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到市面上去吃点啥一一喝汤,是洛宁人的传统生活习惯。或杂菜汤,或凉粉汤,胡辣汤,侈奢一点的牛羊肉汤等等。名目繁多的早餐种类中,尤以杂菜汤,凉粉汤比较大众化。寻常百姓,大人小孩,一碗味美不贵的汤泡馍,成就了城镇居民一天繁忙工作的开始。

站在凉粉汤或杂菜汤锅前,饭店老板会热情地问你的口味如何。有的顾客会应声而答:多放点丸子;也有的会说:不要给我放香菜……也真是众口不一,百味难调。
而我却总是对饭店掌勺师傅说:我不吃油炸食品,其余的都可以,多舀点凉粉豆腐。掌勺师傅会根据客人的要求,麻利地给你盛一碗,送到面前。咀嚼着香酥的牛舌头馍,喝一口味道爽口的粉汤,沁人心肺,味蕾洞开,那真叫一个爽。
每天的这一碗汤里,我尤爱粉汤里的那几片白豆腐,它柔软可口,入嘴即化。即能填饱肚子,还容易消化。
吃着碗里的白豆腐,总觉得味道和口感不如儿时常吃的陈宋豆腐。
说起来陈宋豆腐,五六十年代前出生的人,都会有着深刻的记忆。多年前,每天清晨你都会被声声悠远高亢的“豆腐...割豆腐...”声从睡梦中惊醒。无论寻常百姓,亦或机关,食堂店铺,都会根据需求,或多或少的买些豆腐,作为一天三顿饭的副食品。

陈宋村,在文化大革命前乃至更久远的年代,是洛宁洛河南居民前往王范乃至县城的水旱码头。下陈宋与洛河北岸的王范街有着同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陈宋村的大部分人家都会做豆腐这门手艺。并且在传承制作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锅炒不散,凉粉汤锅里豆腐总漂在浮头,能看得见(现在的豆腐放到汤锅里漂不起来,总沉锅底),白嫩好吃口感好等特点。陈宋豆腐的白嫩常被人们戏谑为“欠轧”。

陈宋人坚守着祖辈传授的传统工艺,制作虽然原始劳累,产量低,收益少,但他们依然一丝不苟的诚信的做着豆腐。他们有的在自行车后座两侧各放一个木合盘(木制器具);多数人用一根桑木扁担,两头各挑一个长襻竹制浅方筐,里面放置一夜劳累赶制出来的热豆腐,走街串巷,沿街叫卖。一声声高昂亢奋地“割...豆腐...,豆腐....”叫喊,点缀了人们日常的物质生活。也衍生了陈宋人豆腐生意的年复一年,生生不息。
随着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科学技术一夜间突飞猛进。传统的做豆腐技艺也随之不断改进提高。陈宋人也曾试图做大做强名牌陈宋豆腐,然而,却悄然被新兴的制作工艺所取代。陈宋豆腐渐渐淡出了人们的餐桌。
虽然现在满大街都有随时可以买到的豆腐,品种花样众多,但却再也吃不出当年那个“欠轧”的陈宋豆腐味了。
社会在进步,一切在改变。难道老祖宗给我们传承下来的味道也变了吗......

作者简介:宋元春,男,生于1957年,回族镇王西村人,乡土文化研究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