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高考故事
文/杨舟平
高考在我的人生中经历中是段难忘的记忆,是件铭心刻骨的大事情,尽管已过去三十多年,但总是挥之不去,而且历久弥新。即使现在,我偶尔还会梦到参加高考:交卷铃声已响了,而我还有一半题没有做,急得满头大汗,那种慌乱与焦虑,常常会把我从梦中惊醒。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一而再再而三地把我带到当年的高考考场。我虽然在参加工作以后直到现在,很少与人提及当年的高考话题,但在潜意识中说明高考的一度失利留给我的暗伤是多么的刺痛和深刻,心理负担过重导致我临场发挥失常,我的两次高考都考得不太理想。
我共经历了两次高考,由高三上到高四,第一次高考是1985年,同学们把高考月叫做“黑色七月!”
备战高考的每一天都是紧张忐忑的。那时我们睡的是“通铺”,住的是和教室差不多大的宿舍,一个宿舍住三十多个学生。从早上起床铃声响起到吃早饭再到晚上熄灯睡觉,同学间交流最多的是有关高考的话题,高三年级连体育课也改成自习课了。曾有多少个晚自习课上完之后的夜晚,我还在校园的路灯下看书、背英语单词,那时,我多么渴望能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单独宿舍,用于读书学习,可以不受强制熄灯的限制。但在当时只能是奢望而已。

我当年正好赶上了高中两年制转三年制的转制年,高考前是要先举行“预选”的,“预选”考试和毕业考试一并进行,大概在当年五月,通过了“预选”考试,才有资格参加高考。“预选”考试要淘汰近乎一半的学生,有好多同学虽然上了高中,拿上了高中毕业证,但却没有资格参加高考,与高考失之交臂,一辈子就没有参加高考的经历,自然也就被关在了大学的门外。记得那时我们班主任孙老师常对我们全班同学讲两句特励志的话,第一句:“考上了大学就能穿皮鞋,考不上就穿布鞋。”第二句话:“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两句话至今犹言在耳。
“预选”结果出来的时间大概是预选考试后的三四天,也是令人难熬的,所幸预选名单中有我,当然这也在我的料想之中,毕竟在班上还算成绩较好的学生。接下来的日子就是进入高考倒计时了,我打自上初中就喜欢语文、历史,尤其喜欢作文,当自己的作文每每被语文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时,心里那个高兴劲只有自己体会得到。上高一、高二时,当别人一门心思在做功课、做作业时,我却在课外读小说,读唐诗宋词,还偷偷写诗写小说,给《宝鸡文学报》《语文报》投稿,明明知道文学与高考格格不入,却管不住自己的兴趣。我学的是文科,由于我的偏科,数学成绩不理想,而高考看的是总分成绩,当年高考失利我是有心理准备的,那时高考的录取率包括高中专在内大概是8%左右,真正的优中选优。当年九月开学季,看到考中的同学兴高采烈地上大学,我的心情可想而知,就像九月的连阴雨一样,阴冷潮湿、心烦意乱、沮丧极了,我把自己关在家里,甚至三四天都不出门,一出门就怕见人,特别怕见熟人、同学和亲戚。
自幼心高气傲的我当时暗暗发誓:别人能考上,我也必须考上,一定要“穿上皮鞋!”复读,是我再度参加高考的唯一选择,父母见我复读决心坚决,也很支持我,于是我又上高四,开始复读了。

那时复读是件很正常的事,即使复读也有复读分数线,成绩太差,连复读的资格也没有。由于高考录取率极其低,真正是千军万马过高考这个独木桥,所以同学中有复读两三年甚至四五年的学生,大家谁也不笑话谁,只是埋头读书。我们当时把复读叫复习,复习班里年龄最小和最大的相差有五六岁之多。有了第一次高考失利的教训,我清醒认识到了偏科对高考成绩的严重影响,第二年复读时的主要精力就用在补习数学上。所以,即使上厕所心里也在记数学公式,数学成绩自然有了明显提高。
1986年我再次参加高考,生怕再度落榜,心理负担陡然增加,致使我平时还很得意的政治科竟然试卷没答完考试时间就到了。对于后面几个科目的考试,我总结了教训,第一,按先易后难顺序答题;第二,用“会做的题做对”的方法进行答题。后面的几门科目考试自然比较顺利,整个考试结束后我自认为考得还算满意,但心里仍然惴惴不安,那时又没有人公布标准答案,全靠自己感觉和同学间相互订对、判断对错。经过20多天煎熬地等待,当我和家里人从广播上听到高考成绩出来时,我吓得不敢看榜,不敢直接面对。
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父母亲不放心我一个人去看成绩,就让姐姐骑自行车带我去学校看,一路上我的心跳得厉害,一句话没有,姐姐边骑自行车边安慰我:“不要紧,实在要是考不上,今年继续复习。”我的心乱极了。到了学校,我没有勇气走到成绩栏跟前,就让姐姐替我看,当姐姐给我说:“考上了!”时,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我急忙挤到黑压压看成绩的人群前,当发现我的名字和成绩时,我竟然一连看了六七遍,生怕看错,虽然公布的成绩没有我估算的分数那么高,虽然考得不算理想,但总算超过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心想:“总算能穿上皮鞋,吃商品粮了!”当天晚上我竟然一夜未眠。

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并不轻松,因为以前老听说过某某同学高考成绩超过高考录取线但最后未被录取的消息,当时通讯又不发达,电话尚未普及,只能在家干等,好不容易等来了录取通知书,虽然录取学校和专业并不是我理想中的学校和汉语言文学专业,但总算把入学通知书拿到手了,因我被录取的学校还要面试。又是一番焦急的等待:万一面试过不了怎么办?大约过了三四天,母亲陪着我去宝鸡市参加面试,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来宝鸡,经见了城市的繁华,第一次见到了风驰电掣、呼啸而去的火车。记得当时面试的地点在宝鸡饭店,面试老师比高中老师说话还要和蔼、亲切,我也放松了好多,面试就这样顺利通过了。
如今的我已到了“过去的事忘不了,现在的事记不住”的年龄了,所以至今清楚记得当年开学日期是1986年9月16日,我第一次在父母的陪伴下出远门,拿着大学生半价优惠火车票坐上去省城的火车,第一次来省城西安,看更大的城市和外面更大的世界,开始了改变我人生命运的又一次求学之旅。
其实,高考不过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过程罢了,从来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花落谁家谁高兴。但只要你一直前行,即使你被关在高考大门之外,余生仍有很多成功可能。高考可以影响人生起点,甚至影响人生的格局和视野,但并不完全制约终点。假如没有当年那场高考,我很可能会和大多儿时的玩伴一样还生活在生我养我的那个叫做故乡的村子,也未必过得就一定不好。虽然我年逾半百,事业平平,但自己当年毕竟为高考梦付出了全部的热血,流淌了无尽的汗水,所以至今无怨无悔,也无关成败。
作者简介:

杨舟平,陕西凤翔人,高级法官。中国散文学会、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理事、凤翔区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获市以上文学奖项数十次,首届中国丝路散文奖得主,都市头条等数家平台专栏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情关风月》《一城烟雨》等。作品多篇入选中学语文辅导教材,成为多省市中考试题。作品多次被《人民文摘》《海外文摘》《人民日报》《中国早报》《人民司法•天平月刊》《法制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人民法院报》《陕西日报》《西部法制报》《华商报》《杂文报》《宝鸡日报》《散文选刊》《延河》《美文》《秦岭文学》《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凤凰网》《腾讯网》《中国作家网》等平面、网络媒体发表或转载,共计150余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