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一梦金鸡桥

(一)
在铜鼓,名至实归的地方莫过于金鸡桥。得山,俊秀;得水,灵动。有山有水,相得益彰。
赏金鸡桥风光不易,它的宏大和广博让人的眼神有些忙乱,写金鸡桥意象很难,它的丰富和厚重让人不知从何处着笔。
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我们一行踏上去金鸡桥的路。
车沿着定江河曲仄前行。出县城一个半小时到达此行目的。金鸡桥在此把修河一分为二,铜鼓段叫定江,金鸡桥以降河段叫修河。
江西的赣、信、抚、修、饶五大河流,修即指修河。
定江,铜鼓的母亲河,江南水乡一角。这条河,就是孕育了13万铜鼓人的母亲河!徜徉在杨柳拂动的定江河畔,仿佛置身于母亲温暖的怀抱里做着一个个香甜的梦。梦醒后,我们将带着杨柳叶上的光、定江河里的水,继续前行!
尽管目前,也还有许多人,不知道有这样一条美丽的河流存在,但定江河并不是为了让人知道她的存在才发源,才流淌,才不舍昼夜。她的存在,是铜鼓、修水这片土地的选择,是长江的选择,而且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她是大自然为了恩泽这片土地而创造的,是上苍对这片土地的惠泽与垂顾。两岸的土地,因为她的浇灌而富庶。五彩的花朵,因为她滋润而芬芳。伟大的长江,因为她的投奔而更加壮阔浩瀚,源远流长。

(二)
其实,笔者在梦中与金鸡桥多次相约。
30多年前,在农村工作部何部长(时任副县长兼部长)办公室第一次听到金鸡桥,就有一种向往。高峡出平湖,那是一个伟大工程,是毛泽东时代的产物,何部长还进一步说,现在(指80年代中期)十倍的代价不一定达到这种质量。不久,这位何部长因为工作能力突出,被省委调到省农办当农委主任去了,这是后话。
20年前,笔者去采访一个先进典型,也是春夏之交,一场百年一遇暴雨导致古桥大重岭泥石流;只能隔山兴叹。
10年前,县里安排笔者以文化顾问的身份去陪同民歌选手李丹阳(首唱《铜鼓想起来》)。去感受铜鼓的山、铜鼓的水,其中有一站就是金鸡桥,哦,正是我想去的地方。可不巧,《红旗飘飘》的导演兼演员金珠佐罗一行也到铜鼓,点名要我去陪他们上太阳岭。与美丽的金鸡桥失之交臂,哈哈,只能喟叹一声······
(三)
据历史文化旅游研究会谢寿全先生的多年研究,陶渊明与铜鼓有缘,而且,陶公心目中的桃花源就在铜鼓。
沿溪行第一站就是金鸡桥。第二站就是浒村。第三站最后落脚在陶公寨。这些容当以后再叙。
时任柴桑县令的陶公,在官场不得意,常常饮酒赋歌,走向田野。经常修水武宁一路沿溪水而上,某一日来到金鸡桥。
1700年前的金鸡桥,溪水深且长。两岸大樟树、柳树遮天蔽日压檐在金鸡桥的溪水上形成长长的宛如幽深的隧道一般。你完全可以想象,这时的陶公在独木舟抑或小竹排上穿过这个溪水时的感觉。恍如经过一个长长的洞一般。其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地名,以及自然生态,都与陶公《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几乎完全一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样的美好环境。陶公能不喜欢并击节赞叹!

(四)
把眼光稍放远点,金鸡桥上游五里许,就是古桥铺里。这里出了铜鼓第一个中国作协国家级会员蓝燕飞女士。真应了那句话,金鸡桥里出凤凰。
历史上铺里,商贾往来,舟船云集;形成一个集散地,小镇就这样产生。她的《暗处的生命》无一不是落到实处又高于实处。从少女的角度来观察社会,不知迷倒了多少同时代人,也成为当代人的楷模。用时髦的话说,圈粉无数。
如今,行走在古桥铺里的集镇上,早没有了当年的繁华。古人的临水而居,是有道理的。水运兴,则码头兴,集镇兴。
沿着河,向下。20里许,就是漫江。
漫江,历史上也是大名鼎鼎。仅宋一朝出进士38人,武有余玠(余秋雨的祖先),文有莫将,一时,人文气象蔚为大观。
查义宁州志,余玠生于宋宁宗庆元四年十二月八日(公元1199年1月6日)。祖籍蕲州(今湖北黄冈武穴余川镇)人,南宋名将。因金兵南下,辗转流落在修水漫江一带生活。少立大志,及少长,参加赵葵招信军,与蒙古军大战36场,均取得胜利,一时名声大噪,余玠受任于南宋危难之际,竭力经营巴蜀,为支撑南宋王朝做出了杰出贡献。
莫将,宋代名臣。历任县令有功,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提升为太府寺丞,第二年擢升为微献阁侍制京畿都转运使。迁工部侍郎名誉礼部尚书兼侍读奉使。不久仼福州和广州知府等。后以文官身份赴边疆抗击金兵。卒于任上,家乡有衣冠墓。
再往下走,就是双井村。名臣黄庭坚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也是苏门四学士黄山谷修身齐家之地。
仅民国时期,有陈宝箴、陈三立、祝彬、陈封怀、黄绮、陈寓恪等等等等先贤大师大德汇聚于修河上下,成一方气象。
一河上下,有了如此多的名人引路,宋以降元、明、清、民国一时人才辈出,持续出现井喷现象就不奇怪了。
回看金鸡桥,山清水秀,洄湾慢游,确实是个文气聚集的好地方。

万卫平(笔名子然),机关干部,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授。江西省作协会员,铜鼓县作协主席。著有《行走的文字》、《见微知著》等作品集。多次获省、市征文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