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训银,笔名言川、二十八画记、造字翁,字金艮,号书缘堂。汉族,1969年7月生,肥城人。研究生学历、人民陪审员、人民艺术家,国际艺术名家。维权泰斗、退一赔三之父。山东好人之星、中国好人、中国梦实践者·行业先锋、全国十大最美消费维权人物、城市榜样人物、荣誉村民。大国名师、著名学者,高级书画师、高级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CSERM)、首席风险官,济南市高层次人才。著名消费维权专家、国际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著名古文字学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大国大家杰出艺术家、中国国礼艺术大师、2022年北京冬奥会艺术形象大使、中阿文化交流大使、中国当代新闻人物、竹节书法体创始人,建党百年全国首批历史文化传承人。世界再造甲骨文字、金文第一人,是谓当代仓颉、再造字圣人,决策中国专家智库联盟再造古文字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尹训银再造甲骨文字《百家姓》大辞典出版发行,荣获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当代书法名家字体库采集中华兰亭--尹训银楷体最佳设计师奖。入选《世纪名人》、《名人百科》等。中国广告协会线上公开课形象大使、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科技咨询协会科技创新智库高层次专家,中共济南市燕文社区大党委委员。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会员、中国慈善总会爱心志愿者、中国红十字志愿者,被誉为“人民的好公仆、当代包青天”。
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麦积区考级中心签约书法家、中国楹联学会中宣盛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山东省食品质量促进会维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红年华书画馆首席艺术顾问、中国禅意书画院山东分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齐鲁游戏软件产业发展联盟副主席兼宣传部部长、山东省企业家书画协会副主席、山东明湖书画院副秘书长、诚信山东诗书画研究院特约艺术家、山东省新闻美术家协会会员、《兰亭书画》杂志社编委、兰亭诗词书画院副院长兼常年法律顾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山东大学品牌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齐鲁工业大学创新创业导师。
经扛旗世界纪录认证,尹训银先生创作的《尹训银再造千字甲骨文字及独创竹节书法字体》是世界上字数最多的再造“甲骨文”字作品。即是扛旗世界纪录的始创者,也是保持者!
2020年12月,16幅作品入选素有“国家名片”之美誉的中国邮政《文化复兴·砥砺前行》大型文献类主题珍藏邮册。
2020年12月,16幅作品入选素有“国家名片”之美誉的中国集邮中心联合国家邮政、电信部门、造币机构出版并发行的《盛世中国·传承经典》主题邮册。
2021年6月,16幅作品入选素有“国家名片”之美誉的中国国家邮政、电信等部门特别推荐的建党百年《百年辉煌·百位名家》百年献礼珍藏邮册。
2022年5月,尹训银入选素有“国家名片”之美誉的中国国家邮政出版发行的《让影响力人物载入史册--名人纪念邮票》。
2022年4月,本人代表作展示在《大国·大家》杰出艺术家优选典藏版书中,作为文化强国代表永载史册。

论如何用毛笔书写甲骨文金文字
文/尹训银
自殷墟甲骨上的刻痕在清代中晚期被确认为一种古老的文字之后,研究这种文字的读法、意义、写法的文化学者一起开创了甲骨文学术体系,成为追溯文化文明根源的重要支持。本人续前人之绝学,努力开创甲骨文以及金文学术研究的新天地,经过数十年的钻研,结合对浩如烟海的学术信息的疏理与提炼,在甲骨文金文的辨认、意义解析、新字独创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再挖掘,一些学术成果获得了专业学术界、文化审美界的一致认可,普遍认为丰富了甲骨文、以及金文学体系内涵。以下则重点谈一谈金文与甲骨文“写法”的一些研究感受,与同仁、学术界进行交流,共同推进甲骨文金文研究的学术进步和再探索。

现在大家对甲骨文金文的“写法”是有倾向性的看法,既是认为甲骨文是刀刻的文字,金文是模铸的文字。在没有进行深入研究之前,笔者也倾向于这种认定。但是在研究甲骨文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甲骨上的朱砂陈迹的信息。朱砂陈迹会不会是笔写之迹呢?笔者的头脑中立即有了甲骨文是“先写后刻”的猜想。当然,这种猜想是有些大胆的,支撑这种大胆猜想的动机,来源于先哲们的鼓励“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笔者猜想,并非是武断式的臆想,当然会在求证的过程中给出细致的令人信服的证据!

笔者在猜想“甲骨文先写后刻”的基础上,又连带猜想了“金文先写后铸”,所以采取了类比研究的方式,提出了这样一个学术课题,既是“如何用毛笔写甲骨文和金文”。要为这个学术课题给出证据,就要考证出“毛笔产生于什么时代”这个问题。假设得到的结论是“古代人使用毛笔的年代早于甲骨文年代”,那么根据“工具必定要用”的朴素原则,就可以在“毛笔的用途”与“甲骨文金文的书写”之间进行成功的学术嫁接,从而得出“甲骨文金文先写后刻(后铸)的结论”,站在这个结论上,就可以结合当下的实践寻找到毛笔写甲骨文与金文的笔法!

经过查阅考证大量的文献,笔者疏理出了“毛笔的产生早于甲骨文与金文”事实。证据一新石器时代彩陶上就留下了毛笔描绘的痕迹。证据二陕西临潼姜塞村发掘出了一座墓碑,经测量是5000多年的产物,其中出土文物,有凹形石砚、染色物、研杵和陶制水杯等,证实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类似毛笔雏形及应用!这两个证据,坚定了笔者认为毛笔比甲骨文出现的年代要早,甚至早许多的信心。再考证会发现比甲骨文、金文更早出现了“岩画”需要特定的类似于毛笔书写工具(比如把树枝扎成捆束),用来蘸上矿物水融物在岩壁上作画,才可以显迹,这也可以说明类似于毛笔的书写工具在极早的年代就已经存在了。从文献资料的疏理情况来看,到商代毛笔已经成为文字书写权利者可以比较熟练使用的工具了。

既然商代已经有毛笔在使用,那么最合理的推断即是“甲骨文应该由一些高级别的权利者先行书写,再由低级别的人照写迹而作刻迹”。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推断呢?主要是基于效率与工整的要求做出的,因为甲骨文的制作量是比较大的,先由一个人写,再有许多人刻,肯定会提高效率和工整性。古代人基于效率和工整度的要求,不可能不采取这种方式。结合笔者数十年的甲骨文与金文的书写性实践,同发现毛笔的侧锋与中锋交替转换,可以写出骨文生动有趣的形神。

不论是当下的实践结果,还是对历史的考证,无不集中指向了这样一个事实:毛笔写甲骨文、金文才是我们所看到的甲骨文与金文的“前身版”。笔者借助这种学术研究结果,将进一步探索毛笔书写甲骨文与金文的秘密,为甲骨文金文学术研究揭示更多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