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蒜窝 文/马华孝

石蒜窝是民间捣蒜泥用的一种器具。其实蒜窝是石匠选择一块用青石或者麻石手工凿制的石凹槽,凹进去的形状是桶状内底成圆形,还配套的一个石锥锤,形状圆锥体作为一套工具,主要功能就是捣砸物品。还有木匠用木头手工凿制的石凹槽;也有陶瓷烧制的、铸铁的、铝的、铜的多种材料制作的蒜窝。应该说不管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蒜窝,学名叫臼窝。据说石臼窝使用的年代比较早。
在很早以前古人们用石臼窝体型比较大,窝也比较大,主要用于捣碎谷类脱皮,也捣碎粮食做成面粉用的工具。后来随着水石磨、手推磨的出现,使石臼窝的用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型也变得小了,表面出现了花纹及修饰花纹,用途成了人们日常饮食生活之中的工具。
同时随着用途各地的名称也出现了巨大变化,在那个行业使用根据行业情况就叫啥名字,假如在中药铺用来捣碎药物就叫药臼窝,如果在家里用来捣碎食盐就叫盐臼窝,如果用来捣碎辣椒、花椒、蒜瓣就叫蒜臼窝。我们青海多数地区基本上叫蒜窝(察窝)。还有就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就叫什么蒜窝,如石蒜窝、木蒜窝、铁蒜窝、铝蒜窝、铜蒜窝、瓷蒜窝等。这时期臼窝有的是在一块方块或者圆柱形石头制作得非常一般的粗糙臼窝,也有刻着花样的石臼窝。木头、铁制作的体积比较小但窝比较大,外观好看。瓷器臼窝是最漂亮的、但是和木制的一样不太结实容易破碎,所以石臼窝和铁臼窝应用的比较广泛一点。可是铜铁铝的臼窝出现的年代比较晚了,为此在古玩市场里最多的就是石臼窝。
在20世纪七十年代前,石臼窝在我们乡村里,每家都有一个,用来捣食盐、辣椒、花椒、蒜瓣的日常用具,有时候有些人家自己制作甜陪时候,用臼窝来脱壳去皮经常使用。臼窝小巧玲珑,使用方便一般情况下,家里就像盆碗一样看待,放在厨房里比较低一点的地上,因为石臼窝和铁铝铜臼窝比较重,放起来比较吃力。一般家里用的石臼窝大小,比一个大石碗,稍微高一些,加上石锥锤子,重量大约在一斤以上,而木制的和瓷器的就在半斤左右。
小时候在我家里也有一个石臼窝,没有答情过是什么年代的,那辈人留下来的,反正磨损得比较厉害,边缘都非常光滑细腻了,其造型为基座正方形的椭圆形的臼窝,内部手指能进去四个,外围随便凿的比较光滑细腻,只能从底座才看出是石臼窝。因为下面有基座,分量比较重,但是非常结实,石锥锤经常有断裂损坏着,石臼窝始终损失过一点。
我小时候在家用石臼窝,就是先到地里捡麦穗子,回到家就用石臼窝脱壳去皮,然后炒麦子吃。有时候帮家人把炒熟的青稞、小麦,和花椒放在石窝里捣碎成颗粒状,再加上点青盐,熬成麦茶,闻起来香喷喷的,一家人喝的时候那个香,尤其是冬天里麦茶喝上了身体内外热乎乎的,实话抗冷。在冬天上学校出门前我有时候悄悄地从摊子里抓一把麦茶,边走边吃,那个味道现在只能自己回味,没有词语表示一下给大家分享。
今年我去了几家收藏人家,在收藏品中看见了石臼窝,了解了一下,据收藏者介绍说:“现在市场上已经很少能再见到石臼窝了”。据说它成了古董,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随机引起了我这个使用过的老朋友60后关注了一下,石臼窝虽然价值一般,但长相确实千姿百态,在古董架子上作为一种历史的石文化和怀旧的藏品,让人心动,我也想收藏起来,可打电话问了一下家人,遗憾的是谁也知道家里的石臼窝哪里去了。
我怀念石臼窝牢靠,没有怨言随便使用,任意让家人砸捣研磨、甘愿让全家人在心窝上砸捣物品的无畏精神。
我记忆在夏天把蒜瓣一剥皮或者把韭菜、葱放在石臼窝里捣成泥,加上点盐,用青油一呛,调拌在凉面里一吃那个味道,龋齿难言。冬天里调在豆面散饭上一吃味道千年一遇的民间传统美食,蒜香味渐渐地浓香扑鼻,就能让半个村子里的人都能享受一会。咋不让使用过的人产生幻觉般的情感呢。

——戎墨半壶翁
2022.6.18.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