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名人风釆】
余三定与磊石山
文/彭仁满
大家也许很奇怪,余三定先生怎么就与磊石山挂了钩了?
与它挂钩,是因为收到先生《文艺的沉思》时,本人的电脑上正码着《千古名山磊石山》的章节。

余先生名字中有三,其实我一直认为三就是山。文艺岳家军,打响全国名号,没有少功、见明、三定先生等人这座背后之山靠着,也许不会有如此巨响。
打开磊石山的历史,这座千古帝王万岁山、千古龙文化龙寿山,千古南北洞庭、汨罗江的地标之山,今天却没有几个人了解。这座《山海经》《拾遗记》所记的洞庭山名号,也落入了它山之上。

磊石山护佑着蓝墨水上游汨罗江成为名江,这座山可是屈原《离骚》《天问》《九歌》留在洞庭湖的一块石碑。
河泊潭是汨罗江头,磊石山是汨罗江尾。成就了一条百折不回的汨罗江,它就是《天问》落在洞庭湖的一个叹点。十里骚风汨罗江,挥舞2300年,留下多少故事?磊石山就是背后握着汨罗江彩练的巨手。

没有研究磊石山之前,总觉得他那么普通平凡,磊石山旧名万岁山,是一座帝王之山,黄帝在此张乐洞庭之野,帝女在此居之,周穆王南巡到此,传说黄帝也在此升龙升天。黄陵山、凤凰台、神鼎山的传说就是见证。
屈原到此,山上写下《山鬼》,“石磊磊兮葛曼曼”之后,就变成了磊石山。宋玉在此招魂、贾谊在此投书、司马迁在此泪滴江潭、杜甫在此“万古长嗟”,李白在此“洞庭赊月”,张孝祥在此“妙处难与君说”……。这儿有中国第一屈原磊石庙,皇帝敕封昭灵侯,成就楚人立祠的第一历史,有着端午龙舟源头之共名,有着洞庭第一洞庭庙……,却架不住汨罗江的盛名,而将自己这颗成就帝王的龙头低成了孤独的山。

我觉得余先生这位中国著名评论家的工作跟磊石山真的可以关联。
也许余先生没有到过磊石山,也没有研究过磊石山。但汨罗江不但是中国文化的顶标符号,更应该是岳家军自信的文化符号,余三定正是岳家军身边的磊石山。

1990年我为当时已经冲撞全国评论界知名度的三定先生写下《洞庭湖畔出航的征帆》一文,发在当年8月30日全国发行的《老区建设报》上。
主要是宣传他的文学评论观点“二律背反”的首次提练。他《近年湖南探索小说的创作特点》,发表在1988年5月文学理论刊物《理论与创作》创刊号上,此文针对湖南小说作家,把视野伸向远古,把思维导向现实的特点,在文学界议论纷扬的尘雾声中,余三定提出这些作品是面对现实,指向未来的。这些作品回溯过去、远古,正是从更高的层次上把握现实,把握时代离开时代的表层,更是为了更加切近时代的深层。他慎重地宣称,湖南新时期小说创作中存在“二律背反”现象。

敢于扫视在全国有“湘军”之称的湖南小说界,人们不得不佩服他的胆识。
这篇文章以其独到的见解立即引起了文艺理论界的关注,《文艺报》文摘版很快在头条位置摘登了,紧接着又被《评论选刊》(88.8)选中。

其实过去和今天的成就,均来自他少年和青年时代的努力。大学一年级,他就敢“不知天高地厚”,向著名作家黎汝清写信,评论他的《万山红遍》。一页又一页信纸,散发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才能,使黎老吃惊了一番,并很快给他回信,对他不人云亦云的思维方式,大加肯定。1979年10月,他写了一篇《文艺批评的首要标准应当是真实性——对‘政治标准第一’的异议》,也是第一个冲破“政治标准第一”评价标准的人。复旦大学教授蒋孔阳看了他的文章,批复“文章有自己的见解”。

1980年8月,《湘江文艺》发表了他的处女作《发人深醒的作品》。他一鼓作气,先后在《芙蓉》、《光明日报》、《鸭绿江》、《湘潭大学学报》、《评论选刊》等全国3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文学评论一百多篇,1989 年9月与人合纂的大型工具书《小说辞典》也正式出版。
到今天为止,他著作等身名誉众多,自成一家。靠的就是不人云亦云的智慧,和海纳百川的胸怀。

我打开他的新书,《文艺沉思》《作品思考》《创作火花》等篇章一下就浓香入我的鼻孔。象是端午的艾草,能杀病毒,更能疗养身心。
他有一双智慧的眼,从鲁迅的散文中居然提练出令人心服口服的素质教育观;他坚持正确的评论导向,坚定文学的人民性;他从知名和不知名作者的文学作品,探知出显著的和细微的闪光;……
我跟他相识相交已有三十多年,我把他尊为师长,他却把我道为文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

岳阳作家诗人中,大多数交往较多。在谈起余先生的为人中,没有一个不字。大家对先生的人品、学品、艺品都会竖起大拇指。
常常活跃在篮球场的身影,可感知他生命的活力;高大的身材自然也让我有高山仰止的感觉;他和善的面孔和一脸的微笑,却让我有着一种兄长的感觉。
《文艺沉思录》里有大量他为作者写的序言,有名家的,也有如我辈默默无闻的;据我所知,作序的作品还远远不止这些。如果要写下这几十万字的序言,得花多少时间和心血?
我想象他认真阅读作者稿件、再仔细撰写序言的身影;却让我想起铺路人的形象,这些序言中的每一粒汉字不就是他用心、用汗水搬来的路石?

如果每一粒汉字就是一片块石,我想,三定先生已经在岳阳的汨罗江上磊起了一座山。这座山就是湖湘文化、岳阳文化的磊石山,它见证着汨罗江蓝墨水的潮涨潮落,日落日出。什么时候这座山上,再出现屈原一样的文学帝王?也许正是三定先生的期待,我们共同的期待,但三定是成不了帝王的,但他可以成为引领汨罗江入洞庭、入长江、入大海的磊石山。
磊石山,就是蓝墨水的航标。
三定先生,就是湖湘文化、岳阳文化的航标。
责编/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