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荐人有道狄仁杰
文/朱双顶
一心清正千家福,两字公平百姓安。 狄人杰的故事太多太多,他与武则天可以说是不打不相识,几经反反复复,甚至被直接下狱差点丢命,可最终他还是成了武则天的狄国老。难怪宋太祖赵匡胤评说:“武则天一女主耳,虽刑罚枉滥,而终不杀狄仁杰。所以能享国者,良由此也。”宋欧阳修更赞誉道:“狄仁杰蒙耻奋忠,以权大谋,引张柬之等,卒复唐室,功盖一时,人不及知。”后人评说武则天时代不让“贞观之治”,关键是用了狄仁杰为相,认为唐朝李氏江山,最终能够从武周手中匡复到李唐王朝,是功在狄仁杰劝立李氏,得以延续唐朝社稷。今天,就来说一说有关狄仁杰的荐人之道故事。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有名的好官、武周时的名相。他少时即博通经籍,靠举明经而走上仕途,一路任职为官,皆有政声,是一个敢作敢为、忠诚直谏之人。史说对他触动最大的就是娄师德荐他的事。狄仁杰之所以被用为宰相,并非是武则天所明鉴,是得益于时为纳言的娄师德所推荐,而狄仁杰却一点也不知道。狄仁杰入相后,虽与娄师德同列朝班,但俩人却并不相协,狄仁杰很是挤兑他,这样在娄师德出讨契丹事平归来后,因此而被外放任官了,狄仁杰这是以怨报德。一日入商政务,武则天对狄仁杰说娄师德颇能知人,狄仁杰不以为然地奏道:“臣尝与他同僚,未尝闻他知人呢。”武则天拿出娄师德举荐他的奏章,微笑着说道:“朕用卿,实由师德推荐。师德能荐卿,难道不得为知人么?”狄仁杰听后大惭,对他人说:“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今日才知觉,未免愧对娄公呢!”狄仁杰由此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开启了识人善荐之举。

举贤皆为国。狄仁杰为宰相时,先后举荐了张柬之为相、姚元崇为夏官待郎、桓彦范为监察御史、史敬晖为泰州刺史等数十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一代名臣。以至于当时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尽在公门”。他也不回避答道:“荐贤为国,并非为私呢!”在对张柬之的举荐过程中,是一荐再荐,传为佳话。一日,武则天让狄仁杰举荐相才,狄仁杰奏道:“文学如苏味道李峤等,皆一时选。但佐治有余,致治不足,必欲取卓荤奇人,莫如荆州长史张柬之。”张柬之当时地位低下,且年纪也老了,可狄仁杰就是看好他而举荐。于是武则天就提拔了张柬之为洛州司马。后来,武则天又让推荐相才,狄仁杰又举荐张柬之说:“前荐张柬之,尚未擢用。”武则天说:“已迁任洛州了。”狄仁杰不依不饶地奏道:“柬之有宰相才,不止一司马呢。”就这样,武则天任用张柬之为秋官待郎,不久就拜为宰相了。就是这个张柬之,在狄仁杰去世后,果如狄仁杰所料,是个宰相之才,于关键时刻做出了惊天之举,挟太子以用事,发动宫廷政变,清君侧匡复李唐江山而功成,逼退武则天而使唐中宗得以复位,从而结束武周时代。
保举契丹降将以制契丹。武则天时,西北边境时常被契丹所侵犹。李楷固、骆务整是契丹将领,曾参与侵略唐朝边境,数次挫败唐军,但最终兵败降唐。当时法司认为连番出兵,将士多为二人所伤,现是末路来降,拟不预宽赦,处以极刑以慰冤魂。连武则天也踌躇不定,命将二人系狱待决。但狄仁杰却看到了这是以契丹人制服契丹的好机会,认为:“季楷固、骆务整皆骁勇绝伦,他们能为契丹尽力,也必能为我效忠。若恕其死罪,抚以恩德,他们必会感恩戴德,为国竭力。”狄仁杰不顾他人之劝,以“只要对国家有利,我又怎能只为自己打算”之态,上奏武则天,请求赦免二将,委以官职,让他们率兵征讨契丹余党。武则天准其所奏,俩人果如狄仁杰所料,率军一举扫平契丹余孽得胜回朝。在含枢殿举行献俘之礼时,武则天大宴群臣,高兴得向狄仁杰举杯赞誉道:“这皆是卿之功矣!”

内举不避亲。狄仁杰的长子狄光嗣,也是秉承父学,是一个贤能之人,在圣历初时已是司府承了。武则天为了选拔人才,就命几位宰相各自举荐一人为尚书郎。狄仁杰就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狄光嗣,狄光嗣因此被拜为地官员外郎。事后证明,狄光嗣非常称职,获得了武则天的嘉许,说狄仁杰可以和内举不避亲的春秋时晋人祁奚相比了。
外举不避仇。武则天时法规很严酷,又使用了一批酷吏,弄得人人自危,不得不自保其身,争相求旨表达忠心,霍献可就是这样小人一个。狄仁杰早年被贬官时,路经汴州患病,想留半天治病,结果时为开封县令的霍献可,不给一点通融,硬是勒令狄仁杰当日离境。狄仁杰在被任为宰相仅四个月时,就遭到了酷史来俊臣诬陷谋反而被捕下狱,已身为御史的霍献可,为了表达自己的忠心,竟然附和来俊臣,连自己的堂舅裴行本也不顾,当庭叩首苦谏,头触玉阶血流满面,非要请求处死狄仁杰与裴行本等一批忠臣。最后,还是狄仁杰靠着自己的智慧得以面见武则天申诉,才死里逃生被贬往彭泽任县令。后来,狄仁杰回朝复相,并没有因此而挟嫌报复,与小人一般见识,反而举荐了霍献可为御史中丞。

“待贤开相府,共理登方伯。至今青云人,犹是门下客。”唐高适在《三君咏•狄梁公》诗中所赞誉的情况,应是对狄仁杰知人善荐盛况的一种真实写照。久视元年(700年)九月,狄仁杰驾鹤西去,享年七十一岁。武则天闻讣后,也禁不住泣然叹道:“朝堂自此无人,天夺我国老,未免太速呢!”追赠他为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唐中宗复位追赠司空,唐睿宗继位加封梁国公,后晋时追封为太师。一代贤相,留给人们的荐人之道,不因他的逝去而暗淡,却随着时间的流淌,越发沉淀出历史的厚重而被发扬光大。
二〇二二年五月九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三百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