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氏中藏经》诗感集
(古风体)
作者/王天波
辑于壬辰年孟秋·即2012年初秋
五绝 / 华佗
(中华通韵 押恩韵)
华佗医谓神,
妙手可回春。
留下中藏久,
千秋佑世人。
2022.06.05。
天波诗辑【二】·《中藏经》感悟诗集
自序
古贤有言:与人交往当【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处世行事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身言志必【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但凡行事定然见微而知著,以臻信达雅之境。近者,勇莅医考,备战甚酣,废寝忘食,分秒必争。暇隙苦读医典,每有体悟,或诗或文,有录有批。兹摘其中要者辑成一帙是为天波诗辑【二】。
1.【华氏中藏经】诗悟
评者皆云序荒诞,宝书得之凭神仙。
要知神授活人书,一切全赖巧机缘。
不论神与或人撰,天人相应顺自然。
中藏经多救人法,国医经典世代传。
2【人法于天地论】悟诗
法天委地阴阳从,万物之灵人类行。
天地之常善动静,救病去灾事道功。
阴阳悖顺看逆从,阴病缓来阳病匆。
寒热上下各不同,万法自然天人应。
3【阴阳大要调神论】悟
其一
天地阴阳本为宗,中庸之道乃和平。
阴者死基阳者生,人居天地中神通。
阴缓寒凝务下行,阳速热炎取上升。
阴阳匀停持之中,天人相应方显功。
其二
阴阳互根水火济,天地人和阴阳平。
法乎阴阳合天地,治疗调摄大法灵。
4.【生成论】悟
天地枢机为阴阳,阴阳终始五行倡。
五行逆从根由生,人成天地败阴阳。
脏腑阴阳来相配,循环无穷生死道。
五行相应人五脏,阴阳之数论始终。
5.【阳厥论】悟
其一
阳厥里热难外泄,邪热过盛阴分缺。
尿赤身手足心热,过激怒狂也受责。
脉象举按有力生,不然脉绝死证多。
宜通郁热轻四逆,重则白虎承气托。
其二 【天地阳厥】
骤风暴热云物飞,夜炎昼冷晨暮非。
当雨不雨寒病寒,江河涸乏草木摧,
6.【阴厥论】悟
其一
暴哑卒寒挛肢身,阴盛内寒厥逆真。
心腹满痛头颔摇,喜怒无常腰脚沉。
唇青面黑口目紧,上吐下泻便失禁。
举弱按大此脉生,举按俱绝冷汗殒。
其二【天地阴厥】
朝昏暮霭飞霜雹,风露寒冷云雨飘。
山摧河溢霖霪凌,当热不热阴气罩。
7.【阴阳否格论】悟
阴阳上而不下否,阴阳下则不上格。
否格阴阳不相从,阴阳不通病害多。
阳燔脾肺生黄疽,阴冰肾肝得寒厥。
阳燔给水阴厥火,阴阳相通起沉疴。
8【寒热论】
先寒后热阳不足,先热后寒阴不全。
上盛发热下则寒,皮肤寒热盛乏观。
阳病易医阴病难,审明逆从是关键。
脉位上下有迟数,迟数寒热阴阳诠。
9.【虚实大要论】悟
脏腑虚实各不同,上上下下细用功。
望闻问切全兼顾,饮食二便病机通。
10【上下不宁论】 悟
上下不宁来论脾,心母肺子皆相提。
万病阴阳血和气,五脏传变循病机。
11.【脉要论】 悟
脉为气血一先总,四诊枢机寸口生。
阴阳消息以经处,沉浮逆从唯脉呈。
12.【五色脉论】 悟
五脏生成色脉论,判定五绝色脉根。
色现脉绝即时死,若不即死命半分。
13 【脉病内外证决论】悟
阳病阴证阴病阳,肥人脉衰身热大。
上下交变阴阳颠,冷暖相乘皆可怕。
从之者生逆者死,治药之证宜详査。
脉病内外证诀论,风气劳久寒热察。
14.【生死要论】悟
看似不病暴证生,所列死证十一种。
内气先尽内在因,逆死顺生二年命。
15 【病有灾怪论】 悟
病有灾怪此五种,五脏之气不相从。
主客运气难得时,四逆不治病不轻。
16.【水法有六论】 悟
病起六腑阳之系,上下内外中行极。
状有八者皆腑生,喜好从顺不相逆。
以水济火治阳证,疾无不愈水法成。
通塞济助勿违背,水法有六各不同。
17.【火法有五论】悟
病起五脏阴之属,备出于阴状十五。
阴之盛也阳不足,温阳散寒火法主。
喜其汗温热汤火,益在其宜勿强补。
随证调治万全策,阴阳水火救治途。
注:以上为【《中藏经》卷第一】悟诗,2012年8月13日
19:27:10。
18.【风中有五生死论】悟
风为外淫百病长,五脏中伤命堪亡。
危候难过几日死,生者灸俞得命长。
脉色因风具形状,四时不从十四妄。
千般万状从风起,脏腑经络辨端详。
19.【积聚撤瘕杂虫论】悟
积聚癜瘕及杂虫,脏腑失真气邪并。
缓速疼痒势不同,内外气血感抟成。
五积六聚十二癥,八瘕九虫各有名。
治本由法对其证,详审细察方奏功。
20.【劳伤论】悟
劳于神气伤形容,五脏劳伤五过宗。
肌消食减行步难,邪深神弱真气空。
诊其脉甚劳而伤,调神大法堪为功。
酒色滋味少思虑,起居有节关乎生。
21.【传尸】悟
脏腑虛贏血气弱,疾中鬼气感其邪。
其候十二得八着,传尸明月丹病捉。
传尸症状类结核,非为一门相染得。
钟此病死染病气,预防为先重生活。
22【论五脏六腑寒热虚实死生逆顺之法】悟
脏腑虚实寒热论,脉形死生看逆顺。
虚补实泻寒来温,以经调之是根本。
23【论肝脏虚实寒热生死逆从脉证之法】悟
肝为将军经厥阴,胆与表里旺于春。
脉象春弦为根本,过与不及患病真。
24【论胆虚实寒热生死脉证之法】悟
胆者决断中正官,六腑奇恒两相兼。
内存胆汁中精府,与肝表里常相感。
胆气主决十一官,气以胆壮邪不犯。
肝胆相照终无虞,胆虚太息谋略难。
25【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悟
脏腑大主精神管,生命之本神之变。
汗为心液舌为苗,充在血脉华在面。
君临天下官民安,夏脉如钩自泰然。
反此者病有多种,太过不足皆病端。
26【论小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悟
分别清浊泌别汁,受盛之官化物出。
与心表里相感应,心顺肠通无痛苦。
27【论脾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悟
谏议之官意智发,五行属土五谷化。
足太阴经后天本,胃与表里旺长夏。
脾失健运水湿大,饮食劳伤病脾家。
临病明证当详脉,补益中气是大法。
注:以上为【《中藏经》卷第二】悟诗2012年8月15日13:53:15。
31【论肾脏虚实寒热逆顺生死之法】悟
作强之官肾本能,主水合骨善藏精。
先天之本元气根,水火之脏命门称。
太阳表里循经行,生长发育它作成。
腰痛善忘或浮肿,齿发脉异有肾病。
32【论膀胱虚实寒热逆顺生死之法】悟
州都之官主水府,与肾表里通五腑。
足太阳经主玉海,津液之余气化出。
五腑有疾应膀胱,膀胱有疾胞囊入。
寒热虚实有顺逆,身居下焦看脏腑。
33【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悟
其一
决渎之官中清家,孤府三焦上中下。
主持诸气通水道,脏腑外因它最大。
上焦主纳如雾下,中焦主化若沤渣。
下焦主出似渎发,三焦调否关系大。
其二 脏腑综论
凡病之因露迹象,有诸内者必外伤。
五脏六腑经脉论,辨证论治依八纲。
34【论痹】悟
五痹因邪着五脏,脏深腑浅难易方。
闭而不仁挛真气,脉候形证论治强。
35【论气痹】悟
愁思喜怒情志多,气结于上久不过。
伤肺伤气生气衰,邪气愈盛其痹着。
上着胸痹不能食,下着则肿难行脚。
真经既损难医治,宜节忧思养气活。
36【论血痹】悟
酒劳虚弱当风卧,风邪乘虚侵入了。
身体不仁肢节痛,气血不通闭阻着。
尺脉小紧脉微涩,百证千状失血多。
益气和营当归汤,通阳去痹五物卓。
37【论肉痹】悟
病在肌肤肉皆痛,饮食不节伤脾能。
风寒暑湿易侵入,肌肤证候肉痹成。
宜节饮食调其脏,依经补泻安脾行。
实证堪用五痹汤,虚则黄芪汤来用。
38【论筋痹】悟
筋脉拘挛关节痛,风寒湿侵难走行。
久延不愈起肝痹,补益肝肾方见功。
活血补肝补肝散,温养肾气命门宗。
疏肝祛邪根本法,龙胆泻肝汤泻青。
39【论骨痹】悟
嗜欲不节伤于肾,风寒湿侵骨脉深。
寒迟热数风脉浮,湿濡虚滑病脉真。
上中下周俱作乱,肢挛节肿痛功心。
证要详明定治法,实用五痹虚安肾。
40【论治中风偏枯之法】悟
中风偏枯其脉数,手足不遂语蹇涩。
治合其宜求根本,补发温按熨吐泻。
41【论 五疔状候】悟
五疔内外根由多,毒渍脏腑身五色。
疗候巨疾当重视,审证察色定治则。
42.【论 痈疮证】悟
脏腑畜毒痈疽作,荣卫壅塞疮肿多。
其主有归行有处,脏内腑外坏溃多。
近骨多冷虚则热,虚则成漏骨成蛊。
蛊漏痒痛辨病果,治宜从证病因捉。
注:以上为【《中藏经》卷第三】悟诗2012年8月17日16:42:48.
43.【论脚弱状候不同】 悟
内注于脚为气脚,状类诸风肢节扰。
情志感邪气不正,适调性情作息好。
外感六淫生脚气,传于心肝死难疗。
二者为病膝脚弱,牛黄清心犀角效。
44.【论水肿脉证生死疾】 悟
人中百病水难疗,荣卫闭格气血逆。
头目四肢胀腰脚,久病不愈易复发。
证根肾府症三焦,水随气流肿状晓。
水肿十名脏腑找,治重虚实阴阳调。
45.【论淋沥小便不利】悟
小便急短数涩痛,湿热聚注膀胱中。
年老体弱久不愈,中气下陷肾虚空。
荣卫耗失酔房中,状候不同名八种。
脏腑不和三焦痞,脉相从顺有八正。
46.【论古之与今有饵得失】悟
饵之得失古今有,药食宜否是因由。
久明方书审其宜,人药相合岂有咎。
草木金石汤或粥,虚实补泻依证求。
各称其法无不效,安有横天命到头。
47.【论三痞并方】悟
其一:
金石草木饵之伤,药热壅塞痞候张。
速审用法免其败,三痞证治有效方。
其二:辨上痞候并方
面赤心悸头目昏,多痰短气肢不仁。
按方用药痞疾去,桑槟通芩泽将军。
其三:辨中痞候并方
肠满胀又四肢倦,冒昧食呕行立艰。
中痞有渴减饮食,槟香蜜丸效即痊。
更有桂槟黑牵牛,蜜酒调末用二钱。
体和为度莫妄服,l效则停药防枉偏。
其四:辨下痞候并方
小便不利脐下硬,语蹇腰痛且脚重。
瞿桂甘遂车前子,药末煨肾酒来送。
药后未效仍前症,更方葱白硇砂充。
煨熟酒送空心服,以效为度无不中。
48.【论疗治有下汗吐补交错致于死候】悟
病有疗法十七种,丸散汤服用法精。
庸下识浅却乱投,汗下补吐交错行。
脉状病候宜合经,阴阳虚实顺逆清。
脏腑寒热缓急明,针灸药食俱见功。
49.【论诊杂病必死候】 悟
人生健壮面光华,内脉平调精气发。
脏腑消耗脉无依,百无一生色泽垮。
六十四种死脉压,脉经要方俱见它。
凶脉万死不可治,预防为主根本法。
注:以上为【《中藏经》卷第四】悟诗2012年8月30日7:14:56。
50.【察声色形证决死法】悟
五脏六腑平生荣,气血顺度循环行。
不病之本关窍卫,若有缺绝祸必生。
临病不乱通神明,音色形证决死生。
本篇死证五十二,状候明举治宜精。
说明:以上【五十悟】为《中藏经》各论四十九篇及序言之悟诗,所言浮浅,仅是余之研习经典偶得,实不足取,聊记以存趣,不图观者执铭,可把玩而矣。恐误贤达,谨记。
本辑悟诗草就于壬辰年七月十四
2012年8月308:05:38.
【小结】闲话《中藏经》
古有华氏中藏经,十大经典列其名。
名篇宏论四十九,生老病死理法通。
阴阳为纲天人应,脏腑辩证理论精。
切实可用法方药,临证施治预后明。
附:后记代跋
《华氏中藏经》传为神医华佗亲授,成书年代不详,旧题汉.华佗撰。前有论述49篇,以论证论脉论脏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所述病症以内科杂病为主,并示治疗方剂(书中原附“内照法”6篇)。该书秉承《内经》天人相应、顺应自然,以阴阳为总纲倡导重阳论,发展阴阳学说;提出以形色脉证相结合以脉证为中心分述五脏六腑寒热虚实之辩证方法,较早将脏腑学说之理论系统化,确立并促进脏腑辩证,使之成为中医理论核心之一。
该书学术内涵丰富,理论与临床结合紧密,有论有治,方药皆功。如在“水法有六”、“火法有五”篇中提出水火基本治疗原则,论曰:病起于六腑者,阳之系也,可用通、塞、水、冰等水法治之;病起于五脏者,阴之系也,可用汗、温、热、火、汤等火法治之。在“论疗治有下汗吐补交错致于死候”篇,详释汤、丸、散、下、吐、汗、灸、针、补、按摩、导引、蒸熨、暖洗、悦愉、和缓、水、火之法功用,及错用后果。且对各证均有预后说明,尤记逆证、死候为详。
本书用药简练,治方功备,单药282味,置方130个,多为丸散膏丹之剂,并载有多种给药途径,如:吸烟、吹鼻、药、淋脐、贴膏、外敷、内药疮中、上药瘘管中、扫、洗等。此外,对生活方式不当引起疾病更为重视,指出饮食不节与起居无常及思虑、色欲过度必然致病,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医者仁术,精其道可寿世活人,不精而尝试之,必致人夭札而促其寿。欲为苍生大医,必须精熟医典学养深厚,“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孙思邈语)。中医典籍,汗牛充栋,数以万计,向称浩博。中医泰斗任应秋教授科学论断“中医十大经典(《素问》《灵枢》《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藏经》《脉经》《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诚为从医之津涉,愈疾之键,医理之渊薇,杏林之玉圃”(钱超尘教授语),而《中藏经》医理精道,方药确当,言简义奥,要语不繁。精而读之,融而贯之,践而行之,必能疲以起,夭札以愈。
余自入医途,甚感艰深。但笃志斯道,孜孜以求,勤学不辍,期图精进。故夜以继日,不落暇余,废寝忘食,勉力勤为,手抄遍征,粗研医经。十大经典,业已半通。其中《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成无忌之<注解伤寒论>》《中藏经》等五部抄习已毕,颇有所得,或诗或文,稍有积累。是感世事,预立续持,累然必果,精诚所至,金玉为开。况且《中藏经》是在余备战医考、惜时如金之期间而成,悟诗方注药解兼顾,的确非常时所能及,非精心于斯专注于斯而难为也。虽尽心力,然粗浅鄙陋、臆测妄揣之处在所难免,不敢妄居为功,实愿抛砖引玉敬请批评斧正。幸甚而慰哉。

作者简介: 王天波,男,河南省封丘县人,1965年4月8日出生,回族,大专文化,中医,善调慢性疑难杂症,尤攻颈肩腰腿疼痛。中华志愿者协会会员,美丽中国德孝文化示范村联盟副主任,热衷公益、爱好文学。常有作品见于主流报刊。愿用满腔赤诚传播华夏文化,唯图神州大地温暖祥和充满真善美,祝福祖国富强美丽永为伊甸园!

