围”里,尤以社会舆论的“以成败论英雄”之风气最是令人难以恭维,因为它所具有的特殊作用,给学子们带来的心理压力,常常显得特别沉重。
我们这个民族,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一种浓厚的“英雄崇拜”情结,所谓英雄,在古代是指才能出众或勇武过人的人,后来,还与有大抱负、大作为、大建树、大贡献等非凡表现和业绩联系了起来。换言之,英雄是人群中的出类拔萃乃至叱咤风云的知名人物,总是意味着成就和功勋,意味着辉煌与灿烂。所以,人们崇拜英雄,歌颂英雄,还爱用是否属于英雄来评价个人的成败得失,并将“成王败寇”的思想看成是自古皆然的道理。由于世人太过于“以成败论英雄”,故而也引起过有识之士的警醒,如写出“见义勇为真男子,莫以成败论英雄”的诗句来向社会进行呼吁,似乎也常见有人对此观点表示认同,并拿以说事。但毕竟积习难改,“以成败论英雄”的风气始终在社会上盛行不衰,例如在当今针对高考的社会舆论上,就存在着极其严重的“以成败论英雄”的倾向,笔者甚至觉得,实际上还更进一层,完全是以“一次成败”来论“英雄”的。也就是说,尽管高考确实事关重大,但也不过是人生众多考试当中一次比较重要的考试而已,人之是否能够真正成才,真正“有出息”,取决于自己长期做出的实际努力与奋斗,这对高考的胜利者和失败者都是如此,在实质上并无差别,只是彼此拥有的具体条件有些不同罢了。可现在的高考却俨然成了“谁是英雄谁好汉”的试金石,在很多人的眼中,高考的优胜者就是货真价实的英雄,足可以笑傲天下,耀祖光宗;尤其是成绩特别拔尖者,更属于人中龙凤,给予什么样的褒扬和赞誉都不为过,还应当成为其他学子崇拜的偶像与学习的楷模。至于那数量众多的高考失利者,自然什么都不是,他们受到家长师友的抱怨责备及社会的冷落与歧视,则是很必然的了。
如果说,对普通民众而言,习惯于用“以成败论英雄”的传统观念来看待高考胜负,确实难以避免,尚可给予一定理解的话;那么,对应该具有较高理性的媒体和高等学校以及一贯自认为高明于草民百姓的基层政府部门来说,如果也热衷于用这套做法来评述高考一事,则就未免太不应该了。然而,事实却偏偏如此。每年,一旦高考试卷的阅卷工作结束,公布了各类高校的录取投档分数线之后,媒体就空前热闹起来,大力宣传表彰那些高考的胜利者(包括考得好的学校),尤其在近年来,更是大肆宣扬各地和各级的所谓“高考状元”,仿佛这些年龄最大也不过二十岁左右的大孩子通过一场考试,立刻便成了顶天立地的英雄,而在记叙他们的个人“业绩”的新闻报道中,一个个都被描述成为“神童”,是一些非常聪明有智慧的卓尔不群的人物,高考英雄,舍他(她)其谁?当个把“状元”,上个把大学,简直如囊中取物,太顺理成章了!这些佼佼者除了被称之为“状元”外,最近被某些媒体还冠以“学霸”的称号,该名号的内涵我还不甚清楚,大概是指学界(?)的霸主吧?或许还指霸气十足?英雄嘛,霸气十足是理所当然的!只是我还有点纳闷,心想,再发展一下,那就该称“学帝”、“学后”了吧?在媒体掀起褒扬高考状元的热潮时,一些高校,并且是一些著名重点高校也参与进去推波助澜,当然它们不是采取舆论宣传的方式,而是在公布分数后,当即派出人马分赴全国各地,搜罗高考状元,用签订合同的方式将他们提前“录取”,甚至还许诺下某些优惠条件。高校招生本来就有一条“择优录取”的原则,所以表面上看来此举似乎也属正常,但却不正常地凸显了高考状元们的“英雄”身份及不应该拥有的“特权”,那种“以成败论英雄”陋习的体现比媒体的过分宣扬更加深刻,更加刺激人,所产生的隐性负面影响也更加厉害,这不,今年就有高考状元向北京大学提出过分的要求,被北大拒绝。北大自然有这种居高临下的“生杀大权”,但它难道不应该做出自我反省?造成这样的尴尬局面,包括北大在内的那些名校实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位“不谙世事”的考生也确确实实是“以成败论英雄”的直接受害者,真是“成也英雄,败也英雄”哪!
至于到了基层,如果能够出现一个高考“状元”,即使只是县级这一层次,那也是一件非常难得的大事,不独“状元”的家人亲友、所在学校及老师(同学倒未必,因有大量的落榜者)要大力庆贺、狂欢,而且当地政府部门也会热情介入,赞赏表彰,因为这是为地方争光添彩的事,甚至可能为自己的“政绩”加分。所以,为此事大事张扬一番、让众乡亲跟着荣光一下是理所当然的。尽管才仅仅知道一个分数结果,先开上一个表彰会呀,提高一下培养出“状元”的学校和老师的知名度呀,或许还可能给“状元”家里提供某方面的一点帮助呀,都要充分体现出政府部门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对优秀学子的深情关切;尽管还没有收到正式的录取通知,什么“庆功宴”、“酬谢宴”、“谢师宴”先大张旗鼓地摆着、开着,大家先快快乐乐地吃着、喝着,在皆大欢喜的气氛中,在一片赞扬和恭维声中,“状元”哥(或姐)自然有如“鹤立鸡群”,一副怡然自得、喜笑颜开之状,就差没有披红挂彩、骑着高头大马招摇过市(村)了。据说某地还准备为当地中学出的一个县级“状元”立纪念碑呢。总之,高考英雄年年有,今年定比去年殊。
然而,人们在积极赞扬高考的优胜者,尤其是所谓“状元”即高考的顶级“英雄”时,却往往忽略了那大批的落榜者,他们该怎么办?我们又应该怎么对待和要求他们,乃至关怀和帮助他们呢?
试想一想,一方面是满世界对胜利者热热闹闹的宣扬褒奖,一方面却是落榜者的孤寂,暗自伤悲及遭受冷落甚至遭受白眼相待,叫落榜者情何以堪?少数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的人,实在受不了这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残酷现实与内心那十分复杂的痛苦折磨,就有可能造成精神上的崩溃,或产生出某种精神疾患,而极个别人就极有可能走上完全不应该走的不归路。笔者这样说,并非是危言耸听或胡乱上纲上线,因为,这正是在高考一事上过于“以成败论英雄”的逻辑结果之一。
毫无疑问,在高考落榜考生中出现某些不正常事件,不可以简单化地论之与对待之,这在前文已经指出。但究其深层次原因,完全可以说,都是太过于“以成败论英雄”的观念和做法惹的祸。显然,要想消除和杜绝这类现象的出现,就必须首先要消除这个祸根子。而要达到这一点,在道理上应该做大文章,在实际中是个大的系统工程。例如,对待落榜者,社会以及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热情地关心和帮助他们,告诉他们“行行出状元”和“条条大路通罗马(国人习惯说‘条条大路通北京’)”的道理,使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念,对自己成才充满高度的自信心。从而做一个生活与事业上的强者。
这似乎已超出本篇小文的叙述范围,就此打住吧!
推荐阅读:
点击文字链接-文士明作品
作者简介:文士明,网名文明之士。1965年邵阳市一中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务农。1978年考上大学,毕业后分至湖南长沙某高校执教,后来调任学校一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同时兼做教学工作,退休时为该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主要负责人。作者从小爱好诗词阅读与创作,退休后常有佳作在朋友圈里流传,受到广泛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