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次高考命题刷新了对宝玉的认知
胡国华

《红楼梦》第三回《西江月》二词其中一首中批宝玉:“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其实宝玉并非如此。今年高考甲卷以《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情节,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就是要像贾宝玉那样敢于创新写一篇文章。
其实出题者的重点不是考考生读没读过《红楼梦》(因为从小学到高中语文课本都学过有关《红楼梦》的课文),而是考考生对题目的理解能力,如果把试题中的材料、要求读懂了,即使没读过《红楼梦》,只要能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就有可能写出一篇好文章。
很显然,试题中的材料非常明确:不要套做、不要抄袭、不要泄漏个人信息,认真读这次考试材料《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后示,引发深入思考。

不只是通过试才就知道宝玉是敢于创新并擅长创新的,原文中还有大量这方面的描写如:宝玉将袭人的名字由“珍珠”改为袭人,原文是这样描述的:宝玉见瞒不过贾政只得起身回道:“因素日读诗,曾记古人有一句诗云:‘花气袭人知昼暖’。因这个丫头姓花,便随口起了这个名字”。这就是创新;还有题目中提到的题额,处处体现了他的创新,处处体现了他的学养。所以如果考生能读懂宝玉,并像宝玉那样敢于创新而不杜撰且不离题。更不像贾政及清客幕友们那样读腐了书。有自己切身的体会和感受,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创新,生发延伸是不成问题的。
以前很多人对宝玉的印象是顽劣、不愿读书、在闺阁中很会用心。七十七回里灯姑娘的一段话:“呸!成日家听你风月场中惯作工夫的,怎么今日就反讪起来?……可知天下委屈事也不少。如今我仅后悔错怪你们。”这段话足够证明宝玉与晴雯是非常纯洁的。而在那个时代的社会文明是提倡先妾后妻,在贾母的授意下袭人、晴雯与宝玉有“亲昵狎亵”是在道德行为不为过之。

那么宝玉读书如何,我们从原著中可以看到:在第三回里,他第一次见到黛玉时问妹妹可有表字。送“颦颦”二字,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的,充分说明宝玉是读了很多书的。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也太多。这也说明宝玉不仅读了《四书》,还读了《四书》之外的很多书籍。在第十九回里。“凡读书上进的人,你就取个名字叫作禄蠹;”又说:“只除“明明德”外无书,都是前人自己不能解圣人之书,便另出己意,混编篡出来的。”上述这段话足以证明宝玉读了太多圣人书,只是他这个年龄对圣人书的理解度不够,但这不妨碍他灵活运用书本中的知识。
宝玉并不是一味只知道在闺阁中玩乐,即使和黛玉在一起,书本中也没有直接描写俩人谈情说爱的内容,倒是多次谈到他的诗,特别是对探春起兴结社的支持和兴趣之高就可以看出他其实很爱学习的。
不了解曹公似贬实扬的写法,不知道字面上句句是对贾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的话那就真是冤枉了宝玉。如果宝玉真是“腹内原来草莽”,那么宝玉怎么可能一气呵成写出让老学士们都大为惊叹的《姽画词》?又怎么可能写出让有“咏絮才”之称的黛玉高度评价可与曹娥碑媲美的《芙蓉女儿诔》?所以我们要重新了解那个并不是不愿走仕途经济、不读书、在贾母的溺爱下“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的“贾”宝玉!
世博华城办公室书
2022年06月08日

胡国华,江西省高安人,网名天朗气清。高安《红楼梦》爱好者学会会长。15岁始从事传统木工工作,对传统建筑造诣颇深。喜欢越野和极速运动。所撰作品有:《论〈红楼梦〉中石头宝玉黛玉三者之关系》及《浅析〈红楼梦〉里尤氏的心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