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女娲之“肠”揭秘龙蛇文化成因
——支那先生在女娲文化论坛上
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大公新闻讯(记者陈金福)6月18日上午,在“女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坛”上,吉林省华夏文化研究会会长支那先生发表了《由女娲之“肠”揭秘龙蛇文化成因》主旨演讲。
支那先生首先指出,长期以来,学界认为伏羲女娲形象“人首蛇身”的说法是不太确切的。因为从汉墓壁画中不难发现,伏羲女娲交尾形象不仅是“人首”,而且上半身也是“人身”;只有下半身才呈现了“蛇身”。
支那考证,在《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女娲的形象,并不是以女娲为主体,而是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有神十人,名日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两千年来,围绕什么是“女娲之肠”,学界含混不清。其实这句话的主语是“有神十人”,指的不是“有十个神人”,而是“有神通的十个人”。他们的形体像女娲的肠子一样,也是蟒蛇的样子,而命名“女娲之肠”。“化为神”,不是指“女娲之肠”,而是指他们的身体越来越大,在栗广的原野上逶迤蜿蜒,把道路阻断了。
支那指出,通过揭秘“女娲之肠”的真正含义,即曲折、蟠曲、逶迤、蜿蜒,作为最初蛇的雏形,由“肠”而“蛇”,由“蛇”而“龙”。由此反映了《山海经》记载比比皆是蛇的形象,从而肇端了“龙蛇文化”。支那还援引“蚩”、“禹”、“虺”、“它”、“夷”、“吊”等与蛇相关的甲骨文字的破译,从而为“龙蛇文化”的揭秘,提供了详实的佐证。
组委会在全国遴选5名著名专家作为主讲嘉宾,支那先生排在第三位演讲。其他4位嘉宾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中国古典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范子烨,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利慧,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旅游文化研究所所长徐日辉。
论坛主题是:多元一体、同根同源——用女娲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在文化认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坛由天水市民族宗教委员会主办,采用线上使用腾讯会议系统召开。
中国大公新闻记者陈金福,作家、诗人、著名策划人、撰稿人、主持人。
编辑李牧1324161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