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一百三十二
作者:康金印 主播:梦雨
《论语》各章、译文、点评及各篇要点(十八)微子1-4章
1.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译文:哥哥微子,因纣拒谏,离国出走了;叔叔箕子,因劝谏纣改过,被罚为奴隶;叔叔比干,因劝谏纣改过,被挖心而死。孔子说:“殷朝有三位仁人啊!”
点评:本章说殷商三位至亲仁臣力谏,都未能使纣改过,因而亡
国。“纣”成为残暴的代称,遗臭万年;“三仁”千古流芳。《论语》中点名称 “仁人”的只有六个人,本章占去一半,其余三个是伯夷、叔齐、管仲。可见,纣的灭亡,不是手下无贤人,是有而不用导致灭亡的。微子的逃跑,宋人解释为身为兄长,有保持宗祀任务,不能死,“逃”也是不合作态度:箕子佯狂,是忍辱负重,也属难能可贵:比干最顽强,宁被剖心而死,也不与纣王同流合污。周武王灭纣后,解放了箕子,他到今之朝鲜去了:微子到宋国去了。“三子”所表现出的效忠国家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因而孔子称之为 “三仁”。

2.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译文:柳下惠在鲁国作司法官,三次被罢免。有人说:“你还不可以离开鲁国吗? ”柳下惠说:“用正直的道服事人,到哪里去不被屡次罢免呢;用歪道服事人,何必离开父母所在的国呢!”
点评:本章赞扬贤人柳下惠以正直服事国君,三次被罢免而不后悔。本章提出不能与环境和谐相处时 “怎么办” 这一问题。柳下惠的做法是,在不能改变环境、不能选择环境、不能改变自己的前提下,仍按规则办事,直道事上,不怕任何不良后果。孔子赞扬柳下惠,但没有学他的“留”,孔子出游了,选择了 “去(离开)父母之邦”。

3.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译文:齐景公正思考怎样对待孔子。他说:“我不能像鲁国待季氏那样待孔子;只能用介于季氏、孟氏之间的待遇待他。”过一会儿,又对人说:“我老了,不能用孔子了。”孔子得知齐景公的决定,只能从齐国走了。
点评:本章写孔子 36 岁时在齐国,齐景公从不打算重用到最终不用孔子。其原因是孔子曾赞扬为“善与人交,久而敬之”的晏婴没给他说好话,还说了中伤之话。他说:儒者居傲“不可以为下”,崇丧 “不可以为俗”,游说“不可以为国”,礼繁“累世不能殚其学,(一辈子也学不完)。(《史记.孔子世家》 )晏婴是个小个子,大约是开店的武大郎的八辈祖宗,2.2米高的孔子遇到晏大郎,自然不能入。

4,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译文:齐国人馈赠給鲁国80名歌女舞女,季桓子大夫收下这些人
鲁君臣被迷惑得三天不上朝。孔子见这里不行正道,出游列国。
点评:本章写季桓子受女乐,鲁君臣“三日不朝”,孔子感到鲁国正道难行,决定出走。但这只是他出国的导火索,真正的原因是他己不被信任。他的政治路线是强公室、弱大夫。他搞的 “堕三都”即以不合礼制为由拆毁季孙费邑、叔孙郈邑、孟孙成邑的城墙,打击三家的势力,结果郈城自毁,成城没攻下,费城在季孙叛臣公山弗扰手中,虽攻下等于帮了季孙,堕三都并未达到强公室目的,反而暴露了弱三桓的意图,孔子遭到三桓冷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